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比留守更糟糕的,是妈妈“失联”

时间:2024-05-13

谢际春

孤单是黑夜里,一个人静静站在院落里,看着天上的星星想爸爸妈妈;孤单是无数次在梦里梦到爸爸妈妈,却又一次次哭醒……他们是父母无法陪在身边的孩子,是留守儿童。而我们想做的,是把爱种在他们心里,让他们知道,其实他们也有人陪、有人爱。

“种爱计划”是由婚姻与家庭杂志社与北京青爱教育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通过与留守儿童进行书信往来,提供精神陪伴,以及孩子们所需要的关于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及生活指导等方面的课程及帮助。

在琳琳的印象里,打工在外的妈妈已经4年没有回来看过自己了。琳琳特别想妈妈,每天都盼着她能回来看自己。她曾问过爸爸,妈妈怎么不回来?爸爸每次都支支吾吾;她也问过爷爷奶奶,可他们都说不知道。

妈妈是工作特别忙吗,还是并不想念自己?没有一个人能告诉琳琳到底是为什么。她只能在作文里写下对妈妈的思念:妈妈,你4年都没有回来了,快回来看看我吧。我想见你,妈妈!

琳琳不知道的是,其实妈妈早就离开了这个家,跟一家人失去了联系。爸爸和家人都瞒着琳琳,不告诉她真相,是怕她难过。

可这样的隐瞒是最好的方式吗?知道父母分开的真相,一定比让孩子认为“妈妈不愿意回来看自己”更残酷吗?

如果说,让孩子留守已经是迫不得已、对孩子发展极为不利的情况,那么,比这更糟糕的是,妈妈出走了、失联了。

妈妈的出走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因为贫穷、夫妻不和、没准备好当妈妈,甚至有些人根本不把孩子当回事,觉得是累赘、负担,但无论是因为哪种情况,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极其不幸的。

在这种情况下,家人一般出于对孩子好、不忍心的心理,会采取隐瞒真相的做法,比如谎称妈妈在外打工不便回来,出发点无疑是好的,看似给孩子保有一丝希望、盼头,但是,孩子也许会认为,妈妈无情,所以不回来看自己,不给自己打电话;对幼小的孩子容易隐瞒,但稍大的孩子自己就会怀疑妈妈是不是不要自己了,是不是抛弃自己了,否则怎么会一直杳无音信。

而且,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使家人隐瞒,孩子也会从周围人、伙伴那里得到蛛丝马迹。在农村相对封闭的小环境中,离婚、出走这些信息是无法长时间保密的。从孩子心里怀疑,到他们来质问大人真相,或是从旁人嘴里得知真相,迟早有一天孩子是需要面对这一残酷事实的。

面对此种困局,不存在所谓好的标准做法,只能说,也许隐瞒对幼小的孩子尚有些缓冲作用,但对于大一点儿的孩子来说,隐瞒实际上并没有意义。所以,讨论的重点不在于是否隐瞒,而在于发生这样的悲剧之后,如何为孩子着想,尽量避免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在最糟糕的情境下也能对孩子有一些弥补。

第一,只要有可能,千万不要意气用事切断孩子与妈妈的联系。在我们听到的一些案例中,除了个别绝情的女性,多数妈妈即使吵架、离婚、离家出走,也还会舍不得、放不下孩子,并非完全不想和孩子保持联系。但是,有时男方或婆家在气头上,会把女方对孩子的牵挂当作对方的软肋加以利用和威胁,导致女方无法与孩子相见。比如,“你要是敢离婚,就永远别见孩子”等,以及刻意阻断女方和孩子的联系,以此作为惩罚。

这样的做法可以狠狠地伤害和报复妈妈,但同时,也深深伤害了孩子。让孩子失去妈妈,失去最重要的依恋客体,让孩子体验到被妈妈抛弃的感觉,这对孩子来说,恐怕是世上最残忍的事。而受到创伤的孩子日后必累及家人,所以这是多方俱伤的最差解。

我们希望无论夫妻之间或夫妻个体发生了什么事,身为父母,都应牢记自己对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孩子是无辜的,要保护孩子免于介入父母的战争,不成为牺牲品。

即便离开孩子,也要告诉孩子,妈妈爱他,而且尽可能用孩子听得懂的话语解释“自己的离开,不是孩子的错,是妈妈的选择,是大人之间的问题”,还要给孩子留下手机号等联系方式—妈妈这边要主动,爸爸这边不要阻拦。如果妈妈不主动,爸爸也应尽力恳请对方为了孩子留下联系方式。这样孩子虽然悲伤,但不至于感到完全被抛弃,也不会自责地以为,是自己的错导致妈妈离开。日后,孩子还可以和妈妈保持一定的联系,即使再弱的联结,也是真实的希望之光,而不是隐瞒的虚假希望。

第二,与以上相比,还有更糟糕的情况,即妈妈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也没有做任何说明解释就消失、离开了,这对孩子来说会是重创,会带来许多伤心、困惑和胡思乱想,有的孩子因此性情大变。此时,家人如何跟孩子说明妈妈的离开格外重要。基本原则是保持中性、淡化、不诋毁的态度,比如,只对事实做简单陈述,“妈妈由于她的原因不得不离开”,然后强调“不是你的错”。

有的家人会把出走的人描绘成无情的恶人,会说“她不要你了”,让孩子产生恨意,以为这样孩子就不会伤心或很快忘掉妈妈。这种做法会在孩子心中内化一个“坏妈妈”的形象,让孩子恨一个本应最亲的人,让孩子陷入极大的冲突和矛盾中,它的破坏性将是持久的,乃至影响一生的。

我曾接待过一个女孩,她的妈妈很年轻时就嫁给了她的爸爸,婚后发现两人性格不合,男方还有暴力倾向,为了躲避男方的殴打只得偷偷跑掉。她的妈妈那时没有工作,无法自食其力,自然没法带上她,那时她才三四岁。她的爸爸咒骂她的妈妈,将她形容成抛夫弃女、十恶不赦的女人。爸爸外出打工,把她交给爷爷奶奶抚养。

她的妈妈因为放弃了她一直后悔自责,离婚后拼命奋斗,努力挣钱,终于在5年后出现在她的面前,并争取到了她的抚养权。对这个当年抛弃她、现在又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而且还要争取自己抚养权的妈妈,她有渴望也有痛恨。她无法信任妈妈,尤其刚开始一起生活的时候,母女俩艰难地磨合了好久。

第三,建立其他依恋关系,补充人际联结。妈妈对孩子的重要性、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无须赘述,当妈妈出走/离开时,对孩子的打击最大。为避免重挫,其他家人一定要尽力给予孩子情感上的补充和支持。如果爸爸能承担起既当爹又当妈的角色自然最好,但是,现实中可能爸爸也在外面打工,能起到“替代妈妈”的重任往往就落在祖辈、亲戚肩上。

我们发现,只要在孩子的生活中,有类似“替代妈妈”的角色,能和孩子建立起一定的情感依恋关系,即使不完美、不充分,也是好的。例如,很多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抚养,与他们的感情很深,虽然不能完全弥补妈妈离开的缺憾,但这份替代的情感通常足以支撑孩子较健康地成长。

还有一种情况,年龄大一点儿的姐姐(哥哥),充当起照顾下面弟弟妹妹的“替代妈妈”,这对姐姐(哥哥)来说可能有些不公平,使得他們过早承担起本不应由他们承担的责任,但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这种或自发或大人安排的照顾关系,多少能起一些情感支持的作用,也不乏有一些发展成非常温暖、抱团、深厚的姐弟/兄妹感情。

远一点儿的人际联结有时候也能起到关键性的补充作用,这里必须提到乡村教师的伟大与奉献。在一些偏远山区,老师除了教学之外,几乎还要充当起寄宿的留守孩子们的“替代妈妈”。

即使在普通非寄宿学校,幼龄的孩子们也非常容易依恋老师,更不用提那些与妈妈失联的孩子。在我们的留守儿童公益课程中,志愿者老师仅仅和孩子们相处两周,孩子们都很快产生了感情并在离开时依依不舍,这些孩子太需要关爱了。

总之,对留守儿童中妈妈出走或失联的情况,应给予特别关注,家人、村里、学校、社会组织要动员一切可能的资源,帮助孩子建立替代的情感支持关系,以免让孩子陷入情感的荒芜和绝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