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帮孩子成为感觉的主人

时间:2024-05-13

兰心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不惜花重金送孩子去上早教课。其实,早教并没你想的那么神秘,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成。让早教回家,让孩子在亲子互动中提升能力,快乐长大。

无论对于哪种感觉灵敏度的孩子,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让孩子适应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成为感觉的主人。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感觉体验

悠悠、闹闹和乐乐是一年级的同班同学,3家人经常走动。一天,悠悠妈被老师叫了去。原來,悠悠有一个特别活跃的同桌,每天下课都拿铅笔盒和其他小朋友打闹。悠悠受不了铅笔盒晃动时发出的“哗啦”声,一把将小朋友推倒了!结果,老师不得不找家长来解决纠纷。

大家的印象中,悠悠是个安静的孩子,哪儿来那么大脾气呢?悠悠妈回忆,刚开学的时候,孩子也和她说过要调整座位,当时表现得还特纠结—坐在前面,觉得老师讲课的声音太大,听得心烦;坐到后面,觉得周围同学的纪律不好,很郁闷。当时,悠悠妈觉得孩子小题大做,没当回事,现在想来,悠悠已经难受很久了。

听了悠悠妈的苦恼,闹闹妈和乐乐妈也是一肚子苦水。闹闹妈说:“我家闹闹‘没长耳朵,老师说什么都听不见!老师让翻书记笔记,他一直低头用铅笔戳橡皮,橡皮上全是小眼儿,书上一个字也没有!我带他去测注意力,医生说孩子的注意力没问题,我真不知该怎么办了……”

乐乐妈说:“乐乐是坐不住,课间10分钟也要去操场跑!要不就借着上厕所的机会来回跑几趟楼梯,几乎每天都被纪律委员扣分!”

3个妈妈经过讨论,把孩子们的困难归结为适应性的问题,那么,这里的适应又是指适应什么呢?

看得出来,悠悠、闹闹和乐乐是完全不同的3种孩子,让他们产生差异的,是不同的感觉系统。孩子们对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体验完全不同,所以,同处于一个环境中,每个人的感受也不一样。

悠悠属于敏感的孩子,对声音的感知很敏锐,教室里大声说话的声音,对她来说是一种负担。当然,教室里可能还有很多隐形的压力,比如同桌晃动桌椅或是温度过高、过低,甚至日照过于强烈,对悠悠这种反应过度的孩子来说都是负担。

有反应过度的孩子,就会有反应不足的孩子,闹闹就属于后者。他的“充耳不闻”,不是自己的主观选择,是因为周围人的提示不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同样,闹闹这样的孩子,对同学之间的小磕小碰显得很大度,因为这些不能唤起他的感觉,进入不了他的脑子。

至于乐乐,他与悠悠、闹闹都不同,他喜欢活动、喜欢自己创造声音、喜欢和别人互动,这种孩子,属于感觉渴望型的。自己闲不住,总是试图追寻感觉,因为缺少控制力,所以表现得冲动、好斗。

因为感觉的敏感度不同,感受的类型不同,那些过于敏感和过于不敏感的孩子,经常遭到误解。可是,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控制力都不成熟,没有策略来处理遇到的困境,也不会根据环境调整行为。所以,当孩子的感受能力和环境发生冲突时,需要父母来帮助调整,以便适应新的环境。

帮孩子绘制自己的感觉档案

我们很少单独留意孩子的感受,因为,小一点儿的孩子并不会用言语表达,他们的感受,多数用行动表示。有的孩子,嗅觉、味觉都很灵敏,所以不喜欢吃芹菜、香菜等有味儿的蔬菜。当孩子大一些了,他们的嗅觉敏感继续发挥作用,比如一回家就能闻出妈妈做了什么饭。这样的孩子,待在憋闷的空气中,可能会不安和烦躁。同样,也有的孩子触觉非常敏感,手上破了个小口子就痛得哇哇大哭,难以安抚。

所以,我们看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专属感受。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识别不同的感觉,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感受。一般来讲,一个人会通过5种感官系统去应对外界的刺激。有的孩子,可能嗅觉非常敏感,但是视觉比较麻木。有的孩子,听觉注意比视觉注意好很多。所以,感觉是非常个性化的东西,让孩子明白了不同的感觉系统的作用时,就是帮助他们细化自己的感受,进而为调节感受做准备。

除了感觉的区分,孩子也要明白感觉的强度和自己的喜好。同样是亲吻,有的孩子很喜欢,有的孩子就会躲开,所以,根据孩子对刺激的反应,我们可以把孩子对某一行为的感受分为“喜欢这种感觉”“讨厌这种感觉”“不喜欢也不讨厌这种感觉”。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观察孩子是喜欢听舒缓的音乐,还是热闹的音乐?或者孩子独自玩耍时,是安静的,还是经常弄出一些动静?又或者吃饭的时候孩子喜欢尝试新的东西,还是每次接受新的食物时都犹犹豫豫?孩子长大了,他们可以自己说出喜好、作出选择的时候,他们的感受是否得到了尊重。如果总是被迫吃下自己不喜欢的食物,孩子就不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

区分感受和了解对感觉的喜好,能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局限在哪里。即便那种感受让自己特别不舒服,也能试着安慰自己:“我在这方面就是很敏感,虽然和别人不一样,但不是错误。”有了这个外在化的过程,孩子就有机会通过练习和调整环境,应对不舒服的感觉。

寻找感觉的平衡

孩子的感觉,和肌肉一样,可以通过锻炼来改善。比如,某个孩子听觉不够灵敏,我们可以通过锻炼,配合其他的感官,让他的听觉更好。同样,听觉过于灵敏的孩子,也可以通过逐渐尝试热闹的环境,慢慢地“脱敏”。所以,感受性过强或过弱,都可以调节到适合的程度,应对环境的要求。

同时,一种感官的增强,很可能会抑制另外一种感官发挥作用。比如玩儿得高兴时,即便肚子痛,也感觉不到。这是感觉之间的制衡原理。对于悠悠这种感觉过度敏感的孩子,我们可以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当孩子说出“灯光太强,我看不清书上的字”时,孩子对感受的控制性增加了,周围的人也会通过孩子的表达知道如何帮助他们。同时,对于某些不适应的感觉,可以用脱敏的方法,逐步尝试。例如,悠悠不喜欢去热闹的场所,大人可以带她去图书馆这样相对安静的场所,让她逐步适应环境。

对于闹闹而言,我们要用更多的热情唤起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对老师讲课的声音不敏感,父母可以提前向老师要来学习资料,帮助孩子“预热”。妈妈可以说:“明天会讲到‘树这个字,你帮我留意一下,老师会组什么词?还有,如果想记住这个字怎么写,有没有特殊的诀窍?”结合自己熟悉的部分,孩子的感官系统更容易被激发,打破抑制。在家中,如果闹闹进入了自己的幻想世界,对周围的世界充耳不闻,爸妈也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声音和活动刺激孩子,让他能够留意到周围的变化。我们把这个过程想象成用有趣的事物敲碎孩子厚厚的壳,当孩子破茧而出的一刻,他会立刻恢复活力。

当然,对乐乐这样渴望感觉的孩子,也需要一些特殊的方法。他们时常感觉周围的刺激不够,所以才主动追寻刺激。那么,帮助他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有组织地参加充满刺激的活动,既满足渴望,也增加对身体感觉的控制感。比如竞技类体育活动,可以消耗大量的体力;一些规则性的游戏,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能量的释放。乐乐这样的孩子,与其漫无目的地东奔西跑,不如让孩子参与一定的规则行动。和孩子比一比谁先跑到停车场,或者看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拾起的石子更多,这样,会减少孩子无目的冲动行为,增强自控力。

所以,无论对于哪种感觉灵敏度的孩子,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让孩子适应自己和他人的差异,成为感觉的主人。相比于被动地忍受这些差异,能积极地调整和应对,才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