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预防骨质疏松,不能单靠补钙

时间:2024-05-13

王韵佳

遗传因素

骨密度为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指标,骨密度值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有些人天生就骨密度低,更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有些人的骨骼细胞可能存在基因缺陷,导致骨骼发育不良,患上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有研究还发现,骨密度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的多态性密切相关,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可占整个遗传影响的75%。白人患病率高于亚洲人、黑人,这也是遗传因素影响的结果。另外,假性维生素D缺乏、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遗传性疾病也可造成骨骼代谢异常。

因此,对于存在遗传因素影响的高危人群,倡导定期接受骨密度检测,按照医生的医嘱进行合理搭配饮食,可以适当使用药物进行干预,以维持骨量。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金标准是DXA(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用DXA测定腰椎、髋部和桡骨远端1/3的处的骨密度。当40岁以上的人群任何部位的T评分低于-2.5S,40岁以下人群Z评分低于-2.5S,就可以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内分泌、代谢因素

骨质疏松症骨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的女性。这是因为妇女绝经后5~10年内雌激素水平降低,无法有效抑制骨细胞,导致骨细胞被快速分解、加快、骨量下降且流失加快,骨骼中空隙增加;雌激素减少,降低骨骼对力学刺激的敏感性,使骨骼呈现类似废用性骨丢失的病理变化。因此,对于绝经后妇女,如果无禁忌症,进行激素替代治疗能减少骨丢失,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有效措施。

此外,甲状旁腺亢進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垂体泌乳素瘤、糖尿病、腺垂体功能减退症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也会引发骨质疏松症。如果较年轻的群体发生骨质疏松症,要积极筛查是否患有以上疾病。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良的生活习惯对骨质疏松的发生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长期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会加速钙质流失,导致骨密度降低;长期过度节食或者膳食结构不合理,容易造成营养素摄入不均衡,不利于骨骼细胞的新陈代谢;酗酒、吸烟、过度饮用含咖啡因的饮品等,都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缺乏运动和户外活动,使得肌肉强度下降,体内维生素D合成不足,进而影响钙的吸收;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如久坐、久站等,会使骨骼承受的压力不均衡,也不利于骨骼健康。

因此,预防骨质疏松症,生活中要做到:合理均衡搭配饮食,适当补充钙、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烹调尽量少油少盐;戒烟、戒酒,减少碳酸饮料、咖啡等摄入;坚持运动,老年人可以选择散步、太极等轻柔的项目,年轻人可以尝试跑步、登山、游泳等,确保每天半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量;保持身心愉悦,适当晒晒太阳。

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使用也会引发骨质疏松症。如长期服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癫痫药等,可干扰维生素D的代谢过程,不利于骨骼的形成。

因此,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必须使用上述药物者,应该使用钙剂、维生素D,并定期监测骨密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