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朱冬梅
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患帕金森病的几率为1.6%~1.7%。据此推算,目前国内患者约有300万。提起帕金森病,我们可能会想到抖、僵、慢这些典型特征,而常常忽视了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如抑郁、焦虑、幻觉、失眠、便秘等。在此提醒大家,如果家里老人出现上述非运动症状,应及时诊治,给予帕金森病患者更多关爱。
帕金森病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其病变部位在大脑的黑质神经元(细胞),这一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分泌多巴胺物质,此物质能够有效调控大脑运动功能,一旦多巴胺物质分泌减少,便会诱发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的临床症状较为复杂,在发病初期,患者在做一些精细动作时,比如包饺子、写字等,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随心所欲地控制动作。如果此时得不到重视和治疗,患者症状会发展至手不受控制地“抖动”,医学上被称为震颤。但出现震颤并不意味着就是患上了帕金森,一方面其他疾病也可引发肢体震颤,另一方面,有些帕金森患者并不会表现出震颤症状,这在医学上称之为非震颤型帕金森,但患者会感到肢体有僵硬感,并且这种僵硬感会随着时间不断加重,逐渐发展为走路容易摔倒,最终只能卧床或靠轮椅外出。
除了肢体震颤、僵硬等运动症状,帕金森患者还会出现嗅觉失灵、智力减退、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等非运动症状。其中一些是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后才出现,比如智力减退;但还有一些症状属于“预警症状”,在运动症状发生之前就已经出现,比如快动眼期睡眠行为障碍,即在睡梦中大喊大叫、拳打脚踢,甚至由于动作幅度过大,直接从床上掉下来,这一症状经常早于帕金森病数年甚至十余年发生,在临床上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帕金森病。
实际上,医学领域针对于帕金森病症状尚未研究透彻,如果说帕金森病是一幅拼图,每个症状都是拼图的一小块,上述这些症状只是组成了帕金森的部分“面貌”。
帕金森病属于一种典型的慢性疾病,需要坚持治疗,且现在还没有一种能够完全治愈帕金森病的方法,只能通过药物、手术、功能康复等手段,控制运动症状、改善非运动症状、防治运动并发症,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恢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
目前,药物仍然是治疗帕金森病的基础方法。通过上文我们知道,帕金森病是因为大脑里黑质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导致脑内多巴胺分泌量不足,而多巴胺在大脑神经控制功能发挥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大脑神经元之间,它们主要通过突触完成神经之间的信息传递,在突触之间,需要一种专门的递质作为信号,只有具备足够的神经传输递质,控制信号才能更好的传递,进而实现神经控制行动的功能。而多巴胺就是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信号。药物治疗方法的核心就是圍绕信号传递来进行。具体包含3种,一是补充传递需要的信号(多巴胺),比如左旋多巴类药物,帮助神经细胞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二是调节多巴胺发挥作用需要的受体,比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类药物;三是减少多巴胺分解速度(一些酶抑制剂),通过“开源节流”方式提高人脑内多巴胺浓度。
在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药物治疗效果将会逐渐减弱,并且受药物副作用影响,还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此时患者可以选择手术。当下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治疗方法就是在大脑病灶位置处,放置一根微小的电极,这种电极我们可称之为“脑起搏器(DBS)”,它将发挥着类似于交通枢纽的作用,使得整体神经网络变得更加兴奋,增强信号传递效率,有效抑制症状恶化,最终达到改善帕金森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