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民心乃决定执政地位之本——以2009年一些国家议会大选为例

时间:2024-04-24

●侯劭勋

民心乃决定执政地位之本
——以2009年一些国家议会大选为例

●侯劭勋

通过对2009年一些国家议会大选的分析,可以看出民心是政党赢得议会大选、获取执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执政党的政绩能够得到民意的认同是执政党能够获得选举胜利、延续执政的关键,依据民意制定竞选政策是政党赢得选举的基础,密切联系民众、争取民心是政党获取执政地位的根本。

政党;议会大选;民心

2009年,以色列、南非、印度、日本、德国、葡萄牙和希腊等国举行了议会大选。在这些国家中,获得大选胜利的政党有的是长期处于执政地位的政党,如南非非国大、印度国大党、德国联盟党和葡萄牙社会党等,有的是处于反对党地位的政党,如日本民主党、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泛希社运)等。从选举结果来看,一些政党能够在大选中继续得到选民的支持,再次获得执政地位;而有的执政党在与反对党的平等角逐中不能再得到民众的支持和选民的选票,以致丢失执政地位;部分在野党针对执政党的自身缺陷或政策失误,不断顺应民意的要求,提出对应的政策,从而寻求到了选民的支持,登上了执政舞台。各国主要政党不同的命运却蕴含着一个共性的规律,即民心乃决定执政地位之本。

一、选民对政绩的认同是执政党获得选举胜利的关键因素

执政党的政绩是执政党和反对党相互争论的焦点,也是选民在大选投票时的主要决策依据,政绩成为影响民意的主导因素。如果执政党的政绩得到了民众的广泛认同,同时在执政期间没有重大的政策过失,那么民众在面临执政党和反对党进行选择时,会继续赞同和支持执政党延续执政,从而把选票投给执政党。

2009年4月22日,南非举行了自1994年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以来的第四次民主大选,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民议会。连续15年处于执政地位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非国大)在选举中获得了65.9%的选票,并在除西开普省以外的8个省都获得了超过60%的选票,以绝对优势赢得了国民议会中的多数议席,取得议会大选的胜利,巩固了执政地位。非国大能够取得此次大选的决定性胜利与其15年的政绩有着密切联系。在长期执政过程中,非国大积淀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在消除南非社会种族隔离和社会贫困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如: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广泛的国家福利体系,上千万民众从中获益,修建了大量政府补贴住房,让大量低收入者脱离了棚户住宅区,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国大党在发展社会经济和改善民生状况方面的政绩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和认同,成为此次选举获胜的重要因素。

在2009年4、5月印度议会下院(人民院)的选举中,印度国大党领导的团结进步联盟获得了543席中的262席,国大党独得206席,比2004年大选增加61席,国大党领导的联合政府因此连选连任。过去5年国大党的政绩成为此次选举中赢得印度广大选民的重要砝码。执政期间,国大党领导的联合政府使印度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9%,成为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国家,并且采取了强有力的经济刺激政策,有效地降低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使2008—2009财政年度经济增长率达到了6.7%,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国大党获得了选民的肯定和支持。[1]同时,国大党吸取印度人民党只顾快速发展经济,但忽视城乡平衡发展、拉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丢失民心的深刻教训,在执政期间采取了促进农村发展、保护农民利益的政策,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这些得民心的政策措施造就了国大党不菲的政绩,成为此次国大党获胜的得分亮点。

2009年9月举行的德国大选中,由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领导的联盟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基民盟)和其友党——基督教社会联盟(基社盟)共计获得了33.4%的选票,联盟党继续保持着联邦议院第一大党地位,继续掌握执政权。联盟党能够再次获得执政地位与德国选民对其政绩的认可具有密切的关联。联盟党在执政前期,主导政府实施增加科研开发投入,简化税法,提高社会福利,改革德国的医疗保险体制等政策,转变了德国经济持续多年的低迷状态,大量减少了失业人数,并且稳步推进了多项改革,极大地改变了德国社会的基本面貌,提高了德国民众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德国社会的繁荣,顺应了大多数民众的需求。金融危机爆发后,联盟党主导制定了多项挽救经济的计划和措施,如经济刺激计划(总额为800亿欧元)、金融救市计划(总额高达5000亿欧元)、限制银行高管薪酬规定等,为缓解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冲击起到了积极作用。[2]这些作为就使得联盟党在德国多数民众中树立了威信,从而获得了德国大多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可见,这些执政党在多党竞争的议会选举中能够获得超过议会多数的席位,继续获得执政权,与执政党在执政期间的政绩是密不可分的,执政党的优良政绩成为执政党获得选举胜利的关键因素。

二、顺应民意的竞选政策是政党赢得大选的基础条件

政党依据本国国情和民意制定经济和社会政策,进而推动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实现和维护民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政党赢得大选、获取执政地位的基础条件。政党是民众利益的表达者、实现者和维护者,当政党的经济和社会政策通过国家政权与民众利益发生联系之后,民众就对政党参与和执掌国家政权提出了要求,在多个政党竞选执政的体制下,民众会利用选举把那些反映、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政党推向执政舞台。因此,政党是否提出满足多数民众利益需求的竞选政策成为能否赢得大选胜利的重要因素。

以南非为例,民生问题是最受南非民众关注的社会问题。南非有数以百万计的民众生活在贫困当中,医疗和教育资源匮乏且不均,失业率和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些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于大多数的南非民众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从非国大的竞选纲领可以看出,其竞选政策主要反映在5个领域,分别是就业、医疗、教育、食品安全和农村发展、打击犯罪和反腐。这些政策着重为民众创造大量的工作机会、提高就业率,改善卫生医疗条件、有效防治艾滋病,加大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基础教育普及率,保障食品安全,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严厉打击社会犯罪,保障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大反腐力度,提高行政效能。非国大的竞选政策为南非民众展现了美好的未来,满足民众的利益要求。南非民众在把选票投给国大党的同时,也把选票投给了自己美好的未来。

在以色列,民众最关心的是社会安全问题,以色列民众对于执政党的利益诉求基本围绕如何保障以色列免遭武力袭击,如何保障以色列民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在2月以色列大选期间,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武装冲突的阴霾下,安全问题成为各参政党争议的焦点,也成为主宰选情的决定性因素。利库德集团在竞选中提出,如果执政将采取强硬的措施应对各种武装势力的挑战,保障以色列的安全。“安全问题是选民的首要考虑,相比之下,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的安全主张对选民更具吸引力。”[3]近年来,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加沙的哈马斯的武装冲突,让以色列民众认为以土地换和平只会引来更多的袭击,这种信念使得利库德集团提出的对抗威胁而非追求和平的主张深得民心。因此,选举结果是把以利库德集团为主的右翼阵营推上了执政舞台。

德国联盟党在竞选纲领中承诺将制定刺激经济复苏的有力政策,以便有效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避免此类危机再次重演。联盟党应对金融危机的成功经验和延续的刺激政策提升了德国大多数民众对未来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期望,也获得了民众对于政党继续执政的信赖。

从这些获得大选胜利的政党的成功经验来看,其竞选政策都顺应了相应时期内民众的需求,成功抓住了选民的心理,从而得到了民众的支持,为赢得大选胜利奠定了条件。

三、联系民众、获得民心是政党获得政权的有效途径

民众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政党经常联系民众以获得民心成为政党发展的必备条件和获得政权的有效途径。政党只有和民众保持经常化、制度化的联系,寻求到民众的支持,才具有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反之,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政党如果脱离了与民众的联系,不能对民众的需求做出积极主动的反应,同时又不能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就会丧失民心,不再得到民众的支持,执政党也就会失去执政地位。

在以色列大选期间,以色列政坛有个政党宣传平台——“玛查阿”(音泽),主要提供给各大政党用于宣传自己的施政方针,以方便民众直接查看相关信息,为投票决策提供依据,使各政党在竞选时有效拉近了与选民之间的距离。印度国大党在选举中除发挥电视和网络的宣传作用外,还发动党员亲自深入到选民中做工作,直接与选民建立联系,争取选民的选票。此外还通过建立网页、发送电邮和短信的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参与竞选,通过建设多种联系选民的途径和渠道争取更多的选票,有效地增强了政党和民众的关系。因此政党在密切联系民众的过程也成为政党争取民心的过程。

反而言之,如果政党脱离了民众,自然也就失去了民心。长期执政的日本自民党在8月议会选举后失去了执政地位,最主要的原因即由于长期执政而逐渐脱离了民众,丧失了对民众要求的应变能力和自身的变革能力,整个党处于政、官、财构成的“铁三角”结构中,利权独享,黑金丑闻不断,执政效能下降,社会公信力降低,从而失去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同时,自民党在大选中过度强调长期执政的“责任力”和应对金融危机所取得的成绩,却没有对比较突出的党内问题做出改善的计划和承诺,忽视了政党本身的诸多问题,因而在大选时没有能够再获得选民的认同和支持。在议会大选后不久,日本电视台NHK公布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日本民主党的胜利主要得益于自民党的失败。在被问及民主党获得压倒性胜利的原因时,52%的被调查者回答:“因为对自民党不满”,25%的被调查者回答:“希望政权更替”,而对民主党政党公约和政策声明抱有期待的人只占10%。这说明日本民众对于自民党已经非常失望,自民党的执政已经失去民心的支持。[4]

德国社民党在本次选举中只得到23%的选票,得票率狂跌11个百分点,创战后新低。糟糕的竞选结果同样与社民党失去与民众的联系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执政期间,社民党采取削弱福利的经济政策,使德国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中低收入阶层利益受到损失,这造成社民党的传统选民群体开始分裂和流失,逐渐失去了民心的支持。社民党在执政时期的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造成了该党支持者的极度失望,在本次选举中,200多万社民党支持者因为对社民党的政策不满而没有参加投票,另外250万支持者转而支持其他政党。正是因为社民党的政策失误以及缺乏对民众需求的应变力,从而失去了民意的支持,造成了惨败的竞选结局。[5]由此观之,如果政党在执政期间脱离了民众,自身又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就不能得到民心的支持,就会失去执政的社会基础,失去执政地位。

透过这些国家的大选情况可以看出,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在接受民众的平等选择时,惟有获得民心的支持才能赢得选举的胜利,获得执政地位。通过观察可以发现,执政党的政绩在大选时成为民心取向的重要依据,民心对于政绩的认同是执政党获得选举胜利、继续执政的关键因素;政党在竞选中制定顺应民意的经济、社会政策,聚焦民众的利益需求,成为赢得大选的基础条件;政党与民众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联系,最大程度的凝聚民心成为政党获得执政地位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政党执政合法性的根本保障。

[1]郑瑞祥.印度大选及新政府政策走向[J].国际问题研究,2009,(3).

[2]孙守亮.德国大选尘埃落定默克尔连任总理——德国联邦议院大选初析[J].当代世界,2009,(10).

[3]香港文汇报[J].2009-2-10.

[4]周暄明.民主党赢得日本大选原因探析[J].人民论坛,2009,(24).

[5]孙守亮.德国大选尘埃落定默克尔连任总理——德国联邦议院大选初析[J].当代世界,2009,(10).

D564

A

1009-928X(2010)02-0058-03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

■责任编辑:周奕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