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家长这么做,当好孩子“第一任老师”

时间:2024-05-13

洪明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一部为父母带娃赋能的法律,那么,父母究竟该如何做,才能既合格又合法呢?本栏目邀请家庭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分别从不同角度,为父母提供详细解读。

只有充分理解“第一任老师”的内涵,才能真正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2016年接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以及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多次提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四条也明确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承担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用正确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思想、品行和习惯。”

那么,对父母来说,我们到底该如何理解“第一任老师”的含义,又该如何做好“第一任老师”呢?

“第一任老师”有多重要

“第一任老师”内涵非常丰富,主要表明了两方面的意思。

首先,它表明家庭教育影响顺序上的优先性。

众所周知,一个人一生要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所有的教育形态都非常重要。但一个人一出生便来到家庭,一开始就接受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教育,会深深打上父母的烙印。

虽然随着孩子活动范围增大,学校和社会对他(她)的影响会慢慢显现,但可以说,一个孩子在6岁入学之前受到的最主要教育就是家庭教育。而這一时期正是孩子在语言、思维、情感、规则、运动等方面发展的关键期,所以,父母早期的影响非常关键,家庭影响对孩子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学校所接受的是一个深受父母、家庭影响的“半成品”。

其次,它表明家庭教育在功能上的重要性。

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教育形态相比,家庭教育主要有两方面优势。

一方面,亲子血脉相连,家长具有情感优势,亲子是休戚相关的情感和利益的共同体,家长对子女具有无与伦比的特殊影响力。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是品德教育,是做人的教育,深刻影响人的各方面素质。家长在家庭抚养、照料以及与孩子共同生活中,在“洒扫庭除”“待人接物”等活动中培养孩子规则意识、道德品质、价值观念。

人无德不立,做人的道理是人格的核心,对于一个人一生健康成长具有决定性作用。***总书记曾形象地说:“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

把家庭建设好是根本

当今许多家长就如何带娃陷入焦虑,专家也号召父母要加强学习,甚至提出了“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口号。家长好好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技能的确重要,但是,家庭能否履行好教育职责,不仅在于家长是否掌握教育知识与方法,还在于婚姻质量和良好的家庭氛围。

事实证明,许多孩子的问题并不是自身的问题,而是家庭问题的折射。家庭不和谐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建立,家风不正影响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父母急功近利影响孩子稳定的心态。

对有严重问题行为的未成年人的研究发现,这些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相对较差,普遍存在着家庭关系紧张(主要指父母感情不和、经常争吵等)、父母教养方式粗暴、监护不力、亲子关系疏离等问题。笔者就遇到过一个宁可在外瞎混也不愿意回家的少年,其真正的原因是家庭缺乏温暖。所以,父母开展家庭教育的前提是要把家庭建设好。

家庭建设有两个关键,一是家庭关系,二是家风建设。

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夫妻关系建设要遵循平等、尊重、包容、关怀等基本原则,共同支撑家庭发展。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但爱不是简单满足,而是要促进成长,要严慈相济。

家风的本质是父母对于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的标准,是带头做到并严格要求子女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正所谓“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家风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软实力,是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库。新时代培养好家风要从4个方面做起:一是要爱国爱家,培养家国情怀;二是要孝老爱亲,这是家庭文明的根本;三是要向上向善,具有远大目标、宽阔胸怀和仁爱精神;四是要理性平和,具有阳光的心态,妥善处理各种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孩子

需要指出的是,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学校主要是通过课程与教学而开展的正规教育,而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而开展的生活教育。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不好的生活就是不好的教育。家长要学会为孩子创造美好生活,让孩子在美好的生活中享受到美好的家庭教育。

我将生活教育的目标定义为6个字—爱学习、会生活。生活教育是通过合理生活开展教育,教育在生活中。但是,眼下许多孩子的生活是枯燥的、单一的、被动的,这种生活是家庭教育的大敌。许多爱玩手机的孩子其实知道玩手机不好,但放下手机等待他的是被安排得满满的学习内容,于是,他只好在手机中寻找乐趣。

丰富的生活中有柴米油盐、休闲娱乐,也有待人接物、家务劳动,还有读书学习、社会服务等。在丰富的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如下能力:

一是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学会与不同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二是时间管理能力,能够感知时间的珍贵,并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利用时间;

三是家务劳动能力,能够明确自己的责任,主动担当;

四是理财能力,能够使用和管理好自己的财富;

五是抗挫能力,能够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调节自己的情绪和目标;

六是安全能力,能够评估生活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且能够规避掉。

生活教育的关键是处理好孩子学与玩的关系。一般来说,入学以前孩子的主要任务是“玩”,学在玩中,除非孩子有特别爱好,否则不要强行让孩子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小学低年级学玩并重,一般不要让孩子承担书面家庭作业,要鼓励孩子开展动手、探索、体验、劳动等活动。小学中高年级以后,以学为主,以玩为辅,学习是明线,注重休闲娱乐是暗线,该学习时学习,当休息时休息,学会积极休息。

学会与“第二任老师”建立合作关系

作为“第一任老师”,除了学会教孩子之外,家长还要处理好与“第二任老师”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校合作问题。孩子入学之后,学校成为教育的“主渠道”,但这个主渠道是否能够发挥好自身功能,还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

一方面,要接受学校的指导。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家长要接受学校和社会其他机构的教育指导,与学校保持同向、同心,最后形成合力。

学校和老师代表国家意志,体现专业能力,传授的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主流价值观念,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家长要理解和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了解教师的教育风格,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并在家庭教育中积极配合落实。同时,家长要学会与学校教师沟通,及时交换孩子成长方面的信息,遇到问题要合理表达诉求,尽可能达成共识,理解、尊重、包容老师。

另一方面,要学会参与学校事务。国家法律和政策规定,家长有权参与学校事务、维护孩子和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与孩子发展利益息息相关的学校事务享有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家长要了解学校的沟通机制,学会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沟通机制表达合理意见。同时,家长要能够在自愿基础上利用自身的时间和人力资源优势为学校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参与学校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组织。当然,除了积极参与学校事务之外,家长对于社区教育也应该积极配合,最终形成家校社合作共育的局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