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訾非
许多躺平的人生,就是在重要他人构造的观念茧房里造就的。
软硬都不吃还想彻底躺平
整个小学和初中阶段,章山都非常听话懂事,他听从父亲的安排上兴趣班,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是老师眼中品学兼优的孩子。他的理想是成为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为此参加了各种物理竞赛且成绩斐然。
但上了高中,章山用他父亲的话说,却“突然变了个人,成天跟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搞在一起”。父亲恼羞成怒,但章山软硬不吃,最终只考上一所普通大学,并在父亲的威胁下选择了工程学专业。
上大学后,章山彻底躺平,大一上学期有三四门功课不及格。他也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于是主动来到心理咨询室。他说自己一点儿也不喜欢现在的专业,但转专业的希望也没有了(一旦功课不及格,就失去了转专业的资格)。章山说自己很抑郁,想躺平,不知道前途在哪里。
章山对学习的态度改变发生在上高一前的那个暑假,15岁的他那时正值“青春期逆反最严重的时刻”。高中的学习任务繁重,父母对章山的要求也更高,除了完成学校的课程外,每天回家后还要接受父亲以及父亲一位朋友的补习。高一上学期结束,章山的期末考试成绩却很不理想,在一次重要竞赛中还名落孙山。他很懊恼,担心被父亲责骂。
朋友说他压力太大了,需要好好放松一下。于是寒假期间,章山提出想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还想花3天左右的时间和要好的朋友做一次短途旅行。父亲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因为他早已给章山报名参加一场重要的物理竞赛,还希望儿子能提前预习高二的课程。
章山火冒三丈,父亲气急败坏,谁都不愿意妥协,最后升级到拳脚相向。没有打赢父亲的章山,拉开窗户就要往下跳,幸好父母一起合力拖住了他……
在章山母亲的调解下,父子两人最终达成妥协:章山不参加物理竞赛,但整个暑假必须待在家里预习功课。“我觉得这不是妥协,因为我想要的一个都没有达到。”章山说。暑假期间,他足不出户,每天都在父亲的监督下学习。但即便这样,父亲还是不满意。因为有几次,他玩儿手机的时间超过了说好的半小时,还有两次,他竟然看了一下午的课外书,父亲一如既往地说教,情到深处声音哽咽,但章山没什么感觉,有时甚至感到恶心。
“在他眼里,没有什么比考上好大学更重要。”章山说,父亲越是严格要求,他越想躺平。从高一下学期开始,他的成绩直线下降,最终只考上了一所普通二本院校。父亲“没脸见人”之余,敦促他大学期间要努力学习,争取考上某985院校的研究生。
章山其实很后悔自己当初不听父亲的话,也曾下定决心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不再让父亲失望。但进入大学后,每天不再有父亲的耳提面命,章山彻底体会到了放松的滋味,再加上所选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提不起任何兴趣。失落和惊喜交加之余,章山选择了最容易的一条路—彻底躺平。
当成绩完美主义遭遇青春期情绪激荡
章山这样的故事在中学和大学低年级都很常见。一个学生可能拥有非常远大的志向,但一两次挫折就给他带来深切的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人生方向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出现这种情况,除了青春期必然出现的情绪激荡,社会和文化因素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首先,在中学阶段,章山接收到的考试排名、竞赛成绩可以判断他优秀与否,而重要考试排名则能预期他将来的发展和成就。
不可否认的是,老师和家长都一致认为第一名就是比第二名更有出息,大型竞赛获奖的孩子更可能考上重点大学,甚至将来更能成大器,拿不了奖的孩子,人生之路会走得更崎岖,章山难免会信以为真。
如果家长不执着于成绩完美主义,不给孩子灌输不可靠的因果关系,而是把更多精力用在发现孩子的潜力和独特性上,很多孩子比如章山,就不至于在遭遇挫折时那么自卑和绝望了。
虽然章山在后来的人生里可能会反思和面对在中学阶段习得的偏见,但那些偏见因为是在青春期那个关键时期扎根下来的,改变起来必然坎坷又漫长。
导致章山产生挫败感的另一个心理因素,也与他所接受的教育有关。在他的头脑中,成功意味着成为别人口中鼎鼎有名的大科学家,尤其是牛顿和爱因斯坦之类神话般的人物。
学业被窄化成科学,科学被窄化成物理学,或者说把物理学扬举成最伟大的学科,成功的科学家也就牛顿、爱因斯坦那么几位。这种发生于孩子青春期阶段的价值观认知,如果没有人提出质疑,或者是在遇到苦难时给予陪伴和鼓励,无疑会干扰他们的人生志向。
为什么这么说?孩子到了青春期,其实就抵达了形成终生职业取向的准备时期,不像幼儿园或小学时期那样对未来职业的憧憬是半真半假的。如果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得到足够好的指点,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职业目标,就会形成激励终生的职业动力。
反之,如果把兴趣和职业倾向区分出了高低贵贱,青少年便很难忠于自己的體验,在自身兴趣的基础上寻找榜样去认同。一旦脱离自身的兴趣和特点,追求大家和别人眼里的“优秀”,他们在学习和职业上就难以充分体验到身心一致的感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
显然,父母在孩子青春期的这个重要阶段,认同孩子的兴趣志向,而不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影响甚至要求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
回到章山的案例上来,我们能看到他有极强的成就动机,但放在现实世界里,在目标上(成为爱因斯坦)和策略上(中学物理竞赛得奖)都过于简单化。
真正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路径应该是个性化的、被自己探索出来的、他人不可重复的。而且,每个人所设定的目标应该主要和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有关,而不是在别人眼中看起来是否名次靠前,竞赛的档次和成绩有多辉煌。
章山把面临的困扰拿到心理咨询中来探讨,算是找对了地方。然而,心理咨询能在多大程度上起作用,还会受制于多种因素,比如章山本人的领悟能力、精神健康状态、人格的成熟程度或者他周围的重要他人,包括咨询师的价值观是不是足够成熟。而且咨询师不是教导者,而是陪伴来访者共同探索的人。
青春期成长的关键还是在于父母的教育和陪伴方式,以及孩子基于此的自我认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早就表明,人的创造力、内在动力和机遇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智商和学业成绩一旦超过平均水平,对孩子将来的成就便失去了预测力。
最出色的成就往往不是在中学阶段名列前茅的孩子做出来的,学业“比较优秀”比“最优秀”的孩子更有可能保持终生学习和终生努力。
但执着于成绩完美主义的家长,要么不知道这些事实,要么半信半疑,这也使得他们的教育理念简化为“提分”,成就感窄化为“把孩子送上名牌大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一切困难,比如青春期情绪都得靠边站。
而因为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的“加持”,小问题也会上升为大矛盾,比如父母正常引导、教育孩子也会演变为拳脚相加甚至以死相逼。
从临床工作经验来看,很多类似于章山的来访者在进入大学后,要经过多年反思和成长,才能放弃狭窄的优秀观,自信地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出贴近自己潜力的努力。也有一些人直到中年看到这个世界的真实样貌后,才幡然悔悟、不再纠结。更多的人则是在反思和生活经验的双重影响下慢慢成熟起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