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泌乳素、CD3+、CD4+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4-05-13

岳 翔 罗 森 王海霞 张建军 高 扬 曾 沙 马海龙

(1.乌鲁木齐友爱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新疆 乌鲁木齐,831499;2.乌鲁木齐友爱医院检验科,新疆 乌鲁木齐,831499;3.乌鲁木齐友爱医院体检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831499;4.乌鲁木齐友爱医院普外科,新疆 乌鲁木齐,831499)

非哺乳期乳腺炎是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乳腺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占所有乳腺疾病的2.5%左右,属乳腺良性疾病范畴[1-2]。非哺乳期乳腺炎又称慢性乳腺炎,是一种以非周期性乳房疼痛、乳头溢液、乳头凹陷、乳晕区肿块、乳房瘘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良性乳腺疾病[3]。非哺乳期乳腺炎包括非特异性慢性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淋巴细胞性硬化性小叶性乳腺炎等[4]。非哺乳期乳腺炎是较为常见的乳腺疾病,近年来,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不明,且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导致该病诊断率低、治疗效果差、复发率高[5-6]。现代研究表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与炎症因子的异常表达有关,尤其部分炎症因子可以介导靶细胞定向迁移至效应部位,从而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7]。还有研究表明,多种细胞及细胞因子参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发展过程[8]。本研究具体探讨与分析了非哺乳期乳腺炎与血清泌乳素、CD3+、CD4+表达的相关性,以期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防治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2月—2022年8月在乌鲁木齐友爱医院诊治的8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至乌鲁木齐友爱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80例女性作为对照组。两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心率、血压、吸烟、口服避孕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过乌鲁木齐友爱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且研究对象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n]

注: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年龄(岁) 身体质量指数(kg/m2) 心率(次/min) 收缩压(mm Hg) 舒张压(mm Hg) 吸烟 口服避孕药观察组 80 38.16±5.34 21.62±1.11 78.98±3.48 124.98±11.19 76.38±3.33 23 19对照组 80 38.98±4.28 21.87±0.28 78.91±4.14 124.87±12.50 76.98±4.01 21 20 t/χ2 1.165 1.953 0.116 0.059 1.030 0.125 0.034 P 0.246 0.053 0.908 0.953 0.305 0.723 0.854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非哺乳期女性;③经粗针穿刺组织学检查或组织学石蜡切片病理诊断为非哺乳期乳腺炎;④未合并乳腺癌或其他恶性肿瘤者;⑤未伴有其他免疫学疾病(皮肤病、HIV抗体阳性等)者。

排除标准:①合并高危呼吸道传染性疾病者;②过敏体质者;③妊娠期、备孕期女性;④依从性不佳者;⑤与合并先天性免疫功能障碍者;⑥高泌乳素者;⑦有传染病史者;⑧合并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异常者;⑨合并神经精神类疾病者。

1.3 观察指标

抽取两组空腹外周血3~5 mL,分为2管。其中一管促凝放置30 min后,2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上层血清保存于-20.0 ℃的环境中,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测定泌乳素含量,试剂盒购自美国西门子医学诊断股份有限公司。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含量,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酶联公司。另一管抗凝放置30 min,2 000 r/min离心10 min,取单个核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生产企业:美国BD公司,型号:FACS Calibur)检测CD3+T、CD4+T淋巴细胞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sman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泌乳素水平、免疫球蛋白含量比较

观察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gG、IgA、IgM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比较 (±s)

组别 例数 泌乳素(mIU/L) IgG(IU/mL)IgM(IU/mL)IgA(IU/mL)观察组 80 186.33±42.22 10.22±1.11 1.11±0.23 1.23±0.14对照组 80 70.88±12.35 10.38±0.98 1.18±0.28 1.25±0.22 t 23.474 0.966 1.728 0.686 P<0.001 0.335 0.086 0.494

2.2 两组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比较

观察组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外周血CD3+、CD4+ 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比较 (±s,%)

表3 两组外周血CD3+、CD4+ 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比较 (±s,%)

组别 例数 CD3+T淋巴细胞 CD4+T淋巴细胞观察组 80 76.22±2.18 41.48±3.10对照组 80 85.38±3.29 45.98±2.58 t 20.759 9.980 P<0.001 <0.001

2.3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血清泌乳素、CD3+、CD4+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的相关性

对观察组8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进行Spearsman分析,结果显示血清泌乳素水平、外周血CD3+T、CD4+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均存在相关性(P<0.05)。见表4。

表4 非哺乳期乳腺炎与血清泌乳素、CD3+、CD4+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的相关性 (n=80)

2.4 影响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对观察组80例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血清泌乳素水平、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作为自变量,以非哺乳期乳腺炎作为因变量,结果显示血清泌乳素水平、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为导致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P<0.05)。见表5。

表5 影响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n=80)

3 讨论

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部分患者病情进展十分迅速,经久不愈者可形成窦道、瘘管,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9]。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乳管内容物淤积及细菌感染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是重要的病因。特别是当乳管及周围间质出现非感染性炎性反应时,更易发生非哺乳期乳腺炎。泌乳素主要由垂体前叶泌乳激素细胞分泌,部分妇科疾病患者伴随血清泌乳素升高[10]。本研究显示,观察组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IgG、IgA、IgM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多伴随血清泌乳素的高表达。从机制上分析,非哺乳期乳腺炎可导致机体出现乳头凹陷畸形、导管排泄障碍及导管内分泌物积聚,使得导管上皮不规则增生与分泌功能失常[11]。尤其是导管内分泌物溢出导管后引起局部脂肪坏死,可出现大量的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浸润,常出现类上皮细胞、多核巨细胞组成的类结核性肉芽肿,导致血清泌乳素出现高表达,诱发非哺乳期乳腺炎[12]。IgM可激活补体系统,是机体体液免疫应答最早产生的抗体,可调节机体的抗感染能力。IgG具有促进激活补体系统及吞噬细胞的作用,是细胞外液和血液中的主要抗体同种型,能有效调节病原体。IgA为一种中和抗体,其在激活补体系统以及调节吞噬细胞方面的作用有待提高[13]。

在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展过程中,乳管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表皮化等病理改变,当厌氧或需氧菌入侵时形成“脓肿”。现代研究认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其既可参与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也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14]。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待提高。有研究显示,外周血CD3+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在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乳腺间质炎性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升高,提示其发病可能是细菌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反应所导致[15]。免疫组化研究也显示非哺乳期乳腺炎的病理标本表现为T细胞增多,提示存在局部自身免疫反应[16]。

非哺乳期乳腺炎可发生在青春期后任何年龄阶段的人群,多见于20~45岁女性[17]。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多为单侧,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本研究Spearsman分析显示,血清泌乳素水平、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生均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泌乳素水平、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为导致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重要因素(P<0.05),表明非哺乳期乳腺炎与泌乳素、CD3+、CD4+T淋巴细胞存在相关性。从机制上分析,作为一种免疫刺激剂,人体的免疫器官及免疫细胞均存在泌乳素的受体,泌乳素可以促进抗体产生及刺激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细胞液免疫中均具有调节作用[18]。泌乳素与泌乳素受体结合后,能够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泌乳素的高表达可引起免疫细胞功能失衡,从而诱导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有研究显示,高泌乳素血症是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考虑与高泌乳素所介导的自身免疫机制有关[19]。同时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常因疏于清洁,角化碎屑和脂质分泌物可阻塞乳腺导管管腔,致内陷乳头处容易藏污纳垢堵塞导管口,诱发细菌感染,影响乳腺导管的排出功能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给予患者适当的免疫调节剂如甲氨蝶呤等有利于患者病情的转归。CD3+、CD4+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降低可能是参与非哺乳期乳腺炎发病的病理学因素,其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乳腺局部的慢性炎症反应、免疫功能[20]。本研究未纳入其他乳腺疾病患者进行分析,样本量也比较少,未进行CD3+、CD4+T淋巴细胞的绝对计数分析,将在后续研究中探讨。

综上所述,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多伴随血清泌乳素的高表达与CD3+、CD4+T淋巴细胞相对含量降低,非哺乳期乳腺炎的发病与泌乳素、CD3+、CD4+T淋巴细胞存在相关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