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张笃伟
(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枣庄,277000)
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包括脑分水岭梗死以及腔隙性梗死等。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而急性脑梗死如果病情较轻、梗死面积较小,患者的症状相对也比较轻,一般表现为轻微的头痛、头晕以及肢体麻木无力感;而如果梗死的范围较大,并且是在脑干、延髓、丘脑等重要的部位发生,就会影响到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导致患者在早期就出现程度比较严重的头痛、头胀、眩晕、肢体活动障碍、口眼歪斜、饮食呛咳等异常症状,甚至部分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后出现偏瘫或意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因此,早期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对改善预后具有重要作用[1-2]。目前临床多采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仍然难以满足临床对疾病治愈的需求,而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不断深入,阿替普酶药物已逐渐应用于临床静脉溶栓治疗中,该药物能够快速将血栓内的纤溶酶原转化成纤溶酶,进行溶栓处理,促使患者纤溶状态改善,效果显著[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9年12月~2022年1月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有效性,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1月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 例。对照组中,男性17 例,女性13 例;年龄40~79 岁,平均年龄(59.42±2.86)岁;体质量45~57 kg,平均体质量(51.06±1.68)kg;发病后入院时长为1~1.5 h,平均时长(1.25±0.12)h。观察组中,男性14 例,女性16 例;年龄40~77 岁,平均年龄(58.46±2.79)岁;体质量45~60 kg,平均体质量(52.31±1.59)kg;发病后入院时长为1~2 h,平均时长(1.42±0.13)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内容知情,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研究得到了枣庄市薛城区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死和脑出血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试行)》[4]中关于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经各项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者;②能配合各项脑梗死治疗方案者;③意识清晰者;④此前无相关治疗史者;⑤年龄40~80 岁者。
排除标准:①凝血功能障碍者;②临床病历资料缺失或丢失者;③存在精神疾病史和沟通障碍者;④合并免疫性疾病者;⑤对本次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史者;⑥合并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⑦存在恶性肿瘤者。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结合发病时间实施抢救,维持患者体征平稳,及时吸氧,依据患者病症予以对症治疗,并嘱咐患者卧床休息。
对照组常规实施溶栓治疗,应用尿激酶(生产企业:青岛康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4010)静脉滴注治疗,10×105 U/次,与100 mL 浓度0.9%的氯化钠溶液混合后使用,30 min 内完成用药。同时结合患者病情继续调节血脂治疗、抗血小板治疗等。
观察组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给予患者注射用阿替普酶(生产企业: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160054,规格:20 mg/瓶)静脉溶栓治疗,用法用量:每次0.9 mg/kg,且最大剂量不得超过90 mg,首先在1 min 内静脉推注10%,然后将剩余的90%阿替普酶与250 mL 0.9%氯化钠溶液混合后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滴注时间控制在3 h 之内,1 d/次,3 周为1 个疗程,治疗1 个疗程后对结果进行观察并分析。
①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6](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slth Stroke Scale,NIHSS)。患者临床症状(头痛、眩晕、肢体活动障碍等)完全消失,NIHSS 评分在4 分以下时,表示患者接近正常情况,即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头痛、眩晕、肢体活动障碍等等)有所改善,NIHSS 评分在5~15 分时,表示患者身体得到恢复,但并未达到显效指征,即为有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无法自理生活,NIHSS 评分在21 分以上时,表示患者疾病加重,即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血脂水平评估。血脂水平评估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在治疗前以及治疗21 d 后进行此项内容的评估。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时间节点为入院时和治疗结束时。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经患者同意后参考NIHSS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表进行评分,满分为15 分,经由不同时间段评估,包括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 以及21 d,分值越低,则表示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越好。④凝血功能情况。凝血功能评估指标包括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T(凝血酶时间)、FIB(血浆纤维蛋白原)、AP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等。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以全自动凝血分析仪进行检测,时间节点为入院时和治疗结束时。⑤比较两组的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以全自动血黏度计、光学比浊法测定,时间节点为入院时和治疗结束时。
所有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3.0 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测算。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n(%)]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s,mmol/L)
表2 两组血脂水平比较 (±s,mmol/L)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07.42±1.594.32±1.027.82±0.964.02±1.26对照组307.51±1.627.02±1.647.56±0.896.48±1.64 t 0.2177.6571.0896.515 P 0.829<0.0010.281<0.001组别例数
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14 d 以及21 d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s,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7 d 治疗后14 d 治疗后21 d观察组3012.34±1.06 8.57±2.136.03±1.24 4.32±1.98对照组3012.58±1.12 9.96±2.547.78±1.92 7.02±1.62 t 0.8522.2974.1945.781 P 0.3980.025<0.001<0.001?
观察组凝血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凝血功能情况比较 (±s)
表4 两组凝血功能情况比较 (±s)
组别例数PT(s)TT(s)FIB(g/L)APTT(s)观察组305.96±2.488.16±3.721.52±0.37 12.09±2.68对照组30 11.58±2.06 17.89±3.14 3.46±0.59 29.27±2.31 t 9.54810.94815.25826.595 P<0.001<0.001<0.001<0.001
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组别例数血液黏度(mPa·s)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302.35±0.470.71±0.230.81±0.150.41±0.13对照组302.33±0.511.23±0.120.80±0.120.65±0.13 t 0.15810.9790.2857.150 P 0.875<0.0010.777<0.001
脑梗死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临床上产生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如血液成分的改变、血管壁病变等,在血管壁病变中,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为常见的一个原因,该病因会导致大脑血管出现狭窄或是堵塞,从而引起脑组织供血供氧不足。血液成分改变则主要表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血小板增多以及高黏血症等,血液成分改变提高了血液黏度,阻碍了脑部的血液循环。多种病理机制作用下,导致了脑部血栓形成,从而诱发了急性脑梗死[7]。患病后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随着病情的发展,极易造成患者脑组织坏死,从而造成患者血液硬化,甚至引起血栓,进而导致血管堵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为了有效改善预后,及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8]。依据本病的病因、机制等,在治疗中,应采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溶栓治疗、调节血脂指标等手段。
目前,临床通常选择溶栓治疗、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治疗、血管介入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方式对早期脑梗死疾病进行干预,并且,经临床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溶栓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尤其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更加显著[9-11]。阿替普酶是临床比较常用的溶栓药物,属于纤溶酶原激活物,它主要是从蛇毒中将有效的药物提炼出来,这类药物在降低患者纤维蛋白原以及纤维蛋白等方面有着显著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机体血栓中纤维蛋白的溶解,促成血栓的消解,进而使患者血栓堵塞情况解除,改善临床症状[12]。但是,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需先对患者神经功能障碍较轻、无法明确发病时间、颅内存在动脉瘤病史或伴有癫痫发作等情况进行排除[13]。除此之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手段还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能够快速使患者的脑灌注改善,从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其病情康复,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进而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在最大程度上让患者获得利益,预后显著[14-16]。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检验了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指标等多项临床指标,结果均表现为观察组数据更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说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方式相较于尿激酶治疗方式,更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确保患者的生存率,而且还有助于降低患者血脂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凝血功能等,促使患者身体加速康复,改善预后[17-18]。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经过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结局,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而且还有助于改善患者血脂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凝血功能,方案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值得临床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