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俗言俚语话养生(四)

时间:2024-05-13

【作者简介】

温长路,笔名寓愚、文苕。

作家、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长期从事医学教育、临床、科研、管理工作。除有众多学术论文、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外,还连续创作、出版了一批将文与医融为一体的科学小品。已公开发表各类文章1000余篇,出版著作60余种。

九月九,蚊虫叮石臼

[俗语本义]

农历九月九以后,天气转冷、气温下降,蚊子叮人就像叮石斗那样吃力,它的寿命就要结束了。

[流行示例]

清·顾禄《清嘉录》:“重阳将至,盲雨满城,凉风四起,亭皋落叶,陇首飞云,人以是立秋后第一寒信,谓之‘重阳信。俗又有‘九月九,蚊虫叮石臼之语。”苏州常吧《重阳佳节说登高》:“重阳节前后,常武地区气候仍然比较温暖,民谚云:‘九月九,蚊虫叮石臼。此时若有冷空气南下,百姓谓之‘发冷信,即‘重阳信也。”中国农业数字博物馆《昆虫知识》:“传于江浙一带的谚语云:‘九月九,蚊虫叮石臼。九月是蚊虫发生的又一高峰,从重阳节的一些习俗上看,实际是一套综合防治蚊虫的措施。”王烁《天津旧时节令》:“天津登高多在玉皇阁,是日食糕,以‘糕代‘高,饮菊花酒,作菊花宴,人以是日晴雨立秋后第一寒信,称‘重阳信。谚有:‘九月九,蚊虫叮石臼。及‘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医学意义]

蚊虫,种类繁多,全世界约有2500种以上,我国可以见到的也不下200种。据俗语所说,古时民众对蚊虫生活习性的认识已相当深刻,隐含有积极的公共卫生和防病意识。深秋以后,蚊虫虽然丧失了叮咬人体的本领,但并不等于它的彻底灭亡。它会把最后一次吸来的血变成脂肪,作为越冬的食粮。只要严寒已过,它就会东山再起,成为新一年中蚊子的主要来源。今年留下1只蚊子,就意味着明年的数量将增加10万倍。蚊虫每天有两个时段对人实行集中攻击,一次是百鸟归巢的黄昏之时,一次在晨曦初露的黎明之前。这两次大规模的行动,也是它们雌雄交配的良好时机,大批罪恶的孽种就要因此而萌生。蚊虫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一年之中可以繁殖七、八代,一只蚊子就能繁殖800~10000只小子蚊。蚊虫是人类健康的大敌,它能把80多种不同病毒传播给人体,其中有50%可使人类致病。蚊虫吸血具有选择性,身体强壮的人、爱涂脂抹粉的人、出汗多的人、皮肤长得黑或爱穿深色衣服的人、皮肤细嫩的儿童和女性都是它最喜欢的攻击对象。也就是说,这部分人受蚊虫侵害的机会更多。蚊子还特别爱吃热食,疟疾、乙脑、丝虫病患者大都有发热的症状,他们的“热血”刚好是蚊虫喜食的美味。蚊虫叮咬过患病人之后,又去叮咬健康人,疾病就由此传播开来。这样滚雪球样式的循环,带给人类健康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小小蚊虫如此害人,灭蚊势在必行!

[相关链接]

1802年,蚊子传播的黄热病使法国的3.2万名远征军失去了战斗力,从而丢掉了完全有把握可以到手的密西西比河谷的大片土地。蚊子传播的疟疾,也曾摧毁了斯里兰卡的古代文明。如今,由蚊子传播的疟疾每年还威胁着世界上大约3000万人的生命。在长期实践中,我国人民总结出了一套灭蚊的好经验,叫做“冬季清巢”,即在蚊虫躲避的越冬处用药物集中消灭;“春季追捕”,即对漏网者,乘其元气尚未完全恢复之时,再次进行清查捕杀;“夏秋围歼”,即大家动手,一方面疏沟填洼,清除污水臭水,堵绝其产卵之地,一方面运用药杀、烟熏、粘捕、拍打等多种手段综合围剿。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使蚊子望而生畏的服装,让蚊子闻风而逃。这种服装用薄纱般的衣料作成,上边喷涂了一种叫二乙基甲苯酰胺的化学药品,蚊子闻到药品的气味就不敢接近人的身体了。如果由于药品的挥发而药效减退时,可重新喷涂上述药品,又能继续发挥其驱蚊作用。科学家们希望,能成功运用转基因技术消灭蚊虫,力争10年后将死于疟疾的病例数比现在减少一半。目前,这种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已有进展,用转基因蚊虫制止疟疾传播将完全是可能做到的。世界卫生组织也发出呼吁,期盼在2l世纪在全球彻底消灭疟疾。

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

[俗语本义]

蚊虫叮人就会遭到人的拍打,引申为出口伤人就会招来祸患。

[流行示例]

《金瓶梅词话》第91回:“衙内随令伴当。即时找媒人将陶妈妈叫来,把玉簪儿领出去,便变银子来交,不在话下。正是: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明·罗懋登《西洋记》第63回:“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我如今先把你这个贼鬼嘴割将下来,且看你怎么?”曾颖《十二月,从高潮到更高潮》:“他们在公众中的恶劣印象,有不小的成分,是因为其嘴中冒出的大话造成的,所谓‘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陈蕾州《人脉即财脉——一切事业都是人际关系的事业》:“俗话说:‘蚊虫遭扇打,只为嘴伤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讽刺别人,只图自己嘴巴一时痛快,殊不知会引来意想不到的灾祸。”

[医学意义]

蚊虫叮人,是其害人的本性决定的;用扇子拍打蚊虫,反映了扇的基本用途,它是既可以取凉,又可以当座位,还可以当驱打工具的多功能性生活用品。从健康学角度看,摇扇还是一种对身体健康有益的运动。首先,摇扇子需要运动人的臂膀,这对手部和上肢的血液循环是有促进作用的,同时还有利于肩关节肌肉、韧带力量的锻炼和它们之间协调性的加强。其次,摇扇时头部和左右双手不停的交替运动,有利于大脑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以改善脑部的供血和脑血管的弹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几率。还可以针对使用者的症状,有针对性地选择以香味药物做成的扇面和扇骨,或直接在扇面上喷洒这类香水,通过摇动时风的流动把香气送入人的大脑,从而收到健身疗疾的效果。

电扇、空调的普及,虽然给人们的取凉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它们存在的固定性和不随意性缺陷,还无法动摇、替代手摇扇子所具有的位置。它们对健康带来的挑战,更引起人们对古老手摇扇的重新认识。电扇吹出的强烈的冷风,在使部分皮肤表面降温的同时,也造这部分皮肤血管的收缩,没有接触受风面的那部分皮肤的血管仍处于扩张状态,导致机体对温度适应性和调节能力的降低。空调对神经、血管造成的剧烈刺激远比电扇大得多,长期吹空调造成的关节炎、胃肠功能减弱、月经失调、晕厥、中暑等疾病屡见不鲜。专家建议,吹电扇不要连续吹,不能用大风吹,不可对着人直吹,睡眠时最好不吹。使用空调最好采用吹吹停停的方法,室温以25~27℃为好,不宜低于22℃,室内与室外的温差以5~10℃为宜。

[相关链接]

在扇面上作诗、题字、绘画在我国渐成风气,以至成为一种扇文化。三国时期东晋的书法家王羲之,曾为一老妪在扇面上题字。他的儿子王献之更是扇画的高手,有不少作品成为传世之作。宋时,画扇之风达到高峰,扇画自成一体,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含义,并逐步脱离了其原有的实用性。明清以来,扇画艺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除皇室显要、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外,民间的各色扇画也丰富起来,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专营扇画的商店,一些书画家还有了自己的扇庄。扇的用料也越来越考究,扇面的材料由纸而绢、发笺等多样,色彩由单纯的白色而泥金、柿青、湖色、珊瑚等多种。最珍贵的当属泥金色,它以华丽、富贵著称,其中又有泥金、屑金、洒金、冷金、半冷等数种。扇骨的材料讲究更多,什么紫檀、象牙、玳瑁、乌木、棕竹、毛竹等应有尽有,清代的《杖扇新录》中说的“骨用湘妃、桃丝、乌木、檀香、象牙、玳瑁等一切珍奇之品”的话,就是对它的总结。这些材料还要经过反复的打磨、髹漆、雕刻、镶嵌等复杂的工艺流程,最终使每一把画扇都能显示出个性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