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孙云晓 梁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为了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父母要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生活能力。本刊邀请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和大家一起谈谈生活教育。
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倡导“易子而教”,即不同父母之间交换孩子对其进行教育。这样做的好处是亲子之间不会求全责备,而且给孩子更多适应新环境的体验。在新的人际关系中观察和思考,有助于其社会化水平的提升。因此,这一流传千古的教育思想,在当代家庭中也是一种有益的生活教育方式,尤其适合独生子女的成长需要。
据《宁波晚报》报道,华泰小学306班举办了一次“我家新闺女·我家新小子”的交换活动,班里的12对代表家庭互换孩子24小时。在一天的时间里,孩子与“新爸妈”共同进行户外运动、享用佳肴以及完成家庭作业。来到陌生的家庭,孩子们都极力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一天过去,“新爸妈”不约而同地在朋友圈点赞,“新儿子真好管,不用一直盯着,他自己就默默地认真完成了作业。”“我们家新闺女睡前安静地阅读了半个多小时,这是我努力了两年还没实现的目标啊!”孩子们在新家庭适应良好,与“新爸妈”“新弟妹”相处融洽,甚至有些乐不思蜀。这次活动的初衷是让父母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同时,孩子在家庭互换中也收获了独立与成长。他们学着适应陌生的环境,试着解决面对的问题,努力与他人友好交往,丰富了生活的经验。
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孩子总是感觉别人家的饭好吃,别人家的床睡着舒服,别人家的玩具好玩……对他来说,别人家的一切都是好的。同时,我们又会发现,孩子在别人家会表现得比在自己家更乖巧、听话。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是群居的社会性生物,儿童的成长更是社会化的过程,群体是这个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群体中教导孩子事半功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恒河猴的实验:把一些猴子群体喂养,另一些猴子单独喂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通过比较发现,群体喂养的猴子性格活泼健康,生命力顽强;单独喂养的猴子情绪不太稳定,生命力下降,连生殖能力都降低了。
当前,中国的家庭类型是以核心家庭为主,即一个家庭的主要成员是爸爸、妈妈和孩子,家庭成分的单一使彼此的生活紧紧围绕在一起,缺少与他人交往的环境。很多父母担忧自己的孩子在生活中不合群,在学习与工作中遇事任性又事事拔尖,希望改变现状。
那么,父母具体可以怎么做呢?我认为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相互信任的家庭,与志同道合的父母形成一个教育联盟。当孩子年龄较小时,可以将孩子们聚在一起,轮流在不同家庭中玩耍,在新父母的引导下,在群体中学会合作,发展社会交往能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独立性的加强,可以将孩子在不同家庭间进行交换,即你的孩子来我家,我的孩子去你家,让孩子们打破封闭的空间,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会调整与适应,不断提高孩子的社会化水平,这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教育方式。
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跌跌撞撞中积累经验。父母需要打破一家一户的局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为孩子提供廣阔的天地,放开手让他去接触更多的人与事,应对群体生活带来的挑战,让孩子在体验中幸福成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