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时间:2024-04-24

●俞 琰

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

●俞 琰

当前,日益频繁的社会流动性、日益突出的社会主体性、日益成熟的市场机制和日益复杂的社会多样性,给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只有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明确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建立新的动员机制,推进党的工作社会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基层党建;改革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基层党组织这四个作用,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推动发展”是中心,体现了党的组织路线必须为政治路线服务的要求。“服务群众”是根本,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凝聚人心”是关键,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集中体现。“促进和谐”是重点,也是保障,强调了基层党组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历史重任。

建党88年来,我们党在基层党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基层党建工作也面临着不少理论困惑和现实问题。如在基层党组织模式设置上,面对日益频繁的社会流动性,如何加强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不同经济、社会组织中的基层党建覆盖到位、行为协同,真正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在实现党的“组织化”作用上,面对各种新的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政治意识日渐淡薄,如何有效实现以党为核心的“组织化”社会,强化党员意识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转变传统的说教式思想政治工作抽象单调、对现实缺乏解释力、对党员缺乏吸引力、对群众缺乏亲和力的现状?在党建现实驱动机制上,随着个人发展及利益实现渠道的多元化,在合理的公私利益面前,党员和一般群众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如何调动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积极性?面对越来越多秉持不同信仰和理念的新社会组织的公益慈善、志愿行动,基层党组织又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在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凝聚力上,随着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的拉大,职业类型、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越来越多样化。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凝聚和领导、管理一个多样化的社会,已经成为党建新的课题。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只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才能找到解决难题的突破口,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关键作用。

一、以社区党建为依托,构建新型组织体系和管理体制,实现组织全覆盖。

新形势下,社区已成为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公共活动的空间单元。依托地区设置党组织、“划片而治”,是管理党员、服务群众、凝聚社会的最优选择。即实现基层党组织在社区内的网络化整合,实现基层党建的资源整合,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在新型经济社会结构中的活力和适应性,达到形成合力、整体联动的效果。同时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这种整合,既包括传统的依托单位“建党”,也包括跨单位、跨所有制形式、跨行业甚至跨地域的“建党”。比如已探索的“联合支部”、“支部建在楼上”、“支部建在园区”、“流动党员联络站”、党员服务中心等新的组织形式和设置方式,其共同特点是依托固定空间、基层党组织与经济社会组织交叉,既以“铁打的营盘”应对“流水的兵”,又解决了“两新组织”与基层党建兼容度不高的问题,较好地实现了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做好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等要求。例如上海市宝山区在社区党建的初步探索过程中,成立了综合党委和社会工作党委,分别整合社区中的“两新”组织党建和社区基层党组织,体制内着力做“深”做“强”,体制外致力做“密”做“实”。通过独立、联合、挂靠等多种形式,扩大组织覆盖;通过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扩大党员覆盖;坚持以服务为根本途径,扩大工作覆盖。只有争取多管齐下,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组织和工作的覆盖,真正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二、以巩固扩大执政基础为目标,明确基层党组织新的功能定位,增强深度凝聚力。

在社会分工专业化的前提下,基层党组织要集中精力改进、完善、发挥好政党基层组织的专业功能。基层党建重心从单位向社区转移,担负着三重使命,首先是保证党的施政纲领得到有效贯彻,这是执政权力的要求;其次是服务于党的政治活动,确保党的社会政治基础,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要求;再次是通过党的活动促进社区发展,促进地方社会的有序与和谐,这是执政党应当承担的责任。

政府管理要求的是有序,而政党领导追求的是认同。作为基层党组织要更加专注于对基层社会的政治动员和政治领导,通过充分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为党长期持续执政争取最大的民心资源。要全力以赴推动发展,建设利于发展的环境,协调参与发展的力量,达到推动发展的目的。要通过真诚服务来凝聚人心,坚持不懈地做好服务党员、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工作,诚心诚意地使服务对象在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发展上有希望,使社会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才能使基层党组织不论何种情况下都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三、以协调公私关系为重点,建立新的动员机制,强化现实驱动力。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辩证法来理解,公与私不可能只有对立,没有统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下,存在公私两利的可能和途径,应把公与私协调起来,善于寻找两者的结合点、统一性,才能更加有效地解释现实、动员社会。

基层党组织所代表的公共利益、群众利益,无不来源于广大党员群众的具体利益诉求。只有善于寻找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结合点、统一性,才能为带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动员群众服务于公共利益提供现实动力。比如,支持党员、群众带头创业、自谋职业、率先致富;引导、鼓励党员和群众合理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奉献社会公益;表彰党员、群众的服务和奉献行为,尊重行为背后包含的自利动机。这就是比较现实的社会动员途径,鼓励通过追求公共利益、增加社会利益来实现自身价值和自身利益的行为,引导党员和群众超越个人近期利益谋取长远利益。基层党组织只有善于组织,善于动员,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体现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现实途径和评判标准,从而为增强党的凝聚力提供新的内在驱动力,引导党员努力做到“党员意识强,表率作用突出;敬业意识强,岗位奉献突出;主人意识强,创新能力突出;业务技术强,骨干作用突出”,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

四、以领导凝聚社会为要求,树立新的工作理念,推动有效“组织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将以平等交换、相互依赖等横向联结的关系为主,党的核心地位就要在社会关系中去体现。基层党组织不能单纯依靠行政指令强制性地完成,而是主要通过引导、协商等非权力性手段来推动,实现政治目标。因此,基层党建要善于依托社会拓展各项工作的资源渠道,目标要着眼于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对象要关注全体社区成员,内容要以服务为主、关注群众需求,方式要以引导、协商、民主、服务等软性的群众工作手段为主,这就是社区党建工作的社会化。

党的工作社会化,是基层党组织尤其是社区党组织网络化整合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党与社会高度融合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社会成员有效“组织化”的重要路径。社区党组织要深耕社会基层,善于从群众生活的细处做起,注重地区性、群众性、公益性的工作,向社区内的所有居民区、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轮辐式”辐射渗透,通过社会效益带动政治效益;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和居民区中的党组织也要走出自身的一方天地,冲破条块行政分隔的围墙,联系周边的社区和社会,实现政治、社会效益最大化。在这两个方向上相互对接,才能把点联结成网,把各种社会组织、政治资源、行政力量、市场主体有机地粘结、凝聚、组织起来,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同心多层”、“同心多圆”的执政党和社会的新的“组织化”体系。

D267

A

1009-928X(2010)02-0043-02

作者单位:中共宝山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周奕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