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最不好看的是一张生气的脸

时间:2024-05-13

湛然

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是如何使他们在长大后,仍然还是个艺术家。

—毕加索

早上起床后,小闺蜜(我女儿)照着镜子惊叫起来:“妈妈,你看我头发翘的!”我说:“好看!这样不需要花钱烫发。”洗脸时,她又问:“为什么有的人会在鼻子上打高光?”我说:“为了让鼻子显得高,显得挺拔,脸的轮廓更立体。”她说:“要那么高的鼻子干吗?我鼻子不高,不过我鼻孔很大。”我说:“好看!这样呼吸更顺畅。”

但凡小闺蜜对自己的相貌有所不满,我的回应大多都是“好看”,然后找点优势出来,所以,她有时质问我:“妈妈,你什么都说好看,那有没有你觉得不好看的?”我回答:“当然有啦,我觉得最不好看的,就是一张生气的脸。”

咨询中,我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事人对自己相貌的某一部分特别不满,以至于有些强迫性地关注自己认为的缺点。比如有的女孩觉得自己皮肤不好,因此自卑不愿谈恋爱,但其实,不过是脸上有两颗痘;比如有的男生觉得自己个子不高,甚至觉得这是无法改变的生理遗憾。但其实,他身高1.76米,根本就没有个子矮的问题。

究其原因通常会发现,当事人这些心结的出现来自父母等重要他人的评价。倘若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不断对他们说:“你长得很黑”“你腿太粗了”“你手指太短,不能弹钢琴”……这些评价在父母看来无伤大雅,但会对孩子形成长久的影响。有的人如果成长性不强,可能终其一生都会活在早年父母评价所形成的阴影中。

所以,我常鼓励来访者,不要轻易相信自己所抱持的观念,要追本溯源,看看究竟是谁给自己种下的这粒种子。看到的次数多了,慢慢就能拔除它,消除脆弱、不自信的心态。对于为人父母者来说,则要注意不要对孩子形成不良强化,那些纯粹个人感觉和并不客观的评价,对孩子的杀伤力往往是极强的。

有个男孩小时候常被外人说“很像个女孩”,但他的父母总是说:“其实,他很man的!”等到孩子上小学时,他的身上已经完全看不出女孩化的气质,而真正成了一个很man的男孩。这就是非常明智的父母对孩子的培养。相比之下,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成年男性活在被称作“娘娘腔”的痛苦中,其实就是从小时候父母对他们的第一次指责和挑剔开始的,比如“你怎么扭扭捏捏的,一点儿也不像个男子汉”,他们的苦恼就这样被滋养着长大,并且自我认知越来越有偏差,直到根深蒂固,最终塑造了他们的人生。

就算孩子真的有某方面的缺陷或弱点,父母都需要有意识地淡化。来自美国的女孩丽兹·维拉斯奎兹(Lizzie Velasquez)被称为“全世界最丑的女人”,因为她天生“零脂肪”,2岁时只有6.8公斤,相当于5个月大的婴儿体重;成年后,每天要吃60顿饭,但体重也只有25公斤。丽兹说了一段话非常感人,她说自己是到了幼儿园之后,才发现别人都把自己当怪物看待,大家都很害怕她的样子,而此前她并不知道自己和别的小孩不一样,因为她的父母从来没有对她流露出任何异样的感觉。

看到这里,有人也许会有疑问:如果孩子一直活在父母有意对自己缺陷或弱点的弱化或回避中,以后面对真相时是否会比较难应对呢?这种疑问和我在女儿小时候遇到的一件事有一定的相似。那时候,女儿1岁多,我带着她去见一个朋友。我对朋友说,由于母亲在小时候总说我长得丑,给我造成了很大影响,以至于成年后很多年我都觉得自己長得太丑,对相貌没有信心,所以在外在形象的追求上做了太多没必要的努力。因此,我对女儿的态度是:真心欣赏,猛夸好看。这个朋友认为不应该这么做,而是要告诉她客观的事实,免得她对自己有过高的认知和评价,以后遇到外来的打击会承受不了。

这个朋友比我大10岁左右,对许多事都很有见解,常常给我很多好的建议和指导,不过在这件事上,我并没有听他的。这不仅是因为他丁克,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自己的做法是综合了心理学、教育学与个人体验的结果。

一方面,一个人越是在生命早期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鼓励、赞美和支持,就越容易形成健康、自信的心理结构,所以,心理学上非常重视7岁之前尤其是0~3岁的成长经历。因为这个时期,父母对于孩子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类似于无所不能的角色,所以,此时父母给孩子植入负面的自我认识和评价,就如同咒语一般,深入到孩子的潜意识。通常一个人长大以后,别人即便多次强调他并没有他自己想象的那么差,他也明白的确如此,但依然会无意识地相信早年父母给予的负面评价,并为此而感到痛苦。你再对那个苦恼的女孩说:“你的皮肤真的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不过只有两个痘痘,决不影响观瞻。”但这不会减弱她的烦恼,因为她从小就被父母评价为“皮肤不好,影响上台表演的效果”。即便她的父母现在改变说法,也已经没有效果,必须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重塑她的认知,才能破解她的心结。

另一方面,对外表的看法与其他不同,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判定这是好看,这是不好看,属于非常主观的评价。所以,很难说什么是“客观的事实”,否则,就不会有“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俗语了。通常在父母认为孩子某方面有缺陷、不好看的时候,言辞中已经潜藏着挑剔、不满意和不欣赏。一个不被欣赏和接纳的孩子,自然就能感受到这种压力,所以会成为切肤之痛。

另外,心理学上针对自杀做出的调查认为,最容易产生自杀行为的,是当事人对生命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对他人毫无价值,会成为别人的拖累。因此,哪怕一个人遭到巨大的打击或不幸,如果他从父母那里能够感受到接纳及自己的重要性,就更容易度过危机,勇敢面对。

在欣赏和赞美中长大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获得了对生命的积极意识和自信的心理结构。有了这些,他们不会对人生失去希望,也会随着成长而不断调整自我认知和评价。当然,父母也需要在孩子遇到外界挫折和不良评价而产生自我怀疑时,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孩子,告诉他们每个人的外表都不是完美的,外界的评价标准也是不同的,同时做出评价的个人动机也是千差万别的。

上文故事中的丽兹,父母的爱和支持成为她勇敢活下去的信心,她微笑着走向积极的人生。面对大街上异样的眼神,她有勇气走到对方面前,向对方赠送名片打招呼:“嗨,我是丽兹,请你不要再盯着我看了。”她以自己的罕见经历著书,在TED上发表演讲《一颗勇敢的心:丽兹·维拉斯奎兹的故事》,现在她的故事已在全世界成为励志典范。这颗勇敢的心,最初的支撑和动力就是来自父母的完全接纳。试想如果她的父母不断指责、挑剔、打击她,结果会怎样呢?

父母是孩子的魔法师,请用你的欣赏和赞美来点化他们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