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效性相关指标的影响

时间:2024-05-13

唐 娜 朱国苹 麦玉娇 周雨婷 张 静

(大庆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黑龙江 大庆,163316)

急性心肌梗死(AMI)主要是心肌供血突然中断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所致。随着越来越多人采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AMI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AMI具有发病迅速、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如救治不及时,可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相关研究表明,心肌坏死面积和程度与心肌缺血时间相关,及早实施再灌注治疗对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降低AMI患者致残率具有重要作用[1-2]。如何最大限度缩短AMI患者再灌注时间是抢救的关键。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是在临床护理路径的基础上,预先制订急救护理方案,进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抢救流程与方法[3]。当前临床关于将规范化急救护理全程优质护理路径应用在AMI患者中的相关报道较少。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0月大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10月大庆市人民医院收治的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7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大庆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s)/n]

文化水平(大专及以上/中学/小学)对照组 36 19/17 61.66±5.88 17/11/8 7/16/13观察组 36 20/16 61.62±5.93 16/12/8 8/16/12 t/χ2 0.056 0.029 0.074 0.107 P 0.813 0.977 0.964 0.948组别 例数 性别(男/女)年龄(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下壁/前间壁)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对AMI的诊断[4];意识清晰,能够进行沟通交流;首次发病。

排除标准: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者;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合并其他心脏病者;合并传染性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急诊护理流程。(1)院前:接到患者急救电话后,清点药物、器械等物品,前往现场;到达现场后询问患者、家属关于患者病史、发病前后表现等内容;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初步判定为AMI,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等措施,并将患者转运至院内。(2)院内:患者入院后,由急诊医师接诊并嘱家属挂号,以患者病史、临床症状等为依据,开具检验单,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如患者符合AMI诊断,行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措施;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嘱其配合各项措施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后通知心内科、导管室准备进行手术治疗。

观察组实施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1)确定护理模式:采用“定人、定时、定位及定责”的护理模式。①定人。急诊科内24小时均应有胸痛专职护士、辅助护士在岗,心内科24小时均应有医师(具有介入资格)在岗。②定时。接到急救电话后,1 min内出车,患者入院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应在90 min内。③定位。胸痛专职护士在患者进入抢救室后,立即开展心电图检查、病情观察识别等护理操作;辅助护士实施吸氧、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护仪及除颤仪等操作,并通过肢体接触、语言等方式给予支持。④定责。急救相关操作均记录执行执行者与时间。(2)实施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①院前急救准备。提前在救护车上备好相关急救器械、药品等;120急救电话岗位24小时定人,并在接通电话后,准确记录患者位置、患者发病表现及家属联络电话,并通知相关人员在1 min内出诊;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中通过电话联络患者家属,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发病前后症状以及是否存在乏力、心绞痛等AMI征兆,提前判断、评估患者病情;通过电话给予简单的急救指导,嘱其提前迎接救护车,节省问路时间。②到达现场。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通过心电图、瞳孔及神志变化等观察患者情况,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初步确诊后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③院外转运。转运前应充分评估转运风险,并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后再行转运;转运途中持续进行生命体征监护;通过电话简单告知急诊科医生患者病情,并嘱其做好接诊准备,院内以此为依据进行相应的抢救安排;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病情、治疗等内容开展简单宣教,嘱其保持平稳心态、积极配合各项治疗与护理措施。④入院后。由胸痛专职护士接诊,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直接将患者送入抢救室进行抢救,并立即行心电监护、吸氧、抽血送检及心电图检查等,且在其检验单上加盖绿色通道印章;诊断AMI后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嘱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知导管室、介入医师准备进行手术治疗,并指导家属进行挂号与缴费。

两组均观察至患者出院。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时效性相关指标水平、生活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1)对比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抢救及住院时间。(2)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5]评价两组患者护理前及护理后(出院时)生活质量,该量表共8个维度,包括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精力及社会功能,计36个项目。采用6级评分,换算为百分制,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好。(3)不良事件包括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不良事件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例数/总例数×100%。(4)护理满意度: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量表(NSNS)评价,满分95分,共19个条目,采用1~5级评分法:≥77分为非常满意,57~76分为满意,≤56分为不满意[6]。满意度 =(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时效性相关指标水平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时效性相关指标水平对比 (±s)

表2 两组时效性相关指标水平对比 (±s)

组别 例数 急诊停留时间(min)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min) 住院时间(d)对照组 36 50.52±9.93 99.12±10.26 13.71±2.25观察组 36 36.39±8.44 82.87±8.85 11.68±1.26 t 6.505 7.196 4.723 P<0.001 <0.001 <0.001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躯体疼痛 一般健康状况 生理机能 生理职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36 45.22±4.46 69.99±5.52* 46.48±4.34 72.78±5.56* 42.46±4.17 72.79±5.11* 46.91±4.60 70.68±5.43*观察组 36 46.02±4.58 79.83±5.60* 46.52±4.39 82.86±6.03* 42.50±4.22 85.86±5.36* 47.27±4.66 79.95±5.47*t 0.751 7.508 0.039 7.374 0.041 10.589 0.330 7.216 P 0.455 <0.001 0.969 <0.001 0.968 <0.001 0.743 <0.001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n(%)]

2.5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n(%)]

3 讨论

AMI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于患者过度劳累、受寒、暴饮暴食及情绪剧烈波动等原因所致,以发热、持续胸骨疼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甚至可引发多种心脏不良事件,威胁患者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AM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逐渐趋于年轻化,且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已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7]。及时、准确地鉴别AMI患者病情,及时开通闭塞血管,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8]。当前临床应采取及时有效救治、尽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力图挽救生命。但在救治AMI患者的过程中,多种因素均会对救治流程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易导致救治时间延长,而急诊处理的时效性与救治成功率及预后具有密切关联,如何在时间窗内完成规范有效的救治是临床关注的重点内容。

续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续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情感职能 精神健康 精力 社会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36 50.56±4.17 71.76±5.60 49.96±4.25 72.75±6.11 45.46±5.05 70.76±5.18 45.46±4.42 72.76±5.49观察组 36 51.60±4.25 81.79±5.53* 50.25±4.33 80.18±6.25* 45.18±4.95 84.85±5.32* 46.15±4.50 80.85±5.88*t 1.048 7.647 0.287 5.101 0.238 11.385 0.656 6.034 P 0.298 <0.001 0.775 <0.001 0.813 <0.001 0.514 <0.001

传统急诊护理中护理人员多被动执行医嘱,缺乏规范性,加之难以保证每班次均有专职胸痛护士,当班护士存在难以准确判断患者病情的风险,可能导致治疗延误。同时,部分患者由于发病突然,多存在一定的负性情绪,如不能得到有效舒缓,可加重机体不适[9-10]。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急诊停留、就诊至球囊扩张及住院时间均较短,观察组护理后生活质量中的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精力及社会功能维度评分均较高,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护理满意度较高,提示针对AMI患者实施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能够获得较好效用。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以临床护理路径为基础,结合急诊科科室、患者等实际情况,制订规范的临床急救护理路径,旨在优化各项急救环节,提升急救质量。本研究将该护理模式应用在AMI患者的急诊救护工作中,对护理流程中的人员、岗位、时间、责任等进行详细划分,明确工作职责与重心,使得护理人员能够主动、有预见性地开展护理工作。同时,该护理模式的制订具有具体化、精准化的特点,可减少救护过程中的滞留时间,保证抢救的规范性、全面性与及时性,使得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有效的治疗,缩短梗死心肌再灌注时间,进而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缩短住院时间。制订详细的急救护理流程(院前、院内),并要求护理人员依据路径表流程有序完成救护操作,能够提升医护人员的协同配合度,缩短人员配合因素造成的急诊停留,提高救护时效性,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提升生活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较高[11-12]。但当前临床关于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应用AMI患者中的相关报道较少,试验设计不够完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应不断进行实践、研究,完善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的内容,并扩大样本容量、延长观察时间,探讨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对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可靠、更有价值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在提高AMI患者的急救时效性方面应用价值较高,利于提升救治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较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