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刘中元 宋志超
(1.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山东 济宁,272011;2.淄博市第一医院肛肠外科,山东 淄博,255200)
结直肠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与患者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情绪因素等联系密切,发病率逐年上升[1-2]。国外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占第三位,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病死率中占第二位[3]。外科手术是结直肠癌常用的治疗方案。传统的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创伤大,术后疼痛感较强,且对患者腹腔、盆腔脏器有明显影响,可导致肠道粘连,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4-5]。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逐渐在临床得到应用,为结直肠癌患者的外科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相比传统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的创伤更小,切口更为美观,且术后恢复快。目前关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免疫功能、氧化应激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选取2015年3月—2020年6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对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探讨。现详细报道如下。
选取2015年3月—2020年6月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26~89岁,平均年龄(61.83±15.32)岁;结肠癌31例,直肠癌19例;TNM分期Ⅰ期11例,Ⅱ期18例,Ⅲ期21例。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2.84±9.89)岁;结肠癌28例,直肠癌22例;TNM分期Ⅰ期12例,Ⅱ期19例,Ⅲ期1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5年版)》[6]提出的关于结直肠癌的诊断标准,且术前经全结肠镜检查、病理活检,确诊为结直肠癌;符合根治性手术治疗指征;病灶直径在10 cm以内;TNM分期为Ⅰ-Ⅳ期。
排除标准: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伴有出血性疾病者;精神状态异常,无法完成研究者;术前接受过放疗者;伴有其他恶性肿瘤者;有腹部大型手术史者;病灶出现腹膜转移、远处转移者;存在麻醉禁忌证者。
对照组开展常规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予以患者气管插管全麻,依据病灶位置在患者中上腹或中下腹正中处作一长度为15~20 cm的切口,进入腹腔后切断肠系膜动脉,常规对皮肤、肌肉等组织进行游离,显露结肠术区,游离结肠系膜、乙状结肠两侧系膜,发现癌组织后对病灶进行探查,并予以根治性切除,结扎相应血管,清扫淋巴结,于病灶5.0 cm处切断肠管,采用吻合器或荷包钳对结肠断端做吻合处理,逐层缝合后置入引流管。
观察组采取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予以患者气管插管全麻,在脐两旁10 mm、腹直肌外5 mm处依次作操作孔、辅助孔,注入 CO2建立 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的气腹,结合病灶所在位置将相应的Trocar置入,应用腹腔镜探查腹腔,明确病灶的位置、大小、解剖关系、具体形态等,并确定操作方案。应用超声刀将病灶供血血管分离,应用塑料夹Hen-O-lok夹闭病灶根部,并将其离断,遵循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直肠系膜切除术操作流程,肠系膜经超声刀完成连续锐性分离,并将其切除,结扎系膜根部动静脉。参考病灶所在位置,在腹部作相应切口,将病灶经切口提出体外并切除,同时清扫术区淋巴结,应用吻合器处理肠管,从体外近端置入吻合器底座至直肠癌患者体内,结肠癌患者则实施体外消化道重建。
①围术期指标: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②白细胞计数:术前、术后2 d采集两组患者空腹肘静脉血2 mL,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③并发症: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对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发症发生率=(肺部感染+切口感染+吻合口瘘+下肢静脉血栓)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排气时间(d) 术后进食时间(d) 术后住院时间(d)观察组 50 168.08±40.64 60.00±28.14 2.40±0.49 2.40±0.49 12.04±5.28对照组 50 152.46±46.44 157.00±80.82 3.96±0.97 3.96±0.97 13.68±5.79 t 1.741 8.106 9.342 9.342 1.339 P 0.087 <0.001 <0.001 <0.001 0.187
术前两组患者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观察组WB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WBC比较 (±s,×109/L)
表2 两组患者WBC比较 (±s,×109/L)
组别 例数 WBC术前 术后2 d观察组 50 5.61±1.74 9.48±2.62对照组 50 6.23±2.04 11.81±2.95 t 1.593 4.133 P 0.117 <0.001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直肠癌好发于齿状线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患者可出现腹痛、排便困难、黏液血便、腹胀等症状。结肠癌发病部位为结肠,多发于40~50岁的人群,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包括黏液腺癌、腺癌、未分化癌等。结肠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至中晚期后可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之后可发生腹痛、排便习惯变化、黏血便等,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贫血、乏力、消瘦等症状。结肠癌晚期患者可出现腹腔积液、黄疸、肝或肺转移、水肿等症状。
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结直肠癌的主要方案,然而盆腔解剖关系相对复杂,采取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创伤性较大,影响预后。腹腔镜技术是一项微创技术,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应用广泛,具有疗效显著以及安全性高的优势,创伤小,且术后恢复快,可改善患者的预后[7-8]。
本研究对结直肠癌患者开展腹腔镜手术以及开腹手术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手术时间更长,但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恢复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分析认为,传统开腹手术需在患者上腹部做一个15~20 cm切口,对腹腔内组织进行大面积游离,因此增加了手术创伤和术中出血量,且术中对腹腔组织的游离可导致术区周围组织受损,增加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延长患者术后恢复时间[9-10]。而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可通过穿刺的方式直达病灶进行操作,缩小了手术切口,且避免对术区周围组织产生影响,降低了术中出血量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从而改善患者预后[11]。
手术应激与器官功能恢复联系密切,其为组织受损引发炎症反应所致,对机体多种生理功能造成影响[12]。白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在炎症反应过程中能够吞噬病原微生物[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前两组患者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观察组WBC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腹腔镜手术对患者机体应激影响较小。分析认为,腹腔镜手术创伤性小,从而降低了因创伤导致的机体应激反应[15-16]。开腹、腹腔镜手术均为创伤性操作,可导致大量炎症因子进入血液,引起炎性反应。炎性反应强烈,可导致患者免疫抑制时间延长,增加术后感染风险。白细胞介素-6(IL-6)可促进B细胞增生分化以及分泌抗体,可活化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促使肝细胞生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则可使炎性反应内细胞级联反应被激活,增加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活化,使炎性反应加强。CRP属于急性时相蛋白,在机体出现创伤或感染后,该指标水平会明显上升[17]。日后可进行进一步研究对以上指标进行探讨。
黄宝玉等[18]对120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结果显示开展腹腔镜手术的腹腔镜组,其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氧化应激指标、细胞免疫指标、能量代谢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开展开腹手术的开腹组。这与本研究结果相似,进一步证实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具有显著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受时间、人力因素限制,样本数量的选取相对较少,且均来源同一家医院,缺乏开展多中心研究,有待在今后研究中予以完善。
综上所述,对结直肠癌患者开展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创伤以及术中出血量,改善患者预后,减轻手术应激,未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