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赵 娟
(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山东 枣庄,277599)
糖尿病(DM)是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疾病,也是伴随患者终身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随着生活作息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该疾病的发病年龄也逐渐趋于年轻化,诱发DM的因素包括胰岛素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基础代谢因素等,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引发视力模糊、糖尿病足等并发症,还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1-2]。临床治疗该疾病主要通过药物配合饮食等方式控制血糖水平,对于服用药物降糖效果不理想的患者需要采用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DM患者初次注射胰岛素未能掌握胰岛素的注射技术以及操作规范导致注射合格率不高,不利于血糖水平的有效控制。因此,有必要在患者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3-4]。延续护理模式是给予优质护理理念下为出院患者提供院外延续性护理的干预模式,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5]。本研究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滕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DM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针对DM患者采取延续性护理对其自行注射胰岛素行为的影响,并作如下汇报。
选取2019年4月—2022年4月滕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70例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5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65~80岁,平均年龄(72.12±2.32)岁;糖尿病分型:Ⅰ型糖尿病15例,Ⅱ型糖尿病20例。研究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65~82岁,平均年龄(72.29±2.25)岁;糖尿病分型:Ⅰ型糖尿病13例,Ⅱ型糖尿病2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滕州市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有关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者[6];②口服降糖药物效果不佳均需采取胰岛素治疗者;③首次注射胰岛素者。
排除标准:①认知、精神异常者;②高脂血症、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者;③合并肿瘤疾病者;④合并多器官衰竭者。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住院期间提供健康宣教、降糖治疗、饮食建议等,出院前指导患者自己定期进行血糖监测,指导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叮嘱患者按时复查,干预到患者出院。
研究组实施延续性护理。①建立延续性护理小组。组内护理人员应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与实践操作技能,掌握DM患者的护理重点以及如何教导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详细登记患者个人信息以便日后上门随访,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心理压力、治疗态度、社会关系等,评估患者潜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其治疗依从性的原因,掌握影响DM患者病情好转的危险因素、饮食禁忌及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结合其病情特点以及受教育程度为其制订相应的延续性护理方案。每周组织小组讨论会对护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改进不足之处并提出下一步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护理方案。②健康宣教。围绕DM诱发原因、治疗措施、可致并发症、预防方法以及日常注意事项等详细讲解,让患者对自身疾病以及治疗手段有所了解,提升对DM的健康认知,为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指导。出院前为患者讲解胰岛素以及注射胰岛素的相关知识,为患者示范如何自行注射胰岛素,为其讲解长期注射胰岛素的重要性,遵医嘱使用,不可中途随意暂停,告知患者胰岛素使用剂型与剂量、注射部位与注射时间,指导患者未开启的胰岛素在2~8 ℃的阴凉通风处保存,或者放置于冰箱储藏门上,已经开启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可直接放置在阴凉通风处。为患者讲解在注射胰岛素期间如何辨识不良反应,关注注射处皮肤情况,注射完成后如何处理胰岛素针、如何预防或处理针刺伤以及医疗废物的处理方式,注射前仔细检查注射部位,避开出血、瘀斑、感染或者疼痛的部位注射,定期更换针头,做好消毒工作,提高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的规范性以提升其注射合格率。③随访干预。出院前建立微信群,每日在公众号中发布DM以及注射胰岛素的健康知识,录制注射胰岛素的步骤让患者可随时阅读并观看,患者有任何问题可通过微信向医护人员咨询,由专人管理微信群每日定时为患者解答疑惑。电话随访1次/周,了解患者近日饮食、用药、运动以及生活情况,若在聊天过程中察觉患者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应及时疏导,告知患者长期处于负面情绪不利于病情的好转,为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教会患者使用家庭血糖监测仪,患者定时进行血糖监测并按时汇报给医护人员以便医生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3个月。
①比较两组自行注射胰岛素合格率。患者出院后1个月随访时测评,合格:注射前能严格检查并轮换注射部位,每次更换针头并规范消毒;基本合格:注射前严格检查并轮换注射部位,每3天更换一次针头,能够做到对针头与皮肤消毒;不合格:注射前未检查或轮换注射部位,不能按时更换针头,未严格实施消毒。自行注射胰岛素合格率=(合格+基本合格)例数/总例数×100%。
②比较两组血糖水平。患者出院当天与出院后3个月时采集患者清晨空腹状态下静脉血以及餐后2 h静脉血用以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③比较两组自我管理行为评分。患者出院当天与出院后3个月时采用SDSCA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估,量表共6个维度,总分77分,得分越高自我管理行为越好[7]。
续表3 两组SDSCA量表评分比较 (±s,分)
续表3 两组SDSCA量表评分比较 (±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足部护理 遵医用药 坚持运动 总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35 5.24±1.14 9.52±1.54* 4.57±1.03 6.69±1.25* 7.85±1.24 9.05±1.42* 43.25±5.15 51.57±5.36*研究组 35 5.17±1.09 11.25±1.47* 4.62±1.12 8.42±1.35* 7.76±1.16 11.15±2.02* 43.17±5.08 58.85±5.44*t 0.263 4.807 0.194 5.563 0.314 5.032 0.065 5.640 P 0.794 <0.001 0.846 <0.001 0.755 <0.001 0.948 <0.001
④比较两组胰岛素针与医疗废物处理情况。患者出院后1个月随访时测评,包括一次性胰岛素针正确处理、针刺伤后正确处理、医疗废物正确处理。
⑤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患者出院当天与出院后3个月时采用GQOLI-74量表评估,包括4个维度,均采取百分制评分,得分高表示生活质量好[8]。
研究组自行注射胰岛素合格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行注射胰岛素合格率比较 [n(%)]
护理前,两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血糖水平比较(±s)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空腹血糖(mmol/L) 餐后2 h血糖(mmol/L) 糖化血红蛋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35 7.84±1.12 6.02±0.41* 11.82±2.52 9.13±1.52* 9.41±1.22 7.82±1.03*研究组 35 7.79±1.09 5.42±0.28* 11.85±2.48 6.42±0.21* 9.43±1.24 6.31±1.31*t 0.189 7.150 0.050 10.449 0.068 5.361 P 0.850 <0.001 0.960 <0.001 0.946 <0.001
护理前,两组SDSCA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SDSCA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SDSCA量表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SDSCA量表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普通饮食 特殊饮食 血糖监测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35 7.15±1.23 8.87±1.35* 7.22±1.31 8.44±1.42* 4.55±1.05 6.14±1.15*研究组 35 7.09±1.18 10.52±1.54* 7.19±1.28 10.85±1.58* 4.63±1.12 7.96±1.21*t 0.208 4.766 0.097 6.712 0.308 6.450 P 0.836 <0.001 0.923 <0.001 0.759 <0.001
研究组胰岛素针与医疗废物正确处理例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胰岛素针与医疗废物处理情况比较 [n(%)]
护理前,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s,分)
表5 两组GQOLI-74评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物质生活 社会功能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35 51.85±2.12 71.36±2.39* 52.06±2.21 75.15±2.03* 52.43±1.85 74.63±2.52* 49.85±1.63 72.36±2.03*研究组 35 51.92±2.23 85.74±2.51* 52.13±2.17 87.43±2.29* 52.53±1.93 77.43±2.23* 50.02±1.57 85.43±2.17*t 0.135 24.546 0.134 23.740 0.221 4.923 0.444 26.022 P 0.893 <0.001 0.894 <0.001 0.826 <0.001 0.658 <0.001
胰岛素是集多种生物学效应为一体的生长因子,促合成功能较强,胰岛素皮下注射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抑制胰岛β细胞功能进一步恶化并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8]。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多在同一位置进行注射,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多患者皮下局部组织可能汇聚较高浓度的胰岛素,若处理不当可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发生肌纤维变性与萎缩,最终发生皮下脂肪增生、硬结[9]。多数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前未接收过专业的培训,自身防护意识较差,常在自行注射过程中出现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导致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合格率较低,不利于良好地控制血糖水平。因此,患者居家期间有必要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10-11]。
延续性护理的概念最早在1947年美国联合委员会上被提出,延续性护理是指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转移时能够持续为患者提供一致的健康服务,在院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改善患者出院后机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持续性护理模式,深化护理理念并开拓服务领域,延长护理周期,将住院护理延伸到院外居家护理,最大限度为患者提供全面、完整的护理服务并满足其护理需求[12-13]。现阶段,我国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延续性护理主要涉及患者护理需求的调查、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以及持续性的健康教育指导,通过门诊随访、家访、电话及网络平台随访来开展延续性护理[14-15]。在DM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期间实施延续性护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健康宣教能够提高患者对注射胰岛素的认知以及重视度,了解如何选择注射针、如何选择注射部位、注射方法、如何储存胰岛素以及出现不良反应时如何应对等,可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配合度并缓解其负面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心,可提高自行注射胰岛素合格率[16-17]。
本研究中,采取延续性护理的研究组自行注射胰岛素合格率更高,研究组血糖水平均更低,研究组自我管理行为量表评分更高,研究组胰岛素针与医疗废物正确处理人数更多,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在于延续性护理提高了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的行为规范性,严格执行操作标准进行注射,能够正确处理胰岛素针以及医疗废物,血糖水平得到良好的控制,病情好转,生活质量显著提升[18-19]。张听等[20]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对于自行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后患者空腹血糖(4.26±0.46)mmol/L,餐后 2 h血糖(6.56±1.05)mmol/L,糖化血红蛋白(5.48±0.11)%均低于常规护理的患者,本研究结果与其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在DM患者的护理中实施延续性护理更具优势,可规范患者自行注射胰岛素的行为,提高注射合格率,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在DM患者护理中广泛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