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陆海丽
(北京京都儿童医院院感疾控办,北京,102208)
儿童血液病是一组起源于造血系统或影响造血系统伴发血液异常改变的一类疾病,以贫血、出血、发热、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1]。医院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2]。因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成,患血液病后,长期放疗、化疗及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导致其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3]。为了解北京京都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医院感染情况,通过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北京京都儿童医院429例发生医院感染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血液病患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血液病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对2019年1月—2021年12月在北京京都儿童医院住院的8 858例血液病患儿中发生医院感染的429例患儿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429例患儿中男248例,女181例;年龄1个月7 d~9岁;恶性血液病383例(噬血细胞综合征35例,白血病232例,多发性骨髓瘤8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9例,淋巴瘤15例),非恶性血液病46例(贫血6例,EB病毒感染16例,血小板减少症15例,免疫缺陷12例);处于粒细胞缺乏期327例。本研究经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回顾性查阅院感病历资料进行综合性分析。
纳入标准:院感专员通过医院感染监测网已审核判断为医院感染的病例;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2]中医院感染的标准;通过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卫宁医院感染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导出的数据。
排除标准:患儿入院48 h前出现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或者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未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感染;粒细胞缺乏症发生时已存在感染或有明确感染灶尚未控制的感染。
应用SPSS 2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血液病类型与医院感染情况分析 (n)
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时,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医院感染情况分析 (n)
住院期间有有创操作3 671例,发生医院感染310例,感染率为8.44%;住院期间没有进行有创操作3 671例,发生医院感染119例,感染率为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有创操作与医院感染情况分析 (n)
429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住院时间≥30 d的感染发生最多,共359例,占84.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分析 [n(%)]
化疗后使用层流床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45%,未使用层流床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使用层流床(单人无菌室)与医院感染分析 (n)
使用抗菌药物时间3 d及以上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使用抗菌药物或使用时间不超过24 h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使用抗菌药物与医院感染分析 (n)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液病患儿住院期间进行有创操作、住院时间 >30 d、使用抗菌药物 >7 d与血液患儿发生医院感染有相关性(P<0.05且OR>1),是医院血液病区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7。
表7 影响血液病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429例医院感染病例中,以血流感染、胃肠道感染为主。血流感染182例,占42.62%;胃肠道感染65例,占15.15%。见表8。
表8 血液病住院患儿感染部位构成比 (n)
182例血流感染患儿中以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病原菌。见表9。
表9 血流感染患儿感染细菌种类分布 (n)
血液病患儿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4]。北京京都儿童医院血液住院病区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84%,远高于医院感染的平均发生率(2.37%)。了解引起血液病区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预防与控制血液病患儿的医院感染是全院医院感染控制的关键。
恶性血液病、血液病粒细胞缺乏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高危因素[5]。本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血液病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恶性血液病;当血液病患儿处于粒细胞缺乏期,医院感染发生率最高;血液病患儿住院期间进行有创操作,可增加感染风险;住院时间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越高;与既往研究结果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一致[6]。血液病患儿应用化疗及移植治疗,长时间处于粒细胞缺乏、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状态,极易并发感染,临床治疗过程中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层流床是一种水平单向流局部空间净化设备,其工作时,顶部风机吸入周围环境空气,再经过过滤器过滤掉大部分的空气中的颗粒、细菌,再将过滤后的空气以层流的方式送到病床内。层流床构造了一个有效的可移动洁净空间,为化疗的白血病患儿提供一个密闭消毒和相对无菌的净化环境,是一种有效预防微生物感染的临床治疗装置[7]。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层流洁净技术,应用层流床,将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儿安排入住层流床,患儿相对处于无菌环境中,实施保护性隔离,能够有效降低住院感染发生率[8]。合理应用生素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目前,血培养进行病原菌检测是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金标准。但由于血培养时间较长,而且阳性率较低,不能及时指导使用针对性抗生素,临床医生早期凭经验用药,根据用药效果,进一步选用药物,出现频繁更换抗生素的情况,增加了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极易引起病原菌耐药。研究表明,不充分的经验用药增加了医院感染风险[9-10]。这与本研究中使用抗生素周期越长,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越高的结果一致。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液病患儿住院期间进行有创操作、住院时间>30 d、使用抗生素>7 d是医院血液住院病区患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中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显示,血流感染的占比较高,血液病患儿因需要长期进行化学治疗、静脉高营养治疗等,中心静脉置管是最常使用的静脉输注途径。患者可能因深静脉置管等有创操作导致病原菌进入体内引发感染[11]。研究表明,加强医务人员严格有创操作的无菌观念是避免发生医院感染相关血流感染的重要措施[12]。如进行有创操作时注意手卫生、重视皮肤黏膜的消毒、遵循最大无菌屏障要求等,对于置管后出院的患儿,定期进行管理维护,做好家属管路自我维护相关知识的宣教,定期回访患儿,及时了解管路维护情况,及时指导解决,避免下次住院时因管理问题增加医院感染风险。血液病患者因疾病本身特点及化学药物的应用,机体免疫力下降,造成粒细胞缺乏,外部的病原菌极易进入人体,造成感染[13]。本研究显示,血流感染患儿中以葡萄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率最高。葡萄球菌普遍存在于人体皮肤黏膜、周围环境等,是广泛存在的条件致病菌。当血液病患儿自身免疫力下降或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不到位时,极易通过有创操作、皮肤伤口等进入人体,引起感染。大肠埃希菌为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血液病患儿经过长期化疗后,容易破坏黏膜屏障,大肠埃希菌会进入血液引发感染[14]。肺炎克雷菌不仅存在于人体的胃肠道、鼻咽等处,也可在水、土壤、衣物表面等环境中生存,如病区环境清洁消毒不合格,病区织物未及时更换,病床的织物、病区周围环境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将增加血液病患儿的感染风险[15]。铜绿假单胞菌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常存在于人体皮肤黏膜、胃肠道等部位。当血液病患儿长期进行放疗、化疗、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后,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医务人员手卫生落实不到位,环境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容易进入人体或通过医务人员间接进入有创部位等,引起感染[16]。
综上所述,血液病患儿住院期间进行有创操作、住院时间>30 d、使用抗生素>7 d是医院血液住院病区患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预防与控制北京京都儿童医院血液病区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应做好以下预防措施:①关注病区清洁消毒质量、医务人员各项有创操作的无菌观念,增强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做好手卫生的意识。同时加强病情观察,关注中性粒细胞计数[17]。②关注置管后的护理,每日进行置管情况的评估管理,管路的有效维护可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18]。③加强临床医生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相关培训管理,使用抗生素前病原学的送检,确保正确使用抗生素,缩短抗生素使用时间,进而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可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1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