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韩国专家看中国——以中韩关系为中心*

时间:2024-04-24

董向荣 李永春 王晓玲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方法

中国和韩国互为重要邻国,两国公众对对方国家都很好奇,也很关注,特别是韩国公众。中国对韩国的重要性正日益增强,已连续多年成为其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顺差来源地和投资对象国。目前,中国崛起已经成为韩国普通公众的一个重要话题。相比其他国家,韩国公众对中国崛起更加敏感,心情更加复杂,对中国的关注也更多、更深入。

为了解韩国人如何看中国,“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课题组展开了一项比较全面的研究,力图基于文本研究、问卷调查(CATI)、焦点集团访谈(FGI)和深度专家访谈( ID I)来概括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

在专家访谈过程中,我们请受访者描述其心目中的中国形象,并结合其工作和研究经历重点谈一下对中国某一方面的认识,以此为基础来分析中韩关系。除此之外,针对面向普通韩国人的问卷和集团访谈调查结果,我们也与部分专家进行了讨论。访谈时间为每人1-2小时。本文基于2009-2011年间对21位韩国政界、学界、新闻界、经济界专家们进行的访谈展开分析(受访专家的构成见下表)。笔者尽可能如实地呈现被采访人的原话,通过这样的转述来展示韩国视角下的中国。我们在此不评判被采访人观点的对与错,并不代表完全同意其观点。

在接受访谈的21位专家中,从专业领域看,经济领域的专家有3位,政治安全领域5位,史学界4位,新闻界4位,从事汉语教学和中韩关系研究的有5位。从年龄上看,受访者主要集中在40-69岁(18人),70岁以上2人,40岁以下1人。从地域上看,采访进行时,在韩国工作的受访者主要集中在其首都圈内,只有1人在首都圈以外工作,另外有4人在北京工作。从学习经历看,受访者中多人有长期在美国留学的经历,多名专家曾在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学习过,且都有过访问中国的经历,有的多次访问中国,或者是在中国学习、工作多年,有的直接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或研究。从政治倾向的谱系来看,有亲美的保守派,也有左翼的激进派,多数专家比较接近中间立场。

受访专家构成①这里尽管列出了访谈专家们的所属机构,并不意味着专家们的想法代表了该组织或机构的立场。

一、中韩历史文化关系

历史上,中华文明传入韩国,对韩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韩之间的文化传播关系形成了韩国人对传统中国的“上国”概念。所谓“上国”,就是“文明的中心、文明的标志”。历史上的韩国人产生了“慕华思想”,但这种仰慕与好感伴随近代中国的衰落、日本的崛起、美国树立霸权发生了巨大转变,中国失去了先进文明代言人的地位,韩国人对中国的感情逐渐滑向了不屑和意识形态对立,尽管近来出现了改观。延世大学一位历史学教授认为:“传统时代对韩国人来说文明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中国,中国提供了文明的基准。明朝时期的中国既是上国也是大国。但清朝的中国更像一个大国,有很强的力量。特别是在甲午战争以后,朝鲜对中国的认知和观念完全改变了。2000年以后中国崛起了,但仍只是大国,不是上国,只是经济的崛起,还没有变成一个文明的中心,对于韩国人,目前文明的标志是美国。”

访谈中,不少学者强调文化认同是中韩之间的重要纽带,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在韩国依然有很大影响。儒教经典《论语》等书籍在韩国销量很大,面向儿童的相关书籍图文并茂;《三国志》在韩国有十多种版本,至2008年累计销售就已近2000万册②“图书市场展开‘三国志大会战’”,(韩国)《京乡新闻》,2008年7月13日。。韩国“有传统教养的家庭”在家教中纳入了诸多儒家价值观因素,注重礼仪、毛笔字等传统文化修养。基于相似的文化背景,中韩两国民众更容易沟通和理解,也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庆熙大学一位历史系教授认为,韩国自古以来就追随先进文化,这是小国文化的特点。最早让韩国人醉心的、也是影响韩国最久的还是中国文化,更重要的是韩国人倾向于把中国文化看作自己的文化。“不管是后来的日本文化还是美国文化,韩国人在评判它们的时候都拿儒家文化做比较,中国文化的地位与其他外来文化不同,韩国人对之有深厚的感情……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总是有继承又有改变,韩国年轻一代确实更崇尚美国文化,其实中国的年轻人也是这样,中国文化里西方文化的因素也在增加……但我们都知道国际化还有一个结果,即人们会重新认识和评估自己的传统文化,像一个人在认识别人后才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所以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这条连接两国人的纽带不会消失。”

但值得注意的是,历史文化既是两国民众认同的粘合剂,也成为近年来双边摩擦的重要诱因。尤其是关于前几年中韩之间争论得面红耳赤的高句丽问题,有韩国专家表示,很多中国人根本不知道这个问题,知道的也觉得没什么,但是对韩国人来说,这是在掘韩国人的祖坟,将韩国的历史据为己有,侵蚀韩国历史的正统性和正体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韩国的影响也很大、很深远,而中国官方和学界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韩国人由此而生的反华情绪比反美、反日情绪要严重得多。一位专家(资深记者,曾常驻中国)指出:“韩国人认为,这是剥夺原本属于韩国的高句丽历史,使韩国人失去其民族的根,成为中国的少数民族,等于是抹杀了韩民族,这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韩国……进行同化的政策一样。韩国人原来重视韩日之间的历史争端,但高句丽问题发生后,认为韩中之间的历史争端更加严重。……当然现在韩国还有反美主义倾向,但东北工程对韩中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远比反美主义对韩美关系的影响大。”外国语大学一位中文专业教授也认为,东北工程问题“使韩国人以前具有的对中国的负面认识(历史记忆)重新抬头。中国政府可能会认为这件事情是小事,无碍两国关系的发展……但这个问题触动了韩国人认为最为根本的敏感的部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针对高句丽问题,在韩国学界也有不同的声音。访谈中,有位教授比较理性地提出,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对这一段历史会有不同的解释,韩国人希望中国以大国风范公平处理这个问题,不能以现代的尺度衡量历史问题。一些韩国的“爱国者”主张中国在夺取韩国的历史,要与中国抗争,以此来获取名利,这是不可取的。

二、中韩经济关系

中韩两国的相对经济地位正经历一次重要调整,从中国学习韩国向中国追赶和逼近韩国、韩国依赖中国的方向转变。韩国经济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了持续数十年的高速增长,并于1996年跻身富国俱乐部OECD,成为后发现代化国家的一个成功范例。韩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国家主导、出口导向,与中国20世纪末期的经济改革比较合拍。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学习韩国发展模式、打造国际大企业的呼声高涨。韩国当时在中韩交往中自我感觉也相当“良好”。1997年金融危机冲击了韩国经济基础,迫使韩经济全面调整和重组,也使韩国人乐观的发展理念蒙上了阴影,中国国内学习韩国的呼声也渐弱渐无。与此同时,韩国对中国经济的关注明显加大。中国经济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际保持了基本稳定,此后维持了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中韩之间的经济差距迅速缩小。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总体规模迅速赶超德国、日本等国,韩国对中国经济崛起的感知强烈。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激励,韩国对华出口猛增,中国连续多年成为韩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经济对华依赖加深,担心过度依赖中国可能引发危机等“中国经济威胁论”随之泛起。目前,中韩两国的经济地位正处于转变期,韩国尚未完全调整好心态,接受中国的崛起,而是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失衡和焦虑。与普通民众相比,专家们的看法要客观、理性得多。此次调查中,韩国受访专家高度评价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分析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也指出了其中潜藏的问题与危机,并对中韩经济地位的变化、中韩经济关系前景做出了展望。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令人印象深刻。受访者多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中国的崛起不能不说是世界发展史上史无前例的壮举。从受访者自身感觉来看,中国目前的发展态势与韩国20世纪70-90年代中期以前相类似,在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市容市貌日新月异,各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就业比较充足。某研究机构驻华代表指出:“中国人口多,面积大,历史悠久,经济发展迅速,发展模式与众不同,这在经济学教科书上找不到先例,中国正在成为亚洲的经济中心。中国的发展,我认为可以用‘史无前例’来概括。”一位《朝鲜日报》资深记者也称,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高速成长,“来中国以后发现中国在高速的发展变化中,每天走的路都很不同”。

第二,中韩经济差距问题。关于目前两国经济发展水平有多大差距,不同专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专家多认为,从硬件方面看,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中国大城市的建设已经与韩国相差不大,甚至有些方面还要超过首尔,但中国地区差距很大,多数地方的发展还很欠缺,特别是中西部。从软件方面看,即便是上海、北京等地,与首尔之间也还存在明显差距。一位资深记者认为这种差距大约是10年。韩国贸易研究院一位资深经济学家认为,“韩中两国之间的贸易规模巨大。但从整体状况看,还是韩国向中国出口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而中国向韩国出口仍以廉价、低端产品为主,韩中之间有产业分工,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距,但差距到底有多大,这是目前有争议的问题,虽然不同产业、不同产品的状况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大概也就长则五年,短则两三年。”

第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否可持续?对于这个问题,受访者表现出了谨慎乐观。有人说可持续5年,有人说是10-20年,但专家们多认为在短期内中国经济仍有可能保持较高速增长。首尔大学一位资深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经济取得高速发展有两个原因,一是以前的经济规模较小,所以现在能够快速发展;二是以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在进行大规模的道路、港湾、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有房地产业,(这些领域)大概10年之内仍然能够取得快速发展。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迄今为止中国主要是依靠出口来取得发展,以后应减少对外贸的依赖,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

在受访韩国专家看来,中国经济发展潜藏不少严重问题,引发人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首先是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过大;其次,通货膨胀严重,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业导致脆弱性上升;此外,政治问题可能约束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韩民族日报》一位资深记者谈到,“中国发展很快,也有很多问题。贫富差距就是其中之一……老百姓都说除了工资以外什么都涨。前几年中国有名的经济学家谢国忠讲中国的经济发展太依靠房地产泡沫,这个太危险。我们外国人也感觉到这个问题。”一位中文专业教授认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是个问题,我担心这种体系是否能够持续发展。此前,中国依靠党的坚强的领导体制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按照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采取市场经济以后,会要求社会的多元化,提出民主化要求。目前中国已经到了社会多元化时期,但今后能否继续依靠以前的方式持续发展,是个问题。如果解决好当前问题,就能创造出‘中国模式’。”

第四,中国产品的“低端”形象问题。与普通韩国民众类似,专家们也没有给予中国产品太高的评价。韩国市场上充斥着低端中国产品,这其中原因复杂,韩国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首先是韩国政府的控制。比如,就像不进口高端的美国牛肉一样,中国产品也是如此。其次,韩国有“身土不二”的国内产品保护和消费倾向,且对发展中国家产品抱有低端产品的刻板印象,即使商家进口了高端中国产品也卖不上好价钱,因为消费者认为中国产品不值这个价钱,商家也主要进口和销售低端中国产品来牟利。再者,韩国的市民社会和社会团体比较发达,外国商品要进入韩国首先需要通过这一关,否则,他们会通过持续不断的大规模示威等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让不少拟进入韩国市场的外国商家望而却步。如针对“我们在韩国调查的情况来看,中国企业在当地的经营很困难。您觉得这主要是中国产品竞争力的问题吗?”这一提问,庆熙大学一位教授回答称:“不是竞争力问题,而是韩国的市民社会、企业协会等,它们非常排外,比如瑞典的宜家家居世界闻名,但就是进入不了韩国市场,因为市民协会、韩国家具协会等反对。”

第五,关于中国经济是否是对韩国的威胁问题。以2010年为例,韩国对华出口约占其总出口额的25%,韩国有学者和普通受访者担心中国会将这种经济影响力转化为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影响力。曾经标榜反美的卢武铉政府“一反常态”闪电般地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就是旨在借助美国平衡中国对韩国经济的影响力。近期有研究机构提出报告,要求韩国政府加快与美国协商批准韩美FTA,以平衡韩国经济过度依赖中国的情况。①参见韩国东亚研究院第17号EA I评论,2011年2月15日,http://www.eai.or.kr/data/bbs/kor_report/2011021711223814.pdf.(上网时间:2011年3月20日)对于这个问题,一位资深经济学家表示:“我觉得这种担心有些过度了。我不相信中国会有这种意图。将经济方面的影响力作为政治外交方面的利器,我觉得这只有在美国因政治安保方面的原因对北韩实施经济制裁等情况下才可能发生。我不相信中国会这样做,而且韩中两国之间也不可能发生如此严重的问题。”

三、中韩政治体制的差异与影响

受访者比较坦诚地表达了对中国政治的看法。首先,中韩之间存在明显的意识形态差异。在政治上,韩国是与中国完全不同的国家。这一印象的形成,有政治制度差异的原因,也有韩国“反共宣传”的因素,特别是在韩国人联想到朝鲜时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一位中文专业教授谈到,“对于韩国人而言,提起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首先想到的就是朝鲜。朝鲜的共产主义是一种非常好战的共产主义,具有挑衅性,经常派间谍从事破坏活动,我们从小就对朝鲜具有这种否定性印象,当然这也与韩国政府造成的反共氛围密不可分。因为对朝鲜的独裁具有很否定的印象,所以认为同为社会主义的、朝鲜盟友的中国也会一样。中韩建交后来到中国,对中国了解加深后才发现并非如此,但头脑中已经形成的印象继续发挥作用,即对朝鲜的否定性认识导致对全部社会主义国家的否定。”某研究机构专家提到,“在我年轻时关于中国的书籍都是禁书,我曾在香港买过《毛泽东选集》,上学时放在书包里,但后来被没收了。我在韩国念研究生课程(20世纪80年代),专业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我为什么研究中国。”某研究所所长指出,虽然政治体制不同,但去中国的韩国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感受到两国的差别,只是在一些方面,如公务员的态度,办理一些事情遇到问题的话无法沟通,要见到政府官员很难,由此产生负面印象。”

正是由于中韩两国政治体制上的差异,韩国人对中国不信任。一位大学历史学教授认为,“中国是一党执政,这一点让韩国人感到担心。每个国家都会有持各种意见的势力,比如说如果美国有人对韩国强硬,还会有相反的声音去均衡这种力量,不会因为一个领导人或者某一势力就对韩国做出什么极端的事情,他们要决定某个政策很难,但中国的某些关键人物如果要把韩国怎么样就没有牵制力量。从这一方面考虑,美国会比中国安全些。”

也有学者强调中国政治体制的优势。认为中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是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执行力强,政治家的管理能力、前瞻性、战略性都相当卓越。如一些学者称,“我个人信赖中国政府,认为中国政府是负责任的政府。中国采用的是与美国式民主主义不同的另外一种系统,就算国民不愿意,也可以推行其政策,反而更能负起责任。从最近中国政府的表现来看,它在国际舞台上没有采取过分的行为,显示出其负责任的一面。”“中国强调实用主义,具有宏观蓝图,如改革开放100年,西部大开发50年,等等,具有长远的眼光,长期目标具有稳定性,不会像一些民主国家那样,随着政党的变化,其政策和发展目标经常发生变化。”也有受访者谈到,“13亿人口的国家,又发展这么快,谁来控制?中国的领导人真是了不起。”有的专家说,“中国选拔领导人的体制也不错。中国以前是大的帝国,王朝时的治国经验对现在这样一个大国的治理很有帮助。”“韩国人对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国领导人具有好感,认为他们不仅具有个人魅力,而且还具有杰出的领导能力。领导人领导有方,使中国能够保持两位数的发展速度,而且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

还有学者建议中国应更好地与外界沟通,消除国际上对中国的误解。一位资深经济学教授强调,“西方认为中国是一党独裁,应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但我认为西方模式不一定就是好的,重要的是要符合本国国情。中国的政策也是通过领导人和精英阶层的研究讨论决定的,不能视为独裁。问题是中国该如何向外界宣传这一点,让西方对中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四、中韩外交关系

关于韩国专家对中国朝鲜半岛政策战略目标的基本判断。中国在朝鲜半岛的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两句话:“维持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和“主张朝鲜半岛自主和平统一”。这两点内容很丰富,是中国半岛外交长期坚持的原则,也是中国半岛外交政策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但由于仅限于原则性的表达,作为受众的韩国人并不清楚其内涵。对于中国的半岛战略目标,韩国专家给予了不同的解读,大多认为中国主观上不愿意半岛统一,或者客观上的行为给韩国民众造成了不支持半岛统一的印象。受访者对中国半岛战略目标的解读可概括为四类:一是对半岛分裂现状还算满意,倾向于维持稳定、保持分裂现状。某研究机构资深研究员认为,“中国对待台湾和对待韩半岛的态度相互矛盾,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但在韩半岛问题上却主张维持现状即分裂状态,从短期来看维持和平和稳定是必要的,但从长期来看韩国人会担心中国为了维持对北韩的影响力阻碍韩半岛的统一。”二是阻止爆发战争和大规模冲突,维持和平。某研究机构资深经济学家称,“我认为中国韩半岛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消除半岛紧张气氛,阻止发生武力冲突,在这一点上韩中两国的立场相同。”一位历史学教授也认为,“中国半岛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半岛维持稳定状态,因为半岛发生动荡会直接影响到中国东北的稳定。中国不会吞并北韩,也没有必要吞并,因为如果吞并北韩就需要注入巨额资金,承受很重的负担。我认为如果北韩发生突变,中国会在安理会与美国、韩国等国进行合作,共同进入北韩。”三是寻求势力均衡。一位中文系教授认为,“中国在韩半岛的战略目标是维持势力均衡,包括维持南北之间的势力均衡,但并不局限于此,应该是围绕韩半岛各种势力都维持均衡状态。只要韩美同盟存在,中国绝不会放弃中朝同盟。”四是使韩国摆脱美国影响成为亲华国家。某研究机构外交安保领域资深研究员即持这一观点,他认为“这并不是指要韩国从属于中国,而是使韩国成为与中国保持亲密关系但又能够加以一定程度控制的国家。中国最终的战略目标首先应该是要韩国保持中立,既不倾向于中国也不倾向于美国,但最终还是要使韩国成为亲华的国家。”

在访谈中,只有一位政治家(资深左翼政治家、国会议员)非常技巧地表示,半岛统一符合中国的利益,中国会支持半岛统一:“韩半岛的和平与统一应该并行,这一过程离不开中国的参与和支持,我们相信并期待中国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韩半岛及周边局势的稳定也需要中国发挥重要作用。韩中两国实现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能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部分韩国百姓和学者认为中国不支持半岛统一,是因为不太了解中国的半岛政策。我认为半岛的统一与和平体制的构筑最符合中国利益,中国会支持半岛的和平统一。”

关于中国是否正在由“韬光养晦”转向咄咄逼人的实力外交。有专家提出,中国正在逐渐远离原有的“韬光养晦”战略,变成咄咄逼人的实力外交。《韩民族日报》一位资深记者认为,“中国的外交界正在出现分化。还是有不少人支持原来的韬光养晦,可是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变化……我个人觉得中国已经崛起了,当然需要变化。如果一直按照原来的想法的话,中国国家利益的范围已经扩大了,怎么办?如果变化的话,中国现在已经是G2之一了,国家崛起以后,应该考虑得更周到一些。可是2010年‘中国威胁论’还是在周边国家扩散了。”韩国贸易研究院一位资深经济学家谈到,“韩国人有这样一种印象,即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韬光养晦的时代已经过去,有所作为的时代已经来到,韩国的报纸也经常这样说,一些专家也这样说。但我认为,对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连中国内部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对于“韬光养晦”,受访专家多是从字面上简单理解,即“在仍然弱小时,先隐藏意图,等待自己做大做强,再伺机采取行动”。在这一理解指导下,受访专家多认为有不少中国人觉得中国现在强大了,可以炫耀武力了,2010年的中日撞船事件就是一个证明。某研究机构外交安保领域资深研究员称,“中国一直采取韬光养晦的政策是因为日本的存在。……此次的钓鱼岛事件……中国也有觉得冤屈的地方,日本也有自己的主张,但日本已经对钓鱼岛进行了实际上的占领,现在中国因为国力增强了要依靠武力来夺取,这是行不通的。”首尔大学一位教授认为,“中国说和平外交,怎么能令人相信?高句丽历史工程就是在为将来中国周边的霸权做准备,读一下那个报告的前言马上就明白了。韬光养晦是什么意思,是为什么做准备?中国在高句丽等很多问题上采取回避和模糊的政策,是等待自身的成长,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中国知道时间在中国一边。”

关于韩国在中美之间的选择。半个多世纪以来,韩美同盟一直是是韩国外交的基轴。21世纪以来,韩国内反美主义一度高涨,打着反美旗号的卢武铉上台,引发了美国舆论关于韩国可能脱离美国的担忧。但此次访谈显示,韩美同盟依然“坚如磐石”,中国崛起使韩国更倾向于依靠美国来制衡中国。受访专家多认为,2010年发生的天安舰事件、中日钓鱼岛事件,导致“中国威胁论”扩散,使韩国等周边国家感到不安甚至是威胁,因此更倚重韩美同盟来平衡中国。某研究机构资深经济学家认为,“有时觉得中国太想倚仗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了,例如最近中日之间的钓鱼岛问题,而且中国军事力量正迅速增强,致使韩国等周边国家产生疑虑,如果中国这种大国倚仗自己的力量来解决所有问题,那么韩国等弱小国家的处境会非常艰难,就会出现‘中国威胁论’。”首尔大学一位教授称,“中国批评美国的霸权,但中国正在‘美国化’,正在变成美国式的霸权国,因此韩国将来更需要加强韩美同盟。韩国与中国在历史上就有很长时间的朝贡关系,中国再次崛起,韩国在外交领域里肯定会更加不舒服。韩国只有靠近美国,而且我们也发现这对中国很奏效。这次当选的李明博政府亲美,中国不也提升了中韩关系吗?而且李明博当选后中国派来的官员规格比以往更高,我们圈子里的人说中国真的紧张了。”

关于驻韩美军的功能问题,是否像美韩宣扬的那样是“为了遏制朝鲜”?韩国专家们对此莫衷一是。一位经常在韩国电视上解读中国相关问题的大学中文系教授称,“目前驻军是韩国出于安保考虑做出的选择,因为我们还面临着北韩的威胁。”某研究机构资深研究员则称“不同意驻韩美军是为了应对北韩的威胁而存在的观点,如果南北发生战争,除了核武器以外,在常规武器方面韩国的实力超出了北韩,所以这种观点不能成立。”

对于驻韩美军的去留问题,受访专家多表示,目前并没有能够替代韩美同盟的适当安全框架,在相当长时间内,韩美同盟将依然是韩国最根本的安全依托。某研究机构资深经济学家认为,“韩半岛的中立问题或驻韩美军撤离问题可以在东北亚地区安保体制框架内进行讨论。如果没有这种框架,就不能只是一味要求韩国保持中立,让驻韩美军撤出韩国,解除韩美同盟。”某外交安保领域专家强调,“我是从东北亚地区势力均衡的角度来考虑,认为驻韩美军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我认为在短期内减少驻军人数的可能性是存在,但公开宣布驻韩美军撤出的可能性不存在。”

关于统一后情况,专家们多认为,驻韩美军还是有必要继续存在,一是美国维持在亚洲影响力的需要,二是为保持对中国的遏制。有专家表示,在未来,美军主要驻扎地将由首尔市区转向远离居民区的平泽,数量上将有所下降(从目前的2.8万可能降至1.2万左右),结构上增加海军和空军,功能上转向平衡中国、俄罗斯,维持地区控制力。只有一位左翼政治家表示,驻韩美军应撤出半岛,认为“半岛统一之后驻韩美军就没有理由继续留在半岛了。韩美同盟是军事同盟,其目的是为了遏制北韩。但现在驻韩美军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即为了实施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因此,美国也没有理由继续在韩国驻军。在半岛构筑和平体制以后,驻韩美军就应该撤出半岛。美国的真实意图是为了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

受访专家也不讳言,2010年中韩关系出现了下滑。其原因表面上看,是中国在天安舰事件、延坪岛炮击事件后,没有表态支持韩国,“庇护朝鲜”,没能发挥“负责任的大国”的作用,从而引发了韩国方面的不满。但访谈中有学者也指出,韩国与中国主要是经济关系,在安全上主要依赖韩美同盟,寄希望中国在安全上支持韩国是不现实的。一位研究韩国外交史的教授认为,“韩国人期望中国支持韩国,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先付出才能有回报,你都没有付出过什么,怎么能期望人家为你做什么呢?……韩国政府只是在经济方面与中国保持紧密关系,而安保方面则依赖于美国,在这种情形下还期望中国支持韩国,是不现实的。”也有专家认为,从更深层次看,加强韩美同盟是李明博政府在2008年上台以来的政策基调,即便是冒着伤害中韩关系的风险,韩国政府也要加强和巩固韩美同盟,修复在卢武铉时期看似受到损伤的韩美关系,这才是中韩关系下滑的结构性诱因。如某研究机构资深研究员就指出,“李明博政府不是一味要反对中国,他采取向美国一边倒、加强韩日关系的政策是事实,这种政策阻碍了韩中关系的发展,而且使南北关系紧张……这种政策的原因在于,面对中国军力的快速增长,韩国政府担心如果韩国疏远美国,就有可能被纳入中国的势力范围。”

一位中国问题专家还从制度化角度分析了目前韩中关系与韩美关系间的差距:“韩美之间的各种条约、协定数量已经有260多个,韩中之间只有70个左右。这个很明显,我们过去60多年跟美国建立起来的关系,是260多个的关系;韩国与中国的贸易和人员交流等已经接近总数的30%,这是不得了的关系。但从制度化的角度来看,还是不到100个的关系(而且条约的约束力与层次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制度化的程度还不够,比如,保护投资的问题,领事问题,其他各种问题,跟中国的关系与跟美国的关系有明显的差距。”

结语:如何准确把握中韩关系

概言之,在受访专家心目中,中国是迅速发展变化的、正在崛起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社会主义大国,对韩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大。韩国对此相当敏感,正积极地做出应对。对于目前和未来十年的中韩关系,基于既往研究,结合上述访谈,我们应做出以下几方面基本判断。

一是中韩之间历史上交流密切,产生了很强的文化认同,但历史问题也是双边摩擦的重要来源。所以在对韩外交中,不要倚重打文化牌、历史牌。也许我们大讲中韩之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而在对方头脑中直接反应出来的可能是“历史上中国多次侵略韩国”。过多地强调历史,可能适得其反。

二是中韩经济在建交后取得了互利共赢,韩国乐于分享中国的经济增长,希望中国能克服发展中的问题、继续保持增长。但也要看到,韩国已感受到中国经济正在急起直追,中韩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特别是对华依存度日益增加的情况,已引起韩国有关方面警惕。韩国力图通过促进韩美FTA的实施缓解可能产生的威胁,平衡中国的经济影响力。

三是中韩之间的政治分歧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缓解,韩国在政治安全领域依赖美国、偏向美国的状态不会改变。在政治上,韩国专家指出了中韩之间意识形态的差异,韩国学校教育、反共宣传等在渲染这种差异上发挥了作用。这些方面短期内不会改变。安全上,在新的安全机制确立之前,韩国仍然不可能放弃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从安全关系上来看,专家们多认为韩中和韩美关系是一种零和关系,不会出现双赢。比如,在卢武铉政府时期,韩国谋求独立自主的国防,看起来远离了美国,让不少人形成了偏向中国的错觉;而李明博政府则不惜冒损害韩中关系的风险加强韩美同盟。从目前情况看,除了都不愿朝鲜半岛发生战争这一模糊的共同点外,尚难看出中韩之间在安全上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在是战是和、是敌是友、是离(断交)是合(建交)等大决策完成之后,外交,从操作层面来讲,需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有很多的细节需要处理。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外交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艺术。中韩关系目前就处于这样的阶段,需要花更多的心思来精心打理。

首先,中国应更多地重视对方、了解对方,善于倾听,了解双方间差异,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有针对性地开展对韩外交。访谈中有专家强调中国对于韩国的重要性很大,而且越来越大,而韩国对中国的重要性较低,而且可能会日益下降。即便如此,韩国专家们依然希望中国能够重视韩国。多名专家提到“换位思考”或“易地思之”的问题,主要是希望中国能够在处理中韩关系时更多地从韩国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些问题可能对中国而言是很小的问题,而对韩国来说则是非常大的问题。

其次,要认真分析韩国人行为的动因,采取相应行动与否,要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比如说在所谓的中韩领土纠纷问题上,有韩国学者表示,要分两个方面来看,愿望上、心理上,韩国人觉得,如果这个地方能是他们的就好了,但从现实的国际法来看,这实际上是不可能得到支持的。所以理性跟感性的问题要分开。韩国人是这样想的,想就想吧,你不能连想都不让他想。完全可以不必积极回应这样的要求。不要韩国炒作什么事情,中国就“积极应对”。

再者,依托韩国知华派,做好增信释疑工作。目前,韩国社会的主流是亲美的,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用说亲华,如果谁敢为中国说一句比较客观的话,都有所顾忌。外交圈子里在对华关系上能够有点影响力的专家,也必须是有美国教育背景的,辅之以中国背景,单纯在中国学习回国的专家学者,目前还处于相当边缘的位置,很难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需要采取措施,构筑专家网络,促进他们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支持中国,在关键时候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中国。这比中国政府直接面对韩国民众进行宣传要有效得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