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体器官的生物钟

时间:2024-05-13

屠俊

人体是存在昼夜节律的,人脑部的“松果体”分泌褪黑素,调整人体的昼夜节律,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根据视网膜接收每日光暗的规律,影响着褪黑素的制造。据《每日邮报》报道,夜幕降临后,光刺激减弱,在视交叉上核的作用下,褪黑素开始分泌,人们产生睡意。日出后,眼睛视网膜的感测器感受到蓝光的存在,视交叉上核收到信号后抑制褪黑素的释放,新的一天开始。

事实上,人体的器官、皮肤、大脑等都有自己的昼夜节律。

夜间3~4点:皮肤忙再生

西班牙基因调控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皮肤也有自己的时钟,细胞生长和修复的高峰时段在夜间3~4点,细胞分裂速度比白天快8倍,肌肤对养分的吸收率特别高,所以在这段时间打破睡眠,很容易过早出现皱纹。

为什么早上觉得冷

人体的体温比较恒定,但也非一成不变,它在正常范围内,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波动。体温具有昼夜周期性。有理论指出,人体的体温,在凌晨3~4点之间降至最低,黎明后开始上升,7~9点急剧上升,以后则缓慢上升,至17~19点达最高值,继而下降,至23~24点达稳定值。

一日间体温可有3个高峰,第一、二个高峰分别出现于早、午饭后1小时左右,第三个高峰在下午5点以后。其中以第三个高峰值最高,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常在1℃以内。正常人上、下午温度相比较,一般下午比上午高0.17℃(腋窝温)。关于体温昼夜周期性变化的原因迄今尚未阐明。而这种以昼夜(24小时)为周期,往复出现高峰、低谷的生理现象,称为昼夜节律。

一般认为这种周期性变化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内因,是由世世代代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所形成的内部规律性所决定的。人类无论生活在地球任何地区,体温均呈现昼夜波动。表面看来,白天体温升高的原因,是由于活动多、代谢率高,产热增加所致,其实并非如此。整天卧床保持安静或彻夜不眠的人仍有同样的体温周期性变化。实验表明,将受试者置于无任何时间标记的很深的地下室中长期生活,昼夜节律照样存在。不过此时昼夜周期比24 小时略长一些,谓之自激周期。

如令受试者返回地面,接受光照等同步因子的影响,其生理周期逐渐恢复原状,仍与地球自转周期保持同步。一般认为,这种节律的产生是内源性的,受昼夜节律起搏点(也称生物钟)的控制。

实验表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很可能是生物节律的控制中心。不过,外在条件对昼夜间体温周期性亦有影响,例如长期夜班工作的人,体温周期性波动与一般人不同,可能会出现夜间体温升高,白天体温下降的现象。

这个现象产生的影响是,当你的体温最低的时候,警觉性最差;反而言之就是,机体组织越暖和,工作越迅速。这一点,可能会影响上夜班的工人,让他们在凌晨工作的时候没有那么警觉。研究表明,如果晚上不睡觉,人体在凌晨4~6 点之间是最疲惫的,但上午10点左右又会恢复警觉,即使这个时候人体已经许久未休息也是如此。

晚饭吃太晚会便秘

消化系统也有一个内置的时钟。上床睡觉的时候,也是消化系统进入休息的时候,肠道开始放慢蠕动,肝脏开始把工作重点放在“系统维护”上,比方说,释放热量以保证一些重要器官缓慢的运作。

如果晚上太晚吃东西,由于肠道蠕动减慢,分解食物的酶活性降低,导致消化系统将不能完成整个消化过程,而所有这一切都可能导致便秘和腹部疼痛。此外,睡前将肚子装满也不利于心脏病患者。所以最好睡前至少两个小时不要进食。

除了便秘,晚上太晚吃东西还会有损胃健康。由于晚上进食要经过胃的蠕动消化,也就是说胃得不到休息,并且食物会较长时间停留在胃里,刺激胃黏膜,时间长了就会容易导致胃黏膜的各种病变降低抵抗力,而一些油炸、烧烤类的食物更会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影响。

另外,还容易生石。人的排钙高峰期常在进餐后4~5 小时,若吃饭过晚,当排钙高峰期到来时,人已上床入睡,尿液便滞留在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尿路中,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致使尿中钙不断增加,容易沉积下来形成小晶体,久而久之,逐渐扩大形成结石。

此外,经常喜欢吃夜宵,如果进食的是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很容易使人体内血脂突然升高。人体的血液在夜间经常保持高脂肪含量,会导致肝脏合成的血胆固醇明显增多,并且刺激肝脏制造更多的低密度脂蛋白。运载过多的胆固醇到动脉壁堆积起来,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阳痿的诱因之一。

睡眠助大脑排毒

白天,大量的信息充斥到大脑中形成短暂的堆积,只有在睡眠的时候,大脑才会将这些经验转化为记忆并且分析如何处理它们。而根据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发表研究结论称,睡眠有助于清除脑毒素。科学家发现,很多动物宁愿冒着被捕的生命危险,也要沉浸于睡眠之中。这一现象引起科学家的注意。

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的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后发现,脑部类淋巴系统的工作效率在人体睡眠期间是平时的10倍。研究指出,大脑通过淋巴系统清理自身,并且该系统在睡觉时极为活跃。当我们熟睡时,它会清理走身体中的毒素,否则将导致神经性紊乱症状,例如老年痴呆症等。

“睡觉和清醒时大脑的功能状态是不同的。事实上,睡眠是对清醒时累积的神经性活动‘副产品’进行迅速清理。大脑只拥有有限的精力来运作,而这有限的运作能力分为两个不同的功能状态:睡眠或清醒状态,”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神经外科教授麦肯·纳德加德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聚会。你可以招待客人或清理房子,但你不能同时做这两件事。”对老鼠进行的研究显示了脑中的淋巴系统是怎样处理毒素垃圾的:睡眠时脑细胞似乎在收缩,收缩程度甚至高达60%,这使得脑脊髓液有更多的空间通过脑组织,并且把垃圾“冲进”循环系统中。在对老鼠进行的实验中,研究者们发现,在睡眠期间淋巴系统几乎比平时活跃十倍。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脑在睡眠时所耗的能量与清醒时几乎一样多。

研究者们也发现,在睡觉时,荷尔蒙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活跃性是比较低的。他们怀疑,导致大脑对刺激做出情绪反应(如恐惧等)的神经传递素,可以在睡眠与清醒的循环周期之间控制脑细胞的膨胀收缩程度。这些发现对于治疗大脑疾病如老年痴呆症,有着重大的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