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听性脑干检测在突发性耳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时间:2024-05-13

裴延丽 裴春蕾

摘  要:目的  探讨听性脑干检测应用于突发性耳聋临床诊断中的效果和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日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发病周期将其分为A组(在发病时间3个月内,30例)、B组(发病时间超过3个月,30例)。另外选取同期接受耳科检查的无既往耳疾病史、耳科常规检查正常及纯音听阈≤25 db的20例研究对象纳入参照组。对三组人员均进行听性脑干检测,记录A组、B组、参照组三组各自的主波引出率情况及三组的潜伏期和峰间潜伏期情况。结果  与参照组相比,A组、B组Ⅰ波、Ⅲ波、Ⅴ波引出率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Ⅰ波、Ⅲ波、Ⅴ波引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B组Ⅲ波、Ⅴ波潜伏期时长高于参照组;A组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时长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峰间潜伏期分别和参照组比较,A组和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听性脑干检测在突发性耳聋中的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辅助进行疾病诊断,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听性脑干检测;峰间潜伏期;引出率

中图分类号:R764. 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9-0100-03

健康人在72 h内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耳聋称为突发性耳聋,此疾病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临床症状以恶心、眩晕、耳鸣和听力下降为主。如果不及时采取诊断治疗措施,会导致病情延误而引发耳部永久性失聪[1]。突发性耳聋发病人群年龄在40岁左右,近年来此疾病发生率不断增加,而且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仍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此疾病可对脑干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造成感音功能减退,引发耳聋。听性脑干反应测听(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是一种生理检测项目,适用于脑干功能及外周听功能的检测和评估,在发现听觉病变和损伤后能对异常部位进行准确定位[2]。本研究旨在分析听性脑干检测应用于突发性耳聋临床诊断中的效果和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年2月~2020年2月日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发病周期将其分为A组(发病时间3个月内,30例)、B组(发病时间超过3个月,30例)。A组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为10~62岁,平均(48.91±3.32)岁。B组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为13~64岁,平均(50.12±3.51)岁。另外选取同期接受耳科检查的无既往耳疾病史、耳科常规检查正常及纯音听阈≤25 dn的20例研究对象纳入参照组。参照组中,男11例,女9例,年龄为12~62岁,平均(49.63±2.92)岁。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患者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 2005济南会议确定的突发性耳聋临床诊断标准[3]。

排除标准:对糖皮质激素有过敏史的患者;噪音性、药物性耳聋患者及听神经瘤患者。

1.3  方法

三组研究对象分别在隔声电屏蔽室使用ZEP诱发电位仪(中科电气公司生产)来完成测试。被测试人员在检查台上保持仰卧姿势,使用银-氯化银盘状电极对电进行记录。于同侧耳垂放置参考电极,在患者前额正中部位记录电极,极间电阻保持在5 000 Ω以内。使用短声交替波在平静的状态下对患者以20次/s的频率交替进行短声刺激,带通滤波保持在100~2 000 Hz范围内,分析时间为10 ms,叠加次数为1 024次。在110 db条件下分别对听性脑干反应各主波潜伏期、峰间潜伏期以及引出率进行记录、分析。

1.4  觀察指标

观察统计三组研究对象的听性脑干反应主波引出率、潜伏期及峰间潜伏期数据并作组间对比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研究对象的听性脑干反应主波引出率比较

与参照组相比,A组、B组Ⅰ波、Ⅲ波、Ⅴ波引出率方面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Ⅰ波、Ⅲ波、Ⅴ波引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且听性脑干反应的主波引出率随着病程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引出率方面V波为最高,I波为最低。

2.2  三组研究对象潜伏期时长比较

与参照组相比,B组Ⅲ波、Ⅴ波潜伏期时长高于参照组;A组Ⅰ波、Ⅲ波、Ⅴ波潜伏期时长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的Ⅰ、Ⅲ波、Ⅴ波潜伏期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三组研究对象峰间潜伏期比较

A组和B组峰间潜伏期分别和参照组比较,A组和B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感音神经听力受损。近年来,此疾病发生率不断上涨,而且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临床对此疾病的治疗以抗病毒和改善内耳微循环方法为主,并未重视其神经传导通路功能异常的研究。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此疾病可对脑干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造成感因功能减退,引发耳聋[4]。ABR是一种生理检测项目,适用于脑干功能及外周听功能的检测和评估,在发现听觉病变和损伤后能对异常部位进行准确定位。听性脑干反应包括7个波段,其中Ⅴ、Ⅰ、Ⅲ 3个主波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经常应用到[5],通过对Ⅴ、Ⅰ、Ⅲ  3个主波波段的研究来分析神经传导通路的异常状况[6]。

本研究对三组对象展开检测,旨在分析听性脑干检测应用于突发性耳聋临床诊断的效果和价值。研究结果显示,在Ⅴ波、Ⅰ波、Ⅲ 波引出率方面与参照组相比,A组、B组明显较低。这说明听性脑干反应主波引出率随着病程的增加而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并且以Ⅴ波引出率为最高,Ⅰ波引出率为最低,说明蜗神经末端开始受到损害,然后向脑干听觉核团进展。突发性耳聋最先受到损害的部位为螺旋神经及蜗神经,随后向耳蜗核、下丘部位进展,因此对于此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在Ⅲ波、Ⅴ波潜伏期时长方面A组和B组显著高于参照组。由此可见病变患者的Ⅲ波、Ⅴ波潜伏期增长,Ⅰ波正常,说明耳蜗核部位可能产生病变,使其功能受限,影响听神经冲动传导,从而导致Ⅴ波、Ⅲ波潜伏期增长。短声属于宽频带噪声类型,由短声引起的听性脑干反应首先侵害耳蜗底,导致Ⅰ波发生行动迟缓,从而增加潜伏期,因此可将Ⅰ波异常作为主要指标来鉴别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在峰间潜伏期方面,A组和B组分别和参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突发性耳聋患者脑干神经核团传导功能无本质性改变,对此状况加以重视并及时开展诊断和治疗,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应用于突发耳聋的检测中听性脑干检测不可单独进行,需要与耳蜗电图检测、40 Hz听性检测、纯音测听和耳声发射等结合起来进行确诊。

综上所述,听性脑干检测在突发性耳聋中的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可辅助进行疾病诊断,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贾俊蒙,毕巍,武斐,等.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在突发性耳聋治疗效果预测中的应用[J].山東医药,2017,57(7):92-94.

[2]肖云飞,彭莉艳,郝永红,等.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枢听觉传导通路的 DTI 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5,34(10):1565-1569.

[3]张世中.突发性耳聋的多因素回顾性分析[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5.

[4]马莉,殷晓慧.听性脑干检测在突发性耳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1):119-121.

[5]林渝.突发性耳聋病人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3):383-384.

[6]艾毛毛,于锋,周枫.高刺激速率ABR对突发性耳聋预后评估的价值[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4(1):82-8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