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靶向治疗,让肺癌变成慢性病

时间:2024-05-13

李涛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肺癌全球发病率位居第二位,全球死亡率第一。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我国65%的肺癌患者就诊时已经是中晚期。在没有手术机会的情况下,靶向治疗的应用可让部分肺癌患者看到长期生存的希望。

驱动基因成为治疗的靶点

癌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基因病,几乎所有癌症均来自于基因突变。基因作为生物细胞里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是一个含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而基因的代代相传需要靠DNA复制来实现。但DNA在复制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基因突变问题。通常情况下,基因突变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十分明显的影响,但在病毒感染、辐射作用等外部条件下,基因就会被异常激活,继而容易转变为致癌基因,并诱导细胞癌变,癌症由此而来。

近几十年来,临床对于肺癌的研究比较深入,导致其发生的70%~80%驱动基因突变已被发现。肺癌可以分为小细胞肺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中又有腺癌、鳞癌等。肺腺癌的患者存在基因突变的概率最高,在12%左右。在亚洲人群里面,最常见的是EGRF突变,其次是ALK、ROS1、KRAS等。而肺癌的靶向治疗就是设计相应的药物,药物在进入体内后会特異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而发挥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同时又不会杀伤或少量损伤正常细胞。相比“敌我不分”的化疗,靶向治疗更精准,虽然还不能治愈肺癌,但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而且对正常细胞伤害小,比化疗的副作用更轻微,可以提高晚期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统计数据显示,对于携带ALK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对放化疗不敏感,但通过服用靶向治疗药物,其晚期中位生存期可以达到6年以上。

靶向治疗之前需进行基因检测

靶向治疗是为攻击特异性靶分子而设计,所以须找到合适靶点才能发挥其疗效。想要使用靶向治疗,第一步就要通过基因检测进行筛查,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指导靶向治疗。靶向治疗不仅可以用在晚期肺癌患者身上,还可以用于术后辅助治疗,如果检测发现有相关突变基因,可以免去术后化疗。

目前,已经上市的靶向药主要是针对EGFR、ALK、ROS1、MET、HER2等突变基因的,其他如BRAF、KRAS或者TP53等基因,还没有研发出有效的靶向药。

看到这有人会问,是不是没有检测到突变基因,反而是件“坏事”?因为不能使用靶向治疗,肺癌就无法治疗了?其实这么说过于绝对了,除了靶向治疗,目前治疗癌症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手术、化疗、免疫治疗,而且靶向治疗并不能代替早期肺癌的手术治疗。归根结底,无论何种类型的肺癌,还是早发现早治疗效果才理想,也能节省治疗费用。

靶向治疗也存在耐药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不管是一代、二代还是三代靶向药,都存在耐药问题,这主要和肿瘤细胞驱动基因发生发展的复杂性有关。一个肺癌瘤体中,并非清一色的同一种基因突变类型,有时检测出来有对应靶向药的基因类型只占瘤体中所有肿瘤细胞的一小部分,当这一小部分肿瘤细胞被靶向药消灭后,肿瘤瘤体就会重新开始长大,此时就会出现耐药。所以,接受靶向治疗期间,要每2个月做1次CT检查,以观察肿瘤变化。如果发现病情进展,需要再次做基因检测,以调整治疗方。

总之,在晚期肺癌治疗方面,虽然近年来出现许多让人兴奋的治疗方法,患者生存时间也在逐渐延长,但仍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人们期望的疗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