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万坤 钟佩雯
“大学生眼中的朝鲜”:以深圳大学为个案的调研
张万坤 钟佩雯
作为中国的邻国和冷战后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朝鲜与中国一直保持着传统友好合作关系。随着冷战后朝核危机的不断发展,朝鲜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和中国民众关注的焦点。已有的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民众对朝鲜友好度有下降趋势。2010年从 3月份的“天安”号事件到 11月份的延坪岛炮击事件以来,朝韩关系持续紧张,朝鲜也再次引发全球进一步关注。为系统了解两次事件后中国大学生群体对朝鲜印象及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看法,本文以深圳大学为个案,先后通过两次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此展开了研究。
深圳大学学生 朝鲜印象 问卷调查研究 跟踪研究
作为冷战后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14个陆上邻国之一,朝鲜与中国有着密切的地缘关系和深厚的传统友谊。自 1949年两国建交以来,在长达 60多年的友好交往中,中朝关系经历了从盟友到伙伴的关系定位与转型。冷战结束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朝核问题的不断发展,朝鲜以及朝核危机一直受到国际社会和中国民众的关注。特别是 2010年 3月 26日爆发的“天安”号事件和 11月 23日发生的延坪岛炮击事件,使朝鲜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从“百度指数”①百度指数是以百度网页搜索和百度新闻搜索为基础的免费海量数据分析服务,用以反映不同关键词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的“用户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这一点。“百度指数”用户和媒体对搜索关键词“朝鲜”的关注度折线图显示,自 2010年 4月始,不论是网友对朝鲜的搜索量,还是媒体的关注度,都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尤其是在“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的前后几天,用户搜索量明显大于其他时期。②具体图表请参考:http://index.baidu.com/main/word.php?word=%B3%AF%CF%CA.(上网时间:2011年 1月 8日)。同时,有研究者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与转型,大学生群体发展与社会发展呈现出基本一致的趋向。③刘庆龙、张明武:“大学生群体与社会发展——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确定”,《当代青年研究》,1995年第 5期,第 5页。而且,在“百度指数”对搜索关键字“朝鲜”人群的职业分布统计中,我们也能明显看出:教育从业者和学生关注朝鲜的比例远远高出从事其他职业的网民。④由于“百度指数”的功能所限,我们未能得知教育从业者和学生群体搜索量占搜索“朝鲜”这个关键字总量的具体比例,详细请参考:http://index.baidu.com/main/word.php?word=%B3%AF%CF%CA.(上网时间:2011年 1月 8日)因此,研究大学生对朝鲜的态度和看法,是我们了解大众对朝鲜看法的一个重要窗口。
从国内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近年来中国民众对朝鲜的好感度呈下降趋势。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07年 9月展开的调查表明,虽然在中国民众心中,朝鲜是仅次于俄罗斯对中国友好的国家,但他们对朝友好度评价持续下跌,从 2001年 39.8%的友好度持续滑落至 2007年的 21.8%。⑤2001-2007年的友好度分别为:2001年 39.8%,2003年31.8%,2004年 27.3%,2005年 25%,2006年 21.5%,以及 2007年21.8%。具体参见,“中国人看朝鲜:好感渐淡”,http://www.horizonkey.com/showart.asp?art_id=760&cat_id=6.(上网时间 2010年 5月 10日)2009年 6月3日,在朝鲜再次进行核试验一周之后,《环球时报》评论员以“朝鲜不应得罪中国民间”为题发表社评指出,中国民间对朝鲜的好感度已经下降到历史最低点,而这与朝鲜多次进行核试验等一系列罔顾中国民意的举动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在中国政府日益重视民意的今天,尊重中国民意既是对朝鲜最大利益的尊重,也能换回国际社会的尊重。①王文:“朝鲜不应得罪中国民间”,《环球时报》,2009年 6月3日。
此外,在国内已有的针对大学生国际观的研究中,我们没有发现任何涉及朝鲜的系统调查研究。唯一可见的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在 2003年进行的相关调查。该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认为现在对中国最友好的国家,前三名分别为俄罗斯 (18.8%)、巴基斯坦(13.1%)和朝鲜(11.3%)。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青年看世界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 5期,第 21页。这与前述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调查结果有着较强的一致性。因此,为系统了解大学生在“天安”号事件以及延坪岛炮击事件后对朝鲜的印象以及对其他相关问题的看法,我们以深圳大学为个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展开研究。从性质上看,本研究属于探索和描述性研究。它关注的主要是“是什么”而非“为什么”的问题。③See Earl Babbie,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11th Imprint Edition),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7,pp.88-89.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目标:一是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对朝鲜的基本认知和了解渠道、对朝鲜的印象与好感度、对中朝关系的总体评价和预测,以及对相关问题的看法等方面来描绘一幅大学生群体对朝鲜印象的全息图景;二是通过对大学生对朝印象及对相关问题态度的统计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规律性特征;三是通过对中方关于中朝关系的历史、现状以及对朝政策官方表述的评价,来揭示大学生对中朝关系现状的认识以及对中国对朝政策的认同度。
在测量指标体系④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两次问卷指标体系无法在此呈现,欢迎有兴趣进一步了解具体信息的研究人员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索取问卷以及相关统计数据。方面,本研究分两次调查展开。第一次调查主要从“对朝鲜的基本认知以及了解渠道”、“对朝鲜印象和好感度⑤虽然前文中零点集团的调查报告以及《环球时报》的文章中均出现过“友好度”和“好感度”等概念,但在做文献回顾时笔者均未发现相关概念界定。在本研究中,“好感度”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测量指标:是否愿意了解朝鲜以及是否对朝鲜抱有亲近感。的评估”、“对中朝关系的总体评价与预测”、“对中国对朝鲜政策官方表述的看法”以及“对相关热点问题的看法”等五个方面展开测量。第二次 (跟踪)调查则主要从大学生“对炮击事件基本情况、朝核问题及其影响的认知”,以及“对中朝关系及国际形势发展的看法”等两个方面展开。
在样本与抽取上,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每学期都会开办一定数量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而选择这些课程的学生几乎覆盖了深圳大学所有年级和专业,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考虑到这一特点,在第一次问卷调查中⑥本次调查的顺利完成离不开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全校公选课部分任课老师的大力支持与协助,他们分别是 (按姓氏拼音排序):陈苍、刘筱、刘耀、吕元礼、马卫红、宋涛、唐娟、邹树彬。借此机会,作者对他们以及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表示衷心的感谢。,笔者决定从 2009年第二学期管理学院所开的 12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中抽取 10门,并以这些课程的选课学生为调查对象,由任课老师在课堂上分发问卷并当场回收。根据深圳大学教务处的有关信息,管理学院 2009年第二学期共开设课程209门,其中 12门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占 5.74%;管理学院总选课人次为 21100,而抽取的 10门全校性选修课的总选课人数为 1123人次,占 5.32%。分发和回收问卷的基本情况如下:
发放日期为 2010年 5月下旬。发放并回收 883份,其中有效问卷 770份,占 87.2%;置信度为 95%,最大误差为 ±3.6%。在样本构成上,(1)性别构成:男性494人,占 64.2%;女性 276人,占35.8%。(2)年级构成:大一 187人 ,占 24.3%;大二 233人 ,占 30.3%;大三181人,占 23.5%;大四 21人,占 2.7%;研究生 148人,占 19.2%;(3)专业 (文理科)构成:理工类 284,占 36.9%;文科类 486人,占 63.1%。
在第二次 (跟踪)调查发放问卷时,⑦本次调查时间紧,工作量大,如果没有下列同学积极发放和回收问卷,本调查将无法顺利完成。这些同学分别是 (按姓氏拼音排序):蔡梦、黄淑萍、梁江浩、吴克松、张俊烁、张啸宇、张仲明和赵强。借此机会,作者对他们以及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与第一次调查相隔一个学期,无法通过全校性选修课的同学展开跟踪调查,我们于是采取了便利抽样的方法,从管理学院开设课程的选课学生中随机选取了260人展开问卷调查,样本的构成如下:
发放日期为 2011年 1月 7-8日。发放问卷260份,回收 223份且均为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5.8%;置信度为 95%,最大误差为 ±6.7%。在样本构成上,(1)性别构成:男性 163人,占 73.1%;女性 60人,占 26.9%。 (2)年级构成:大一 3人,占1.4%;大二 11人 ,占 5.0%;大三 113人 ,占50.9%;大四 95人,占 42.8%。 (3)专业 (文理科 )构成:文科类 183,占 85.0%;理工类 33人,占 15.0%。
在统计工具与方法方面,本调查主要利用PAS W Statistics 18.0.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统计与分析。分析过程中主要使用了频率分析、简单统计分析、独立样本 t检验,以及交叉分析等方法。
根据对本次相关调查资料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对朝鲜印象及对相关问题的看法表现出五大显著特点。
第一,大学生对朝鲜的基本认知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对相关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绝大部分大学生 (98.4%)没有去过朝鲜的情况下,他们了解朝鲜的渠道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第一次调查中,大学生通常使用互联网 (34.3%)、电视(27.8%)以及报纸 (17.6%)获取与朝鲜有关的信息;在跟踪调查中,使用互联网、电视以及报纸来获取与朝鲜有关信息的比例分别为:46.4%,21.5%和20.6%。而在第一次问卷调查对朝鲜相关描述的态度问题中,去除选择“不清楚”的问卷后,我们得到了如表 1所示结果:
设置上述题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大学生对朝鲜的基本印象。从统计数据看,在前两个问题上,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出较大的一致性。其中,分别有 77.6%和 82.2%被调查者认同“朝鲜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及“朝鲜是个封闭、贫穷落后的国家”。但在后两个问题上,被调查者的态度未能表现出明确的一致性,其中:在朝鲜“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麻烦制造者”的问题上,表示同意和不同意者基本持平;此外,有 57.1%的被调查者认为“朝鲜是个谜一样的国家”。
不过,特别耐人寻味的是,在第二次调查中,大学生对“和中国一样,朝鲜是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描述的态度,从第一次调查高达 77.6%的同意比例急剧下降到了 31%。这一现象的出现可能与 2010年下半年朝鲜国内展开的权力继承等一系列举动有关。中国国家领导人曾在正式的外交文书中使用“朝鲜式社会主义”的说法,②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胡锦涛就朝鲜劳动党成立 65周年致金正日的贺电”,2010年 10月 9日,http://www.fmprc.gov.cn/chn/gxh/tyb/zyxw/t759673.htm.(上网时间:2011年 1月 9日)这一说法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国内民众的一般认知和反应。
从上述几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在对朝鲜的了解渠道和基本认知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究其原因,可能在于绝大部分学生只能通过互联网和电视等大众媒体来了解朝鲜,一致的获取信息方式也决定了他们对朝鲜认知的较高一致性。
第二,大学生对朝鲜的好感度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通过统计第一次问卷调查的数据我们发现:对朝鲜的基本情况表示“不太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的被调查学生共有 587人,占被调查 770人中的76.3%。这就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朝鲜的基本情况并不了解。当被问及对朝鲜的印象,被调查的大学生集中选择“抗美援朝”(16.9%)、“金正日”(16.8%)、“核问题 ”(15.1%)、“鸭绿江 ”(11.5%)等词语来描述他们心中的朝鲜,存在着趋同的特征(具体选项分布见表 2)。在题目“您愿意了解朝鲜吗?”中,有 631人 (占 81.9%)表示愿意了解朝鲜,134人 (占 17.4%)则表示不愿意了解朝鲜。而在“对朝鲜是否抱有亲近感?”的问题中,则有 68人对朝鲜表示“非常亲近”或“亲近”,占 8.9%;对朝鲜表示“不亲近 ”或“很不亲近 ”的有 200人,占25.9%;此外,还有 500人对此表示“一般”或“不清楚 ”,占64.9%。①在本问题中,共有 765个 (占 99.4%)有效回答。其中 2份问卷回答缺失,占 0.3%。
由此可见,在第一次调查中,大学生对朝鲜的好感度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一方面,大部分同学有了解朝鲜的主观意愿;但另一方面,表示对朝鲜有亲近感的学生却为数不多。
第三,大学生对当前及未来的中朝关系普遍表示乐观。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持续对当前中朝关系作正面评价。在第一次问卷调查中,有 337人 (占 43.8%)认为当前中朝关系“非常好”或“良好”;另有 40人 (占 9%)认为当前中朝关系“不好”或者“很不好”;认为“不好不坏”或者“不清楚”的人数为 393人,占 51%。相应地,在跟踪调查中认为当前中朝关系“非常好”或者“良好”的比例轻微上升到了 48.2%,而认为当前中朝关系“不好”或者“很不好”的比例为 5.0%,认为不好不坏或者“不清楚”的比例则为 46.8%。
其次是大学生对中朝关系发展前景的看法比较乐观。在第一次问卷调查中,453位被调查者对未来的中朝关系表示“乐观”或“比较乐观”,占58.9%;91位被调查者表示“比较悲观”或“悲观”,占 11.8%;177人认为中朝关系未来将“保持现状”,占 23%;另有 14份问卷的回答缺失,占 1.8%。在跟踪调查里,对未来中朝关系表示乐观的比例仍有轻微上升。
最后是大学生对中朝关系重要程度的看法则随时间发展呈现明显变化。在第一次问卷调查中,共有 654人认为中朝关系对中国来说“很重要”或“比较重要”,占 85%;另有 82人认为中朝关系“不太重要”或“不重要”,占 10.6%;此外,34人对此表示不清楚,占 4.4%。然而,在跟踪问卷的相同问题中,大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认为中朝关系“很重要”或“比较重要”的比例从 85%下降到 78.2%;认为中朝关系“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比例则上升至18.6%;另有 3.2%对此问题表示“不清楚”。
从结果看,被调查的大学生在肯定中朝关系重要性的同时,也对当前的中朝关系及其发展前景表示出比较乐观的态度。
第四,大学生对中国对朝鲜政策官方表述的认同感普遍较高。去除第一次调查问卷中选择“不清楚”的问卷后,我们就相关问题得出的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大学生对中朝关系等相关描述的具体看法
本题的设置意图是为了测试同学们对中国对朝鲜政策官方表述的看法。从中表可以明显地看到,大学生对于中国对朝政策的认同感普遍较高,特别是在中方对朝核问题相关政策的表述上。同时,在跟踪调查里,我们也让被调查者对一组中国对延坪岛炮击事件官方表述的里克特 5分量表②里克特量表是由里克特发展出的一种用于提高社会研究测量水平的复合测量方法。里克特量表通常在标准化问卷调查中利用标准化的分类来决定不同选项的相对强度,参见 Earl Babbie,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11th Imprint Edition),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7,p.171.打分,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该组问题的平均分为 3.52分 (1分表示完全不认同,5分表示完全认同),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中国在延坪岛炮击事件中的表态也比较认同。
第五,大学生对相关热点问题众说纷纭。在先后进行的两次问卷调查中,笔者都设置了发放问卷前后有关朝鲜热点问题的题目。在第一次问卷调查中主要涉及“天安”号事件及其相关问题的看法;跟踪问卷调查则涉及延坪岛炮击事件及其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第一次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1)对“天安号军舰是被朝鲜的鱼雷炸沉”的态度。调查数据表明,共 71人表示“赞同”或“积极赞同”,占9.2%;有 93人表示“反对 ”或“坚决反对 ”,占12.1%;另有 304人表示“既不赞同也不反对”,292人表示“不清楚”,分别占 39.5%和 37.9%。①另有 10份问卷回答缺失,占 1.3%。(2)对于韩国将把“天安”号事件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的态度。共有 335人表示“积极赞同”或者“赞同”,占43.5%;92人表示“反对”或“坚决反对”,占 12%;216人表示“既不赞同也不反对”,占 28.1%;还有117人对此表示“不清楚”,占 15.2%。(3)对“如果韩国为了对天安号军舰被袭事件展开报复行动而引起战争,中国是否应该像 60年前那样出兵援助朝鲜”的态度。共有 235人表示“非常应该”或者“应该”,占 30.6%;467人表示“反对”或“坚决反对”,占60.7%;57人表示“无所谓”,占 7.4%;11份问卷缺少回答,占 1.4%。(4)您是否同意以下描述?②各题目的具体描述如下:问题 1:对中国来说,朝鲜地缘位置重要,是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重要缓冲国;问题 2:上个世纪 50年代的朝鲜战争是由韩国发动的;问题 3:中国在抗美援朝中付出的牺牲是不值得的;问题 4:朝鲜屡次进行核试验,严重损害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问题 5:朝鲜拥有核武器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问题 6: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国际社会和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也是中国处理朝鲜半岛事务的根本出发点。(见表 4)
表4 对相关描述的看法
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比较赞同“朝鲜地缘位置重要,是中国与其他大国之间的重要缓冲国 (问题 1)”,“朝鲜拥有核武器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问题 5)”,以及“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符合国际社会和东北亚地区各国的共同利益,也是中国处理朝鲜半岛事务的根本出发点 (问题 6)”等三个观点;而对于“上个世纪 50年代的朝鲜战争是由韩国发动的 (问题 2)”,“中国在抗美援朝中付出的牺牲是不值得的 (问题 3)”,以及“朝鲜屡次进行核试验,严重损害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问题 4)”等三个问题则表示出轻微的不同意。
上述问题的设置旨在了解大学生对当前有关朝鲜热点问题的看法。在问题 4中,大部分学生对“天安号军舰是被朝鲜的鱼雷炸沉的”这一看法表示不清楚,这样的结果基本符合当前国际社会对此事件众说纷纭的现实;而在问题 5中,接近一半被调查学生都认为应该将“天安”号事件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说明学生对于联合国这一组织解决国际争端能力存在一定的信心,相信将事件提交联合国能解决朝鲜和韩国之间的争端;至于问题 6的结果则表明共有 60.7%的大学生“反对”或“坚持反对”一旦韩国为了对“天安号”军舰被袭事件展开报复行动而引起战争,中国出兵援助朝鲜。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男性和女性对待“如果韩国为了对天安号军舰被袭事件展开报复行动而引起战争,中国是否应该像 60年前那样出兵援助朝鲜?”这个问题的观点存在较大差异:分别有 30.8%的男性和 19.49%的女性认为中国应该 (包含“非常应该”和“应该”两个选项)出兵朝鲜,性别间的差别(Gender Opinion Gap)高达 11.31%。①这里的相关比例都指“非常应该”和“应该”的选择人数占各自性别的比例。具体选项分布如图 1所示。
此外,经独立样本 t检验②独立样本是指两个样本之间彼此独立没有任何关联,两个独立样本各自接受相同的测量,研究者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两个样本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两独立样本 t检验的零假设 H0为两总体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当 t值对应的相伴概率值小于或等于显著性水平α,则拒绝 H0,认为两总体均值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反,相伴概率大于显著性水平α,则不拒绝 H0,可以认为两总体均值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参见宋志刚等:《SPSS 16使用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年 1月版,第 105-106页。发现,男女在对“朝鲜屡次进行核试验,严重损害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t=2.158,df=750,p=.031<.05)和“朝鲜拥有核武器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t=5.331,df=613.010,p=.025<.05)的看法上存在显著差异。尽管目前并没有有关男女之间对待战争问题看法差异 (Gender Opinion Gap)的清晰解释,但一般说来,女性比男性更加倾向于规避风险,而这种规避风险的结果就是她们比男性对核武器、环境污染、以及那些可能导致战争的对外政策持反对态度。③Barbara A.Bardes and RobertW.Oldendick,Public Opinion:Measuring the American Mind,Thomson,2003,p.92.也就是说,男性和女性之间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存在意见差异。
除了上述由于背景差异而造成其对朝鲜态度的影响,我们还根据其他被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如年级、专业、是否上过有关课程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但均没有发现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在第二次 (跟踪)调查里,我们就相关热点问题主要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大学生对延坪岛朝韩炮击事件的原因及责任归属意见不一。当被问及“这次朝韩炮击事件爆发的最主要诱因”④本问题的选项设置参考了凤凰网上的相关专题报道。时,有 32.4%的学生认为是“朝鲜反击韩国军演包围”,此外,也有较多学生选择了“为未来谈判积累筹码 (19.8%)”、“金正恩初上台需要立威 (19.3%)”和“历史积怨太深擦枪走火(15.5%)”。除了对炮击事件爆发的诱因不甚明了以外,学生们对炮击事件的主要责任方是哪个国家也各有看法。其中,36.3%的学生认为这次事件“各国都有责任”,另有 21.1%的学生认为美国应负主要责任,还有 17.5%的学生认为是朝鲜的责任,而认为是韩国方面责任的学生比例为 9.9%。
(2)大学生对未来朝鲜半岛局势比较乐观。从调查结果来看,对“美韩黄海联合军演、韩国陆空军演都加剧了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有专家称不能排除由冲突引发战争的可能性,您如何看待?”的问题持乐观态度的学生略多于持悲观态度者。具体而言,共有 54.7%的学生认为这次冲突不会引发战争;44.8%的学生则认为会引发战争。当进一步问到“您认为朝鲜半岛南北双方未来的冲突是否会扩大”时,认为不会扩大的学生占 47.1%,多于认为冲突会扩大的学生比例 26.0%,另有 52.9%的学生表示“不好说,朝鲜的心思难判断”。
(3)大学生认同中国和朝鲜在本次事件中的外交姿态。在跟踪调查问卷中,我们也了解了被调查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朝鲜和韩国三方在延坪岛炮击事件中的外交姿态。被调查者可以从“非常认同 ”、“比较认同 ”、“不太认同 ”“、完全不认同 ”以及“不清楚”中选出最能代表个人看法的选项。其中,分别有 51.6%和 45.4%的学生对中国在事件后的外交姿态以及朝鲜在炮击事件后的外交低姿态表示“认同”或者“完全认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只有 24.3%的学生对炮击事件后韩国的外交高姿态表示“认同”或者“完全认同”。
(4)大学生认为美国在本次危机中扮演重要角色。跟踪问卷还设计了“您认为朝韩炮击事件后最大的获益者是谁?”,以及“您认为在朝韩统一过程中,哪个国家发挥的作用最大?”两个问题。被调查大学生普遍认为,美国是本次朝韩炮击事件中的最大获益者 (69.2%);分别有 12.8%、8.5%、6.2%、2.8%和 0.5%的被调查者则认为朝鲜、韩国、日本、中国和俄罗斯是本次朝韩炮击事件的最大获益者。同时,也有 41.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美国在朝韩统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大;而认为中国发挥作用最大的学生比例为 26.7%;此外,分别还有 20.8%、10.4%、0.5%、0.5%的被调查者认为韩国、朝鲜、俄罗斯和日本在朝韩统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最大。
(5)大学生对朝核危机以及朝鲜半岛统一前景的看法都具有较高一致性。在有关朝核危机的问题里,被调查大学生中有 56.3%认为朝鲜“没有核武器,但正在发展核武器”;36.5%认为朝鲜“已经拥有核武器”;而认为朝鲜“没有核武器,也没有尝试发展核武器”的比例仅为 7.2%。当被问到“您认为朝鲜是否愿意放弃核武器发展计划以换取其他国家的让步”时,高达 86.67%的被调查者选择“不愿意”,选择“愿意”的比例仅为 13.33%。此外,高达60.68%的被调查学生认为“朝鲜发展核武器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而认为“朝鲜发展核武器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的人数比例则为 39.32%。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跟踪问卷中设置了一组里克特 7分量表,要求被调查者根据除朝鲜在外的六方会谈五国对朝鲜的影响力做出评价。1分表示该国在六方会谈上对朝鲜完全没有影响力,7分代表该国对朝鲜有绝对影响力。经统计后发现,中美两国的最终影响力得分非常接近,但中国的影响力得分 (5.34分)略低于美国 (5.39分);韩国和日本的影响力得分分别为 4.14分和 4.02分;五个国家中,得分最低的是俄罗斯 (4.00分)。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现实主义国际观念。
本研究主要通过发放自填式问卷的方法来了解大学生对朝鲜的认知以及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先后两次调查的结果描绘出了一幅有关大学生群体对朝鲜印象及其相关问题认知与态度的全息图景。从总体上看,被调查大学生不论是在获取朝鲜相关信息渠道,还是在对朝鲜的基本认知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意见一致性,对朝鲜的好感度则呈现出明显的复杂性。而且,他们对当前与未来中朝关系的总体评价与预测,也表现出比较乐观的态度。不得不提的是,在对中国对朝政策官方表述的看法上,他们对这些言论的认同感普遍较高。除了上述被调查整体意见的一致性以外,不同性别之间对某些具体问题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热点问题方面,尽管在不少问题上各持己见,众说纷纭,但在某些问题上,大学生的看法仍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具体而言,大学生在若朝鲜半岛再发生战事,“中国是否应该像 60年前那样出兵援助朝鲜”的问题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即表示“反对”和“坚决反对”的占 60.7%。另外在朝核相关问题、延坪岛炮击事件最大获益者问题,以及哪个国家将在朝韩统一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等问题上,大学生的看法也显示出较高的一致性。
从研究方法来看,调查研究方法虽有测量标准化等诸多优点,但也有易受人为因素影响、缺乏弹性、效度较弱等缺点。①Earl Babbie,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11th Imprint Edition),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7,pp.276-277.具体到本调查研究而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问卷设计等环节存在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如问题不够全面等。这既有客观因素,如受制于当时事件的进程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如对当时要测量的问题思考不够周全。这些都需要在未来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
2010年朝韩持续对峙不仅事关东北亚战略格局和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也会影响整个亚太地区甚至全球政治格局。近期在中国、俄罗斯等多方积极斡旋下,朝韩冲突进一步升级的危险得以避免;而且,随着 2011年的到来,在朝鲜不断放出对话信息的背景下,持续紧张的朝鲜半岛再现缓和曙光。但是,朝鲜问题不仅事关东北亚区域安全稳定,更可能成为大国之间地缘战略博弈的支点和杠杆。2010年美国利用两次朝鲜半岛危机加大力度实施重返亚洲的战略即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朝鲜半岛未来局势如何演变,六方会谈能否顺利重启,朝鲜半岛能否顺利实现无核化等问题,仍然存在诸多变数。这些也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并择机展开相关跟踪调查。○
(责任编辑:黄丽梅)
[作者介绍]张万坤,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公共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博士,主要研究国际事务管理与中国对外关系、公共舆论与外交政策等;钟佩雯,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
① 在第一次调查中,有效样本数 N=770;在第二次调查中,有效样本数 N=2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