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李凤军 李 猛
(聊城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 聊城,252000)
缺血性脑卒中是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又称为脑梗死,其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1]。缺血性脑卒中的发展机制为在氧化应激作用下,脑组织长期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造成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2]。临床上中老年人群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好发群体,受自身教育程度与经济状况、个人因素等方面影响,患者院外自我护理技能普遍较差,而出院后的自我管理和遵医行为是降低复发率的有效方式[3-4]。因此,在提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和预防效果的基础上,需以降低患者院外复发率、提高患者院外自我护理技能为护理目标[5]。开展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能通过互联网推送健康教育信息,提升患者院外自我护理技巧,增强其对疾病的认知,并帮助患者提升疾病预后效果。以患者为中心,对院内护理进行延伸,提高患者院外日常生活能力,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本研究将探讨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聊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抛币法进行分组,硬币面正面为观察组,反面为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龄48~80 岁,平均年龄(62.15±3.66)岁。对照组中,男32 例,女28 例;年龄49~80 岁,平均年龄(62.74±3.0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研究相关内容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聊城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6]相关诊断标准;②为首次发病,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③患者出院后在家中进行康复。
排除标准:①合并恶性肿瘤者;②发病前患有严重精神疾病者;③合并肾脏功能障碍者;④治疗期间出院者;⑤资料收集不完整者。
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干预模式。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护理流程实施干预。以饮食指导、功能锻炼、健康宣教、并发症预防等措施为护理路径,患者出院前留取联系方式,在其出院后1 个月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院外护理情况。
观察组患者开展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①出院前健康指导:为患者发放缺血性脑卒中院外指导手册,做好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发展、复发先兆、预防措施等知识讲解,提高患者对疾病复发的预防意识。②出院前心理干预:与患者建立信任关系,鼓励患者主动宣泄内心的顾虑,并予以解决。为患者介绍成功的康复案例,便于提升其信心和依从性。③出院前评估:对患者基础体征进行测量,根据情况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合理饮食、健康锻炼等,提醒患者饮食方面注重膳食纤维的补充,保持充足的睡眠,改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提倡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外出活动,强化自身体质,重塑神经功能。④建立线上随访平台:在患者出院前与之建立随访关系,与患者成为微信好友。通过建立微信群,在微信平台上推送缺血性脑卒中的用药、饮食、休息、活动、用药后不良反应等知识。用于规范患者的健康行为、减少用药不当、饮食不规律等情况。在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相关图片、视频、语音、短信等内容,提高患者认知。预测患者院外自我护理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为之制订更为个性化的出院指导。借助微信与患者进行沟通,让患者将日常护理期间存在的问题予以告知,便于护理人员能及时给予帮助。
①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神状态:选用Barthel 指数(BI)评定量表、精神状态选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 个月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神状态进行评价。BI 评定量表总分为100 分,60 分为合格,表示患者生活可基本自理,评分越低依赖程度越高;MMSE 对患者记忆力、计算力、理解及行为方面展开评价,总分30 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认知障碍越严重。②基础体征: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 个月后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进行调查,均由科室护理人员采用上臂式全自动电子血压计与心率检测器检查,在院外检测期间,采取入户随访方式,记录患者基础体征变化,将正常成人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数值作为患者基础体征的参考标准。③遵医行为:依据聊城市人民医院自制的遵医行为问卷对患者干预3 个月后的服药、锻炼、饮食、复诊方面进行遵医行为评估,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3 项评价指标。完全依从表示患者出院后,能遵照出院前护理指导,完成上述4 个护理内容;部分依从表示患者院外护理期间,能在家属的监督下完成上述2~3 个护理内容;不依从表示患者院外护理时,并未按照护理指导对自身疾病予以照护。遵医行为总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例数/总例数×100%。④生活质量:选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 个月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量表包括生理机能、躯体运动功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单项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越佳。⑤临床指标恢复情况:选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康复评定的常用量表(FMA)分别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 个月自我效能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GSES 评分为10~40 分,评分越高提示自我效能感越强;NIHSS 总分为42分,评分越高表示缺损程度越严重;FMA 总分100 分,评分越高表示运动能力恢复越好。
采用SPSS 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两组患者BI 评分、MMSE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BI 评分、MMSE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神状态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神状态比较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MMSE 评分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 60 42.42±4.91 74.72±3.84* 19.56±2.41 27.82±2.45*对照组 60 42.55±5.03 65.87±4.15* 19.72±2.37 25.94±2.41*t 0.143 12.124 0.367 4.237 P 0.886 <0.001 0.715 <0.001组别 例数BI 评分
干预前,两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基础体征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基础体征比较 (±s)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1 mm Hg≈0.133 kPa。
DBP(mm Hg)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 60 73.02±8.11 68.33±1.36* 125.61±3.61 113.26±2.31* 78.55±4.22 70.61±2.15*对照组 60 73.05±8.03 70.32±1.55* 125.44±3.52 120.54±2.91* 78.46±4.55 75.64±1.54*t 0.020 7.475 0.261 15.178 0.112 14.733 P 0.984 <0.001 0.794 <0.001 0.911 <0.001组别 例数HR(次/min)SBP(mm Hg)
观察组患者干预3 个月后遵医行为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遵医行为比较 [n(%)]
干预前,两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s,分)
表4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情感职能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 60 61.25±4.33 89.54±2.55* 59.84±3.64 81.58±3.14* 65.74±3.19 80.11±3.66* 67.56±3.24 85.97±4.21*对照组 60 61.32±4.29 76.39±3.18* 59.64±3.44 74.62±3.02* 65.11±3.55 74.33±3.11* 67.72±3.89 71.74±5.29*t 0.089 24.989 0.309 12.375 1.022 9.322 0.245 16.304 P 0.929 <0.001 0.758 <0.001 0.309 <0.001 0.807 <0.001组别 例数生理机能躯体运动功能社会功能
干预前,两组患者GSES 评分、NIHSS 评分、FMA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GSES 评分、FMA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临床指标恢复情况比较 (±s,分)
表5 两组临床指标恢复情况比较 (±s,分)
注:与同组干预前相比,*P<0.05。
FMA 评分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3 个月后观察组 60 25.78±6.99 32.45±5.16* 25.11±2.21 12.45±1.25 58.62±3.22 83.54±2.15*对照组 60 25.71±7.62 28.31±4.65* 25.33±2.24 18.44±1.36* 58.61±3.45 79.44±1.54*t 0.370 18.246 0.542 25.118 0.016 12.009 P 0.712 <0.001 0.589 <0.001 0.987 <0.001组别 例数GSES 评分NIHSS 评分
目前,我国社会逐渐进入老龄化,脑卒中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脑卒中通常为突发性疾病,会使患者脑干、丘脑下部出现明显病变,伴随自主神经症状、交感、副交感神经失衡等情况[7]。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提升,脑卒中的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但患者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比如运动方面、心理方面和吞咽功能方面,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临床上常以肢体偏瘫、意识障碍以及口角歪斜作为典型表现[8]。由于患者发病较急,且进展迅速,在短时间内会对脑组织带来不可逆性损伤。
为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需开展对症支持治疗,以有效降低疾病死亡风险[9]。但由于缺血性脑卒中有较多后遗症与并发症,很多患者受自身因素影响,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在院外护理期间,由于缺乏正确的康复及护理常识,患者容易在遇到突发情况时无法应对,使其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受到威胁[10]。为确保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院后能得到有效的康复锻炼和护理干预,展开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将常规护理流程进行延伸,借助互联网模式帮助患者提升院外护理机能,对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有着重要意义[11-12]。
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是利用互联网模式,开通微信平台下的护理工作。医护人员结合互联网,在微信公众号及微信群的帮助下,定期为患者推送健康教育信息,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提供实时互动与指导,协助患者完成各种康复训练,便于患者能随时随地的获取到专业且正确的疾病指导,有利于疾病预后效果的提升。通过在出院前依据制订的出院计划,对患者建立随访机制[13-14]。定期开展指导工作,能充分贯彻整体护理的思想,帮助患者功能康复,以此提升生活质量[15-16]。在整个延续性护理开展期间,对患者展开电话随访以及家庭随访,从而维护患者的身心需求,并保持其心理健康[17-18]。除此之外,开展互联网模式下延续护理,便于患者在群内与患友之间互相支持鼓励。在微信平台上互相探讨有关疾病的知识,以及最近的康复锻炼情况,对彼此疾病治疗均起到促进作用[1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开展互联网模式下的延续护理后,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神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对基础体征的测评,观察组数值均低于对照组,接近正常值,遵医行为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延续性护理能唤醒患者对自身健康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其遵医行为,并形成健康的生活理念,可提高患者的自护能力,对缺血性脑卒中院外康复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性意义,突出了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开展互联网模式下的延续性护理,能提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精神状态、生活质量、遵医行为等,更有利于改善患者康复效果,使护理效果更具优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