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研究

时间:2024-05-13

王素娇

(牡丹区中医医院康复科,山东 菏泽,274000)

小儿脑瘫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受孕开始一直到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导致的综合征,近些年该病的患病人数呈逐年上涨趋势[1-2]。小儿脑瘫常以运动障碍表现为主,可伴智力低下、癫痫等,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可能会造成患儿终身残障,给患儿、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3]。因此,对此类患儿施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没有彻底治疗脑瘫的方法,通常采取康复训练进行治疗,但该治疗方法存在局限性,尚未达到较理想的效果。近年来随着临床的深入研究,逐渐发现中医疗法在治疗小儿脑瘫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刺疗法,能够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语言障碍、运动障碍等相关症状[4]。基于此,本研究以2020年1月—2021年1月菏泽市牡丹区中医医院接收的6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组对照,分析针刺+康复训练对此类患儿的具体影响,旨在为临床之后诊治此类患儿提供可靠的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牡丹区中医医院接收的66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儿男17例,女16例;年龄4~13岁,平均年龄(8.37±1.94)岁;病程2~18个月,平均病程(7.45±1.21)个月;疾病类型:手足徐动型12例,弛缓型9例,痉挛型12例。研究组患儿男18例,女15例;年龄4~14岁,平均年龄(8.99±1.64)岁;病程3~17个月,平均病程(7.23±1.42)个月;疾病类型:手足徐动型13例,弛缓型9例,痉挛型1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牡丹区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长对本研究知悉,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小儿脑瘫,参考《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5];②患儿临床资料完整;③存在运动功能障碍;④无药物过敏史;⑤患儿具有优良的依从性。

排除标准:①局部皮肤感染或破损;②合并严重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③合并免疫系统异常者;④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⑤存有先天性心脏病者;⑥存在严重的脑器质性疾病者;⑦合并传染性疾病者;⑧意识障碍,难以进行正常交流者;⑨合并血液系统病症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康复训练。(1)竖头训练:包括三角垫法、抱球法等。(2)翻身训练:指导患儿放松身体,使其学会手足协调,全身伸展、躯干旋转等,使患儿能够协助一侧肢体抬离床面,学会翻身。(3)坐位训练:包括坐位平衡与体位转换等。①坐位平衡:在能完成头控制、双手支撑、翻身运动以后再进行训练。首先训练椅坐位和长坐位,可以独立完成后再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如让患儿双手扶住床栏等固定物体,再让其保持坐位。②体位转换:俯卧位→肘立位→手立位→膝手立位→横坐位,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康复师要在患儿的后侧加以保护和给予适当的帮助及口令指导。(4)爬行训练:正确引导患儿平衡反应、下肢交互等,可在患儿的膝部、肘部、肩部、髋部给予适当的支持,鼓励患儿慢慢向前爬行。(5)站立训练:对于骨盆带稳定性较差的患儿,为患儿提供床栏等双手握住的固定物件,康复师将双手放在患儿的骨盆上施加压力,促使患儿能够控制骨盆,同时指导患儿姿势转换训练等训练方法,使患儿学会站立。(6)行走训练:静态平衡训练、行走步态矫正训练等。训练时间为30 min/次,2次/d,训练5 d/周,连续治疗2个月。

研究组脑瘫运动功能障碍患儿采用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康复训练方法与对照组保持一致。针刺:①选穴。头针:选择四神聪、百会、神庭、本神穴。体针:上肢选择曲池、手三里、肩髃、合谷穴;下肢选择环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昆仑穴。②针刺方法。对上述选择穴位进行常规消毒,选择0.35 mm×25 mm毫针,头针穴位采用平刺方法,进针0.5~0.8寸;体针穴位采用直刺方法,进针0.5~1寸,留针30 min/次,1次/d,5次/周,连续治疗2个月。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功能独立性、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脑血流速度。①临床疗效:于治疗2个月后评估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发育商=智龄/实际年龄×100,分数越高越好[6]。显效:发育商提高≥15分,痉挛消失,运动能力正常;有效:发育商提高≥10分,痉挛有所改善,运动能力增强;无效:痉挛程度与运动能力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功能独立性: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评估两组患儿的功能独立性,量表包括行走、社交能力、转移、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认知、自理能力等,满分162分,评分越低则表明患儿的功能独立性越差[7]。③肢体运动功能: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以运动功能评分量表(GMFM)评估两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主要评估患儿的翻身、爬行、坐位、站立、跑、跳、行走等,满分为264分,评分越低则表明患儿的运动功能越差[8]。④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判定两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共100分,分数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高[9]。⑤脑血流速度: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的大脑中动脉(MDA)、大脑前动脉(ACA)、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血流速度。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儿临床各项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WeeFIM评分、GMFM评分、ADL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WeeFIM评分、GMFM评分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各项指标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儿临床各项指标比较 (±s,分)

组别 例数 WeeFIM评分 GMFM评分 ADL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3 54.48±7.48 102.38±12.48 155.83±9.59 198.84±8.48 28.38±1.36 62.37±4.34研究组 33 54.38±9.59 143.48±11.48 154.42±8.85 223.31±9.46 28.25±1.38 84.79±3.47 t 0.047 13.924 0.621 11.065 0.385 23.178 P 0.923 <0.001 0.537 <0.001 0.701 <0.001

2.3 两组患儿脑血流速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儿MDA、ACA、BA、VA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儿MDA、ACA、BA、VA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脑血流速度比较 (±s,cm/s)

表3 两组患儿脑血流速度比较 (±s,cm/s)

注:MDA,大脑中动脉;ACA,大脑前动脉;BA,基底动脉;VA,椎动脉。

组别 例数 MDA ACA BA VA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3 46.35±3.77 50.49±4.21 36.21±2.21 39.26±3.05 30.26±2.15 34.49±2.97 17.21±1.57 21.26±2.03研究组 33 46.21±3.62 58.68±5.06 36.15±2.03 48.49±3.97 30.13±2.11 39.77±3.58 17.15±1.36 24.95±3.41 t 0.154 7.148 0.115 10.591 0.248 6.521 0.166 5.341 P 0.878 <0.001 0.909 <0.001 0.805 <0.001 0.869 <0.00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持续发展,虽然新生儿的成活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遗传、早产等多种因素,依然导致脑瘫的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10-11]。脑瘫为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是引起小儿机体运动残障的主要疾病之一[12-13]。脑瘫患儿常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而运动功能的障碍会影响患儿其他方面的发育,从而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在确诊为小儿脑瘫之后,应立即采取有效的治疗,以尽可能地保障患儿身心健康,改善其预后[14-15]。

针对脑瘫患儿,既往多通过康复训练治疗,通过竖头、翻身、站立、行走等一系列训练措施,减轻患儿病情[16-17]。但脑瘫患儿病情复杂,需要长期坚持、耐心地进行训练,而大部分的患儿其治疗依从性较低,故会影响康复训练效果,从而导致单一的康复训练无法达到快速控制患儿病情的效果。因此,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联合治疗措施成为临床的研究重点。中医认为,小儿脑瘫属于“五迟”等范畴,因小儿先天发育障碍,肝肾亏虚,髓海失充,继而导致其生长发育迟缓、活动不利,或者由于后天气虚精亏,气血瘀滞,筋脉失养导致肢体挛缩、屈伸不利,故在治疗上需注重补益肝肾脾与活血通络之法[18-1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WeeFIM评分、GMFM评分与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MDA、ACA、BA、VA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表明康复训练+针刺能够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功能独立性与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并加快脑血流速度。分析原因,可能是穴位刺激可有效缓解肢体痉挛,加速运动功能恢复。头针针刺具有醒脑开窍、行气活血、调节阴阳等效用,通过局部的穴位刺激,可有效加快神经细胞损伤恢复,兴奋脑电活动,促使神经递质释放增加,最终改善脑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加大脑血流量,激发大脑潜能,修复患儿损伤的脑组织,促使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提升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上肢选择肩髃穴可发挥祛风通络、理气化痰、疏经利节功效;曲池穴调和气血、疏经通络;手三里消肿止痛、疏经通络;合谷穴活血通络;下肢的环跳穴、阳陵泉通利关节;伏兔通经活络;足三里、昆仑穴行气活血、疏经通络,诸穴共用,可达到行气活血、疏经活络、调和阴阳的功效,最终促进患儿的运动功能恢复。另外,现代研究还表明,针刺疗法可有效修复脑神经损伤并促进脑损伤发育,在小儿脑瘫的治疗中多层次、多途径、多方面地发挥作用,从而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大脑血流供应,以此加速脑血流速度,进而调节脑细胞代谢,促进脑细胞的新生与分化,有利于神经结构与脑组织网络构造的重新塑造过程,最终为脑神经的再生创造有利环境,促进患儿恢复[20]。但还需注意的是,本研究尚存在纳入样本量较少等不足,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度。因此,临床之后还需不断完善试验,扩大样本量,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从而更进一步了解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患儿的有效性,最终保障患儿可获得优良的预后。

综上所述,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小儿脑瘫患儿作用明显,可以改善患儿运动功能、功能独立性,提升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加快脑血流速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