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父性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时间:2024-05-13

本刊编辑部

策划人小语

2018年6月17日是父亲节。在这天,我们想邀请所有的爸爸们,暂时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让心回家,认识和了解一下父性教育。一直以来,我们强调母爱的伟大、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却忘记了千年之前的那句“养不教,父之过”,忘记了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以至于父亲这个角色越来越边缘化。母性给孩子“根”,父性给孩子“主心骨”。母性和父性都是孩子需要的,它们共同哺育着孩子完整的人性;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

父性教育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

陈建翔(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家庭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

什么是“父性教育”,“父性教育”和“母性教育”的区别是什么?我们来听听“父性教育”的首倡者陈建翔教授是如何阐述的……

在我看来,父性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充满父亲角色特性的教育。通俗地说,就是由父亲来实施、体现父亲人格的家庭教育。类似的概念,有“父亲教育”“父爱教育”“父职教育”等。父性,代表了父亲这一角色的全部人格与特性。实施父性教育,前提是父亲自己先教育自己。所以,更广义的父性教育,也包括父亲的自我教育。

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家庭教育,这是培育孩子完整人性的基础。可惜,现在许多家庭太缺少父性教育。所以,许多家庭教育都是母性教育在支撑着。这就是许许多多的家庭教育不成功、孩子发展不健全、家庭生活不幸福的一个重要原因。

父亲与母亲在孩子教育的方式上不同,特点各异,作用有别。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的特点,与男女性别的特质大体是对应的。

我们一般在比较男女性别特质差异的时候,容易把它理解成“阳刚”与“阴柔”的差别,因此也容易认为父性教育与母性教育的差异在于一个偏刚性,一个偏柔性,故有“严父慈母”之说。这固然有道理,但还不全面。更为本质的概括其实是“天父地母”。母性属于“地文化”“坤文化”,特点是老子说的“徼”(《道德经》:“故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就是具体有形,所以母性教育实在厚重、细致体贴;父性属于“天文化”“乾文化”,特点是老子说的“妙”(《道德经》:“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就是博大无形,所以父性教育空虚开阔、不拘小节。如果说母性教育的特质是“地之徼”,那么父性教育的特质就是“天之妙”。

这样一种阴阳两极性,对于完整人性的养育而言,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同时汲取父性、母性的养料,才能秉承天地和谐之精华,达到空灵与实在的完美统一。缺失了任何一方,人性发展都是不完整的。

当下中国现实的问题是父性教育严重缺失,而过于实在、容易焦虑、容易多动的妈妈则不断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造成母性教育过多、过强,父性教育過少、过弱。本来就不平衡的局面,现在变得更加偏斜。中国的孩子成长得比较憋屈,许多孩子胸无大志、不成大器、没有主心骨;许多男孩子有“女性化”倾向,女孩子更有“柔弱化”倾向,这都源于父性教育的缺失,源于家庭教育空间狭小、气度不够。

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对单亲家庭的研究,表明90%以上的儿童问题与父性教育的缺失有关。这个数字在我们国家应该更高,因为我们还有独生子女、家庭暴力、封建意识等问题与之相联系。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性格偏颇、偏激,包括自卑、自闭、恋母情结、性别错乱、反社会等。这些问题不仅会深刻影响孩子学习、交往等成长的各个方面,而且会随着孩子年龄增大而日显严重。

当孩子既享有母性教育,又享有父性教育时,他就融合了无限与有形、尊严与慈爱,同时兼备了广博的空间形式和实在的具体内容,就拥有了完整的人性;他既可以脚踏实地,又可以展翅高飞!

—摘编自《孩子的爸爸去哪儿了?》

温志刚:父亲,不仅要教育,更要参与

温志刚(父亲参与促进中心创始人) 付洋

陈建翔教授提出的“父性教育”理念很有前瞻性,在宏观上为父母的角色绘制了一幅图画。那么,在生活中,父母们具体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履行“父性教育”呢?本刊记者采访了一位好爸爸,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希望可以给父母们一些启发……

2011年,我创立了父亲参与促进中心,希望让更多的父亲承担作为父亲的责任,给予作为父亲的影响,享受作为父亲的生活,传播作为父亲的幸福,7年来已经影响了上万个家庭。

比起教育,我可能更喜欢用“参与”这个词。因为在我看来,做父亲是一种生活方式。爸爸自己先活明白了,活得开心、幸福、有价值感,不断地自我更新、成长,给孩子呈现出一个最好的状态;再参与到家庭之中,对孩子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让孩子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的思维,拥有情商和生活的能力。我理解的父性教育,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说教。

随着《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节目的热播,现在越来越多的爸爸意识到参与育儿的重要性。我观察到两个现象:一是小城市的爸爸比大城市的爸爸参与度更高,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和竞争压力相对小一些,生活更加规律,有时间和心情去陪伴孩子;二是80后爸爸尤其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90后爸爸,对新鲜育儿理念的接受度明显要比70后爸爸更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更高,反馈更积极,这是一种很好的发展趋势。

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大多数爸爸理智上都知道参与、陪伴、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但内在的动力不足,从“我应该”到“我愿意”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爸爸自己要过得开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陪伴教育孩子。我建议爸爸们思考一下“父亲是什么”。父性教育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做一个好爸爸,不光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自己。因为做爸爸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自我实现感、幸福感、价值感和尊重。做爸爸的核心,是为了自己。

爸爸陪伴孩子时要和自己的兴趣点结合起来,找到乐趣。积极的体验越多,爸爸越愿意陪伴教育孩子。比如,我最喜欢旅游和做饭。我和女儿经常自驾游。父女旅游与全家旅游是绝对不一样的,会更加冒险、疯狂和自由。我们一走就是40天,出行一万多公里。有一次,我俩在公园露营,第二天早上起来才发现湖水涨上来了,我俩差点儿被淹;草原上,半夜我把女儿拉起来看星星,把她冻感冒了;我带着女儿爬山,她滚得浑身都是泥;我们去丛林里漂流,她被木头砸到脑袋;我们在途中烧水喝,她被开水烫了……我对孩子的照顾绝对不如她妈妈精心,但是我们玩儿得特别开心,都很享受彼此在一起的时光,而且孩子不知不觉中就拥有了野外生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想到“教育”,就是想着怎么和孩子一起开心地过日子。

我喜欢做饭,女儿也特别喜欢吃我做的饭。她过生日、和朋友聚会时,我都会亲自做中西合璧的自助餐,和正规的宴会没什么区别,女儿会让很多朋友来家里玩儿。她兴奋地对我说:“老爸,你太牛了!”听见她的话,我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很棒!

有一位爸爸张东,他的性格很闷。结婚后,他不知道怎么陪伴妻子,觉得自己努力工作,把工资全部上交给妻子,不存私房钱就是爱了。所以,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一周工作6天。孩子出生后,他也不知道怎么陪伴孩子,因为他不会玩儿。但是,他非常爱孩子。张东很喜欢读书,于是他决定把爱孩子与自己的兴趣结合试试,和孩子一起亲子阅读。他找了很多有韵律的童谣和儿歌的书籍读给孩子听,发现孩子很喜欢。渐渐地,他越来越自信,给孩子念完童谣,再讲讲和童谣相关的小故事,还陪孩子玩儿童谣情景的小游戏。比如,他对孩子说:“一抓金,二抓银,三抓不笑是好人。你笑不笑?是不是好人呀?”孩子就使劲儿憋着,对他说:“爸爸我没笑,你再抓一遍!”张东和孩子在一起越来越开心,越来越享受,陪伴孩子的时间自然也越来越长。

很多爸爸向我请教陪伴孩子的好方法,我觉得中国的爸爸是不缺方法的。因为,每一个爸爸都是爱孩子的,每一个爸爸都可以用他自己的方式来陪伴和影响孩子。

另外,我觉得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不要把父性教育狭隘地理解为爸爸关注、辅导孩子的功课。家庭教育如果带有明显的功利性,那么孩子一定会对爸爸产生反感的。

在女儿眼里,我是“最不靠谱的老爸”。她学习时,我经常对她说:“别学了,你休息休息,咱俩一起玩儿会儿吧!”我不太在意女儿的成绩,觉得比起成绩,我们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稳定的家庭环境更重要。

很多父母为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焦虑,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意,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我自己过得很开心,也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不焦虑。

我也相信女儿的能力。她从小就确定爸爸妈妈很爱她,内心有很强的安全感,能够放松自在地做自己。我只会做一些适当的引导,比如:“这个事情是不是你想要的?如果确定是你想要的,那你就要自己想办法,爸爸代替不了你。”所以,她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会为自己负责任。爸爸的榜样作用也很重要,女儿从小就看到我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工作,所以她也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付出努力。另外,我经常举办、参加公益活动,她也很热情地参与帮忙,她与人为善,懂得为他人着想……她拥有这么多珍贵的品质和能力,我一点儿都不担心她的未来。

工作忙碌的爸爸,可以提高陪伴的质量,打造亲子之间的精心时刻。哪怕只在一起10分钟,只要爸爸全然地和孩子在一起做一件事,这件事是爸爸和孩子都喜欢、开心的,那么他们一样可以得到快乐与愉悦,增进亲情。爸爸也可以安排一些平时在家里不做的事情,比如一次特别的户外旅行,这比每天心不甘情不愿地陪孩子更有意义和价值。

除了爸爸自身的努力以外,妈妈的支持也非常重要,妈妈要创造爸爸参与的好环境。在中国家庭里,是以教育为第一位的,亲子关系高于夫妻关系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夫妻本身缺少处理差异的能力,当孩子出生后,也没有能力处理在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夫妻关系因此恶化。

一方面,爸爸要让自己过得开心、幸福,用自己的方式去陪伴教育孩子,爱妻子,和她一起处理差异和分歧。另一方面,妈妈真的要对丈夫多一些尊重和信任,要允许家庭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你坚持的教育方式不一定就是唯一正确的、好的。

现在市面上有大量的育儿课程,但有些源自外国理念的课程只能让妻子提高期待,对丈夫更加不满意。因为外国的父母是在一个被尊重的环境中长大的,自我成长的程度相对成熟。而中国的很多父母内心有一些创伤和情结,在自我成长方面还有一定的空间。所以,外国很好的理念进入中国家庭后会水土不服,道理大家能看明白,但就是做不到,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对此,我深有感受,以前我妻子很相信某位专家,让我必须按照这位专家书上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这种说教让我很难受,感觉不被尊重,所以根本听不进去。后来,她不再勉强我,经常鼓励、肯定我的做法,我对家庭的参与与她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我经常对拒绝爸爸参与的妈妈说一句话:“难道爸爸会害自己的孩子吗?你可以多相信他一点儿!”

还有很多夫妻感情不好,就会在亲子关系中较劲儿。有时候,妈妈否定爸爸的教育方法,不是他的方法不好,而是因为她对丈夫这个人不满意,“我担心孩子像他爸爸一样”。建议父母首先要处理好夫妻关系,不要把夫妻关系与亲子关系混为一谈。

在实践中,很多妈妈发现,当自己放下对错、对丈夫多一些尊重和信任时,爸爸是能把孩子带好的。因为被尊重和信任时,男人的积极体验就更多,做爸爸的内在动力也会更大。其实,爸爸在陪伴孩子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他的学习能力、行动力和逻辑性都是很强的,善于解决陪伴孩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所以,希望妈妈们可以给爸爸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

促进家庭及社会环境对父亲参与的支持,这就是我的使命。

7招儿助力妈妈们支持父性教育

谢际春(北京布谷鸟心理咨询中心)

既然妈妈的支持如此重要,那么具体要怎么做,才能真正支持到爸爸呢?咱们听听专家怎么说……

虽然妈妈们已经意识到父性教育不可或缺,可现状是她们常陷入一边拼命辛苦带娃,一边不停抱怨丈夫的窘境,没有使用有效的方法让父性教育发挥或占据半壁江山。那么,如何才能既给孩子提供平衡的教育,又不让自己一个人那么累呢?

1.放弃强势。不得不说,许多妈妈太过强势,多是由于焦虑心态和独生子女后遗症导致。有的是气势上的强势,有的则是观念上的强势,比如,“孩子的教育必须听我的”“我一定是正确的”等。最后变成妈妈“能”者多劳,爸爸被打压得没有积极性不说,自信、内心强大的孩子也很难被培养出来。

2.停止唠叨抱怨。如果唠叨抱怨有效,那就叫提醒,我并不反对;但如果妈妈一直唠叨抱怨,却没有收到效果时,显然说明爸爸根本听不进去,需要赶紧想别的办法。切记:男人投诉最多、最不满、最讨厌的一点,恐怕就是女人喋喋不休的唠叨抱怨了。

3.运用吸引力法则。正常的人都会被天伦之乐、家庭温暖吸引,这是人性的本能。所以,只要妈妈不是想独占孩子(这样的妈妈也是有的),多数爸爸是很愿意、也很容易参与到家庭互动中来的。一位全职妈妈在和孩子玩儿的时候,猛然看到孩子爸爸有点儿羡慕、落寞又不知怎么加入他们的眼神,她开始反思:平时以她带孩子为主,导致爸爸在家的有限时间里,也习惯性地只有母子互动,忽略了爸爸的存在,使得孩子与爸爸生疏而陌生。由于妈妈和孩子先天和后天的亲近,加上身为男性的爸爸本就不太擅长主动建立联结、表达情感,所以有时候爸爸很难打破母子(女)亲密的小圈子,此时尤其需要妈妈主动将闭合的亲子圈打开,欢迎、邀请爸爸参与进来。

4.教育理念协商一致。引入父性教育不是给孩子相互矛盾的教育,要注意不要有意无意地把孩子的教育变成夫妻矛盾或竞争的延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大小事情上最好事先沟通、各抒己见、了解各自擅长的领域,然后达成一致,分工合作。比如,户外、运动类项目由爸爸带领,生活由妈妈打理等。

5.学会处理分歧和差异。比如,哪一部分由爸爸负责,试验一段时间看看效果,妈妈要做到保留意见不插嘴、不插手、不拆台。比如,一些小的冒险游戏,爸爸有能力保证孩子的安全,但有的妈妈因为过于担心孩子的安全而阻止,可这不就没法让孩子学会父性的气质,如勇敢、冒险和挑战了吗?

6.在孩子面前尊重爸爸。妈妈既要给爸爸发挥作用的亲子空间,比如适当地让他们单独相处,也要帮助树立爸爸应有的权威和榜样作用。不要当孩子的面呵斥、批评、指责、贬低爸爸,多说一些爸爸对家庭的贡献和长处,比如认真工作、对家庭负责任等。

7.正向强化。人都需要肯定和鼓励,只要爸爸在父性教育上有多一点儿参与、投入、进步,妈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本刊观点

看完这个策划,或许父母们会更深刻地意识到:爸爸缺席,不是他一个人的错,而是整个家庭结构出了问题。爸爸不能缺席,妈妈也不能越位,只有父母互相支持与合作,才可能给孩子提供平衡的爱与教育,而平衡其实就是最好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