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护理风险管理

时间:2024-05-13

梁凤英 吴婉梅 夏瑞珍 李晓惠 徐艺丹 朱诗欣 冯晓雯

摘 要: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  选取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需要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902例,按患者来急诊科就诊时间分组。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转运的40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19年12月转运的49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院内转运方法,观察组对院内转运的各个环节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比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转运耗时。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转运耗时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对转运的各个环节采取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和减少转运耗时。

关键词: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內转运;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0)-12-0077-03

危重患者是指病情严重、复杂、变化快,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的患者[1]。对危重患者进行转运的目的是为了让患者得到明确的诊断和专科治疗。急诊是危重患者就诊的主要场所,也是转运的最初场所,而且转运的频率高[2]。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2-3],其转运病死率比正常高9.6%[4]。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问题已经医疗机构关注的十大患者安全问题之一[3]。为此,我们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了护理风险管理,以降低转运的风险和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达到不断提高转运质量和效率的目标,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肇庆市高要区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需要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902例。本项目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的患者知情同意。按患者来急诊科就诊时间进行分组,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转运的40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8年1月~2019年12月转运的49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406例中,男性231例(56.90%),女性175例(43.10%);年龄18~81岁,平均年龄(50.89±6.37)岁;转至目标科室情况:内科137例(33.74%),外科113例(27.83%),ICU75例(18.47%),介入科39例(9.61%),妇科19例(4.68%),产科12例(2.96%),手术室11例(2.71%)。观察组496例中,男性283例(57.06%),女性213例(42.94%);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51.07±7.03)岁;转至目标科室情况:内科168例(33.87%),外科139例(28.02%),ICU90例(18.15%),介入科45例(9.07%),妇科22例(4.44%),产科17例(3.43%),手术室15例(3.02%)。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转至目标科室等情况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从急诊科抢救室、留观室进行院内转运的患者;②年龄≥14岁患者;③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转运途中死亡患者;②未与目标科室进行交接、患者及家属放弃住院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护士接到医生通知可以转运后,备好转运所需携带的仪器药品、通知接收患者的科室做好准备,护士及搬运工送患者到相应的科室,完成床边口头交接。观察组实施院内转运的护理风险管理干预,具体如下。

1.3.1  转运前的风险防范

(1)拟定转运人员入选标准。医护人员:①具有护士、医师执业证书,在急诊工作≥2年。②经过CPR培训、考核通过。③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能力、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搬运工人:入职前通过急诊患者转运和CPR技术培训。(2)患者。①制定患者转运评估标准,科室统一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5]、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6]和血氧饱和度作为划分转运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分为轻、中、重、危急4个等级[7],轻度不属本组研究对象,以分级标准来确定转运人员的数量和转运需携带的仪器设备及用物。②中度、重度患者由1名护士和1名搬运工护送,途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维护导管的通畅固定,重度患者予以配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囊、氧气。③危急患者由1名医生、1名护士及1名搬运工共同护送,予以配备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囊、氧气、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心肺复苏必用药物及物品。(3)转运工具及仪器设备。按照重症患者转运指南和共识要求,确保转运前携带的仪器设备功能正常、电量充足、报警正常且打开,氧气足够全程所需30min以上。管理者制定科室专人分管抢救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的职责和指引,定期进行操作培训和考核。将仪器设备检查纳入日常工作职责中,搬运工每天负责维护保养推床、平车,确保护栏安全、小轮转动等情况良好,保证转运工具及仪器设备处于备用状态。(4)协调。转运前通过模拟转运确定运送时间及最佳途径,通知电梯值班人员开通专梯通道,避免不必要的延时。护士提前15min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并提醒其做好仪器设备及抢救治疗的充分准备。

1.3.2  转运中的风险防范

①密切观察病情,护士及(或)医生站在利于观察患者的位置。②维持呼吸道通畅,保证各类管道通畅,防止非计划性拔管。对于带有气管切开套管或者气管插管的患者,固定好患者的头部,避免气管切开套管或成气管插管脱离位置。对脑出血的患者转运时,保持其头部抬高15°、固定且维持中立位,防止头部震动和摇晃。③出现心脏呼吸骤停立即抢救,并指引护工打电话附近科室寻求支援,并通知急诊科主任组织人员尽快参与抢救。

1.3.3  转运至目标科室的风险防范

重点在于保持患者的监护、治疗的持续和管道安全放置,做好交接工作。急诊科转运人员与目标科室医护人员共同将患者安置到病床上,连接供氧装置和心电监护仪,固定好各种管道。双方根据《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单》的内容落实床边口头和书面的交接,确认无误后在交接单上签全名。

1.4  观察指标

①不良事件发生率。不良事件包括输液外渗或堵塞、误吸、坠床、非计划性拔管、仪器设备故障及电量不足、氧气不足、沟通和准备不足导致的转运延误。②转运耗时。转运耗时指护士执行转运医嘱至患者到达目标病区并交接完毕所花费的时间。

1.5  統计学方法

采用SPP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科以[n(%)]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2.2  两组转运耗时的比较

观察组转运耗时少于对照组(P<0.01)。见表2。

3  讨论

3.1  护理风险管理与转运不良事件

据报道,急诊科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其风险甚至大于ICU的患者[8] 。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集中在仪器设备、组织协调、管路、药液及病情变化等五个方面,其中非病情变化类不良事件发生率较高[9]。本项研究结果显示,输液外渗或堵塞的事件发生率在对照组及观察组中均为最高,对照组为3.69%、观察组为1.61%。在转运前识别出存在的和潜在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采取护理风险管理的观察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2  护理风险管理与转运耗时

急诊科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过程虽短,却是一个监护、治疗、护理的过程,其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对转运的整个过程实施安全管理措施,才能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10]。转运前的准备包括转运工具、转运人员、转运中所携带的抢救设施以及患者的准备。在转运前对患者采用统一的转运评估标准,快速准确评估病情,从而做好充足的准备和周密的计划是安全转运的保障。转出科前,通知接收科室做好接收和救治患者的准备,以利于患者达到科室时得到及时的救治,符合转运指南[11]的要求。通过模拟转运,确定最快的转移路线,以减少转运耗时。本项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对转运各个环节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后,转运耗时少于对照组(P<0.01)。将患者安全快速转运至目标科室,才能使治疗、监护得到连续性的衔接,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美国重症医学会.重症医学支持基础教程[M].杨毅,译.6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9:1-1.

[2]刘静,秦玉红,王鹏,等.PDCA循环在提高急诊抢救室病人院内转运安全率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8,16(31):3933-3935.

[3]万林,施素华,孔悦,等.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6,51(8):975-978.

[4]丁万红,夏海鸥,徐春芳,等.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建立和应用评价[J].护理学杂志,2016,31(21):51-55.

[5]陆敏,张静.急性脑损伤患者熵指数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30(1):47-50.

[6]王长远,曹涛,汤辉,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内科抢救室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2017,12(1):142-145.

[7]刘华晔,曹艳佩,杨晓莉.急诊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持续改进[J].护理学杂志,2017,32(12):5-7.

[8]高海芳,王抒仪,虞惠群.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6,16(6):54-55.

[9]马莉,王志稳,葛宝兰,等.急诊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风险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2019,33(21):3676-3680.

[10]裘文娟,陈肖敏,俞永美.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58-61.

[11]牛佳,徐建萍,王乐.国内外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指南比较[J].护理研究,2016,30(11):1392-139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