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时间:2024-05-13

黄学磊 刘树征 张瑞芝

摘  要:目的  探究与分析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我院于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80例分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急救术,观察组给予损伤外科技术,对比两组患者急救复苏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复苏后与对照组复苏后相比体温、pH、血氧饱和度升高,APACHEⅡ评分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義(P<0.05)。结论  将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应用于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可获得更好的急救复苏指标,同时显著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损伤控制外科技术;严重腹部创伤;急救

中图分类号:R6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3-0048-03

损伤外科技术作为一类新型的外科治疗理念,主要应用于严重创伤当中,旨在减少因创伤造成的凝血障碍、低温或者是酸中毒等不可逆性损害,以此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1-2]。研究资料显示,对严重腹部创伤患者实施有效损伤外科技术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对污染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生理性消耗,另一方面提高抢救成功率,促进改善患者的预后[3-4]。现我院对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操作方法及效果展开分析,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青岛市城阳区第二人民医院于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严重腹部创伤患者80例分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20~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23±3.58)岁;闭合性创伤21例,开放性损伤19例;创伤至入院1~6h,平均创伤至入院时间为(3.72±0.90)h。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在21~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15±3.42)岁;闭合性创伤23例,开放性损伤17例;创伤至入院45min~5h,平均创伤至入院时间为(3.70±0.83)h。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全部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权同意书,试验符合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在我院行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检查后确诊;符合损伤性外科技术的实施标准。

排除标准:在进入研究前已经接受治疗处理者;临床资料缺失者。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急救术,方法:将控制出血以及液体复苏作为急救的基本原则,对患者肉眼可见的出血部位予以结扎处理或者使用纱布填塞加压、血管铗的方式达到止血目的。成功建立静脉通道,以维持患者体温在正常稳定范围内。在获取患者血型之后与手术室取得联系,准备手术操作。

观察组给予损伤外科技术,方法:①损伤控制技术:寻找并确定好患者的止血点给予有针对性地止血措施,分级处理发生实质性的脏器损伤。其次控制好污染源,封闭泌尿生殖道或消化道的破裂部位,避免破裂部位的渗出物对腹腔造成持续性感染。待患者病情稳定后确定手术类型。②重症监护:再经过损伤控制处理之后,将患者送入到外科重症病房中予以后续治疗,对血容量休克予以尽早纠正,补充新鲜的血液,纠正酸碱失衡,同时配合保温、肠外营养支持及抗感染治疗等,待各项指标稳定后再进行手术治疗。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急救复苏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率。急救复苏指标包括体温、pH、血氧饱和度升高,APACHEⅡ评分[5]。并发症:胆瘘、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复苏相关指标对比

两组复苏后与复苏前相比体温、pH、血氧饱和度升高,APACHEⅡ评分降低,观察组复苏后与对照组复苏后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大量临床资料显示,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病情较重且复杂,尤其是对于合并了凝血功能障碍或者代谢性酸中毒的患者而言,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实施急救处理的难度较大,加之绝大多数患者各项生理机能受到了严重的损伤,急救手术成功率受限[6-7]。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处理对策至关重要,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在开展择期确定性手术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8]。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临床上一类新型的外科处理手段,主要包括了损伤控制技术及重症监护这两个方面,该技术的操作目的在于一方面快速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有效减轻污染同时避免损伤加重,另一方面旨在更好得促进急救复苏,为后期治疗及康复提供可能[9]。在使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操作时,首先对出血予以有效控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缝合、结扎及填塞或支架等方式达到止血目的,并避免因消化液或者粪便对腹腔造成的污染。出血及腹腔污染在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低体温及凝血功能也得到了明显纠正,随后择期确定性手术,此时患者的代谢紊乱也得到了明显的纠正与控制,且未形成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以及全身炎症性反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确定性手术则能够显著患者的死亡率,促进改善预后[10]。

本次结果显示,两组复苏后与复苏前相比体温、pH、血氧饱和度升高,APACHEⅡ评分降低,观察组复苏后与对照组复苏后相比上述指标改善更加显著,结果提示,相比于传统急救操作,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操作更加全面化细节化,分为损伤控制技术与重症监护两类,在给予患者止血处理与消毒控制污染后,随后重症监护,更加有利于获得抢救先机,为挽救患者生命建立基础。另外,尽管观察组获得了更好的效果,但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可见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应用能够确保急救患者在急救期间获得更好的安全性,从整体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可获得更好的急救复苏指标,同时显著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胡强,唐光旭,易瑜,等.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6):15-16.

[2]李晓凯,秦兴陆,梁云,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防止肝外胆管损伤的安全策略[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6,5(2):73-75.

[3]江吕泉,杨乐,郑建,等.损伤控制在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四肢和骨盆骨折救治中的应用价值[J].武警医学,2020,31(5):422-425.

[4]胡金柱.损伤控制在腹部创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6,3(16):3143-3146.

[5]陈超,罗均武,黎俊烨.损伤控制策略下一体化急救模式在重度胸腹部外伤患者中治疗效果[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11):30-31.

[6]卢志力,肖年生.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J].外科研究与新技术,2018,7(11):9-10.

[7]林虎,李永浩,苏广扬.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11):1975-1976.

[8]马吾浪·乌布利艾拉,阿不力克木·吾拉木,景海涛.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z1):45-46.

[9]沈丛林,姜丽娟,龚辉.损伤控制性手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急救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7,38(5):464-465.

[10]陈伟杰.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腹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7,11(22):26-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