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们的孩子都怎么了

时间:2024-05-13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专家支持/董丽燕(教育专家)

孩子,为什么?为什么我说东你要往西?为什么你偏要跟我对着干?现在,我想知道,我想拨开你掩在心门外的薄纱……

策划人小语

老师的孩子偏偏逃学,医生的孩子总是生病,大款的孩子却去偷窃……于是我们抚额长叹: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的孩子怎么能变成这样?

接下来你准备怎样?打骂,惩罚,教育?

在这之前,我们不妨先扪心自问,孩子的“话语”,我们真的听懂了吗?

有些语言,并非可以脱口而出,而是躲藏在情绪里。

有些情绪,并非那么昭然若揭,而是隐匿在行为里。

当孩子对父母的做法有所不满,又不能明确地将内心想法表达出来时,就会把感受内化为行动,用无意识的行为抵制父母,这种行为我们叫做“被动攻击”。当你的教育和爱的方式错误时,便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伤害,受伤的孩子会以被动的方式还击,搞得你焦头烂额。

这种恶性循环,又是谁的错?

著名的心理医生张大荣有一句话:“鱼病了,是水出了问题。”孩子是鱼,家庭就是孩子活命的水。当我们责怪鱼不言不语却娇弱难养时,不妨先想一想,我们给予鱼儿的,是不是适合它的那一池净水?

故事一

为什么一到大考就砸

我儿子卓卓从小就是个念书的好材料,别的小孩成天就知道出门玩,怎么喊都叫不回家。而卓卓并不是不爱玩,但如果他作业没做完,就算小伙伴在楼下喊他也不出去。

看儿子这么乖,我们心里也非常欣慰。现在都说教育孩子要从小抓起,不能惯着。卓卓确实不用我们惯着,他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

上小学之后,老师经常在他的评价手册上写乖巧、听话、认真的评语。我也经常对他说:“卓卓,这次又考了双百,妈奖励你!”每当这个时候,儿子都笑得特别开心,用他细细的嗓音告诉我想要什么样的礼物。

第一次没有考好是六年级的毕业模拟考试。进入六年级之后,学习更加紧张,对孩子的要求也严格起来,我们经常跟他强调考上好初中的重要性。

卓卓六年级也还是班级中的尖子,平时的考试都能保持优异成绩,所以当模拟考试有一门只拿了85分的时候,我特别惊讶。但我想了想,题目难了,出现错误也是正常的。我没有严厉地批评他,卓卓那天也很主动地没有要奖励。

毕业考试的时候,我和老公都非常上心。我还特意请了一礼拜的假,天天在家陪卓卓复习,电视都不开,创造出安静的氛围让他能更好地复习。考试前一晚,我给他做了一桌子好吃的,当天早早起来给他热了牛奶煮了两个鸡蛋,把他送到学校门口,还专门叮嘱他不要马虎,要认真检查等等。考完试后,我很紧张地问他觉得怎么样,他说挺好的。可是成绩一公布,竟然比模拟时更差!因为一直以来孩子成绩优秀,我们认为准是一时的失误,还是咬咬牙花钱把孩子送去了重点初中。

但是上了初中之后,卓卓掉链子的情况越来越明显。平时的测验都考得很好,老师也经常说孩子认真,不马虎。但是每到重大的测试,我们虽然跟他反复强调这次考试的重要性,还跟前跟后地为他做好一切准备,但他准就考砸,平时绝对不会犯的像抄错数等低级错误也会出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问题所在:

有一个奇怪却常见的现象:怕什么,偏来什么。原因何在?心理学家发现,人的大脑会接受你传递给它的关键词并遵照执行。你对孩子说:“明天的考试太重要了,你可不能考砸啊!”孩子的大脑在紧张之下,滤掉了其他词,只剩下“考砸”在大脑中不断重复,大脑就真的去指挥完成“考砸”的任务了。

测验和考试对学生来说本来是家常便饭,适度的重视可以带来学习效率的提高。但卓卓的父母对测验和考试的重视显然过了头。卓卓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复习、自制能力极强的好学生,父母不是表扬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是不重过程,只重结果,对成绩表现出过度的热情。父母对学习成绩的过分关心,给卓卓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对考试的态度—诚惶诚恐。因此,每次考试之前父母苦口婆心的叮嘱、盛大隆重的仪式、无微不至的照顾,都把卓卓推向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境地。他们怕孩子粗心、考砸的恐惧给孩子以强烈的心理暗示,为了抵制父母的“成绩教育”,卓卓下意识地强化了心理暗示,用真的考砸来对父母进行被动攻击。因此,卓卓考砸的频率和程度总是与父母的重视程度成正比。

解决之道:

1.首先家长要从内心卸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对待孩子考试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学生成绩起伏波动是正常现象,而不是如临大敌地向孩子传递你的紧张。

2.其次还要帮助孩子减压,树立自信心。告诉他,“只要复习充分,就会取得理想的成绩”“你不会,别人更不会”“即使考砸了,又能砸到哪里去呢”,让他卸下包袱,轻装上阵。

3.取消每次考试前全陪、接送这些令孩子备感压力的“仪式”,只需提醒孩子注意休息、别迟到即可。让孩子有更大的自主空间,他才能正常发挥。

故事二

这段时间我的孩子怎么总犯错

我女儿小雪今年11岁,从小就喜欢黏人,一旦我们工作忙,她就很难过,还会问我们是不是不爱她。我总是又心疼又好笑地说:“妈妈很爱小雪,但是妈妈的工作很忙,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体谅妈妈一下好吗?”小雪虽然不高兴,但她会说:“小雪乖,小雪会做个懂事的孩子。”

小雪的确懂事,随着她慢慢长大,我又给她讲过几次道理后,她不再总是缠着我和她爸爸。可最近,她变得毛手毛脚的,尤其家里人多时更是如此。

有一次,妹妹带着5岁的儿子来做客,外甥小鹏虎头虎脑的,可爱极了。我对妹妹说:“你看小鹏带着多省心,我家小雪就特黏人,我和她爸爸都快被她烦死了。”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小雪却一句话也不说窝在沙发里。有这么多人在,我也没管她。

午饭前,我特意拉着小鹏问:“小鹏,中午想吃什么?姨给你做,姨最喜欢小鹏了。”这时,沉默了一上午的小雪忽然说话了:“妈妈,你做饭去吧,我带弟弟玩儿。”我摸了摸小雪的脑袋:“去吧,好好照顾弟弟。”

没想到,一会儿小鹏就不高兴地走出来,说姐姐把他带来的小手枪弄坏了。小雪一脸可怜兮兮地跟出来,说她从没玩过手枪,所以才不小心弄坏了。她还诚恳地对小鹏说,带他玩更好的玩具。可小雪似乎有闯不完的祸:一会儿把小书架弄倒,几十本书全砸在小鹏身上;一会儿把颜料染在了小鹏衣服上;一会儿又踩了小鹏的脚。我把小雪狠狠训了一顿,可小雪泪光闪闪:“我就是想好好陪弟弟玩,我没想让他不高兴。”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小雪自告奋勇地帮小鹏拿碗布筷,可她小跑着进厨房,出来时却摔了一跤,把碗摔碎了……

此后连着好几次,只要有小朋友到家里玩,小雪总是热情地招待他们,可不到一小时,小朋友都不愿和她玩儿了。我实在想不通她是怎么了,也没法批评她,因为她表现得比谁都内疚。可孩子的成长不能离开小伙伴,于是我向老师求助。老师却告诉我,小雪在学校和大家相处得很好,从来没出现过我说的状况。

放下电话,我松了一口气。可是,为什么小雪在家的表现如此不同?我左思右想,找不到答案……

问题所在:

小雪犯错的地点都是在自己家里,犯错的背景都是在“第三者”—其他小朋友来到的时候,起初都是小雪热情招待,结果都是不欢而散。这似乎形成了小雪待客的“规律”。

由于礼貌和客气的原因,家长总会对其他小朋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且极力夸赞对方的优点。这对大人来说是平常之举,很可能过后即忘。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小雪可从来没有听到过父母这么夸赞自己!她所看到的就是父母对别的小朋友比对她好,她所听到的就是父母对其他小朋友赞不绝口!这对她而言可是灾难性的打击,这种感受很可能一生都难以磨灭。她害怕父母以前施加于她一人的宠爱,将被眼前这个孩子夺去。她必须依照父母的眼色向这个孩子热情示好,但另一方面嫉妒和报复心理又始终伴随着她。因此,在大人面前,恐慌、战战兢兢使她常常“失手”;在大人看不见的地方,她又为对方制造了接连不断的“灾难”。

小雪以不断的“犯错”来抵制父母对其他孩子的热情,成功地使父母的待客计划状况百出,尴尬收场。其根源在于她对父母是否真的爱她、是否真的只爱她一个的不确定性。父母应该事先通过沟通,消除孩子的不安全感,让孩子认定父母对她的爱是任何人也夺不走的。

解决之道:

1.通过沟通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孩子做了什么,父母是永远无条件地爱她的,避免 “你如果……妈妈就喜欢你”、“你如果不……妈妈就不喜欢你”之类的有附加条件的爱的表达,让孩子有安全感。

2.跟孩子玩“找优点”的游戏,每人说一个她的优点,直到说完;然后找其他认识的小朋友的优点,比赛谁找的优点多;教会孩子欣赏、学习别人的优点。

3.带孩子做客后,与她谈论叔叔阿姨如何对她热情招待、夸奖喜爱,让她回答:假如叔叔阿姨对她平淡冷落会有什么感觉?假如主人家的孩子处处为难她,她还会想到对方家串门吗?让她自己思考:客人来家,妈妈应该怎么做?你应该怎么做?每次来客之前事先告知孩子,让孩子一起帮你计划和准备如何招待别人,如何让客人小朋友玩得高兴。

4.在客人面前,避免说一些明显褒扬对方孩子、贬低自己孩子的客套话,更不能在客人面前揭孩子的短,以免让孩子的自尊心受伤。

故事三

我的孩子为什么总是慢吞吞的

我儿子晓敏今年8岁,之所以给他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他头脑灵敏、反应快。可生活偏偏跟我开了个玩笑,晓敏做什么都慢腾腾的,不管我怎么催,他都没什么反应。

就拿早上来说吧,我7点就叫他起床,20分钟过去了,他还在磨磨蹭蹭地挤牙膏。等他洗漱完、上完厕所,已经快7点40了。看着挂表上的指针一点点往前挪,我心中的火气也随之“噌噌”上升。晓敏还在慢条斯理地喝牛奶,碗里的包子一个都没动。我坐在他面前,一边催他吃一边说:“你看看你,干什么都这么慢,将来能做好什么?”儿子一边点头称是,一边依然慢慢地剥鸡蛋。我一把抓过鸡蛋,说:“别吃了!你这样得吃到什么时候?”说完赶紧把包子塞到他嘴里,催促他穿鞋。晓敏穿好鞋,忽然说忘了课本,要回卧室拿。看着他慢悠悠地晃动脚步,我真恨不得把他提起来扔出去。

我朝儿子吼道:“你是不是故意想迟到?你就不能快一点儿吗?”儿子一脸委屈地说:“我真的找不到这本书,我已经用最快的速度了,我明天一定不迟到。”

可是,一连几个“明天”我们都迟到了。不仅如此,他还把慢腾腾的精神“发扬”到写作业上,每天不磨蹭到10点写不完。不是要削铅笔,就是橡皮找不着了,要不就是字写得歪歪扭扭需要重新写一遍,有时我真想把他的作业本给撕了。我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哄也哄了,可晓敏只会用无辜的眼神看着我,并一再保证自己不再犯。

因为晓敏总是迟到,班主任找我谈话。我把晓敏的情况和她一说,她却觉得难以置信:“晓敏每次做课堂作业都是前几个完成,而且做得非常好。别的老师也没反映过晓敏动作慢。我们交给他的任务,不管是学习上的,还是劳动上的,他都做得又快又好,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

老师的话让我陷入了困惑,老公开玩笑地说:“可能是你这个暴脾气的妈妈把孩子吓笨了。”我白了他一眼。我承认自己脾气暴躁,经常指责孩子。可我都是为了他好,哪个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有上进心?

我越想脑子里越乱。透过开着的房门,我看见儿子在台灯下低着小脑袋,手里的铅笔如蜗牛一般在纸上缓缓划过……

问题所在:

其实,晓敏的“慢”是妈妈“培养”出来的。她急匆匆、火烧火燎的性格,很容易给本来沉着、稳重、细心的孩子,贴上“慢性子”的标签,加上妈妈接连不断缺乏耐心的粗暴催促,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我很慢”。这使得本来没有毛病的晓敏在妈妈面前被剥掉了自信与自尊,不自觉地真的慢起来,被妈妈“塑造”成了一个“慢吞吞”的不争气的孩子。

而渐渐地,晓敏用“慢”作为对抗妈妈催促、呵斥的武器。在急躁、强势的妈妈面前,未成年的晓敏显得那么弱小。面对妈妈无端的指责、没来由的暴躁发作、“催命”似的催促,他不容辩解,无力反抗,内心的委屈无处申诉,只好化成无声的行动对抗:你嫌我慢,我就更慢,急死你!这是聪明的晓敏潜意识下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否则,他将会变成被急躁的妈妈时时刻刻拉扯的、没有思想的木偶。

晓敏的“慢”很容易成为真习惯。一种行为重复多了、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习惯,而习惯将会逐渐转化为性格。晓敏的境遇如果不改变,他真的会成为一个做事拖拉、对别人的催促满不在乎、我行我素、没有自信和自尊、满怀敌意的慢性子的人。这才值得妈妈担心!

解决之道:

1.摘下“眼镜”看孩子,欣赏孩子不慌不忙的“大将”风度。

2.在孩子磨蹭的时候,耐心一些,给予具体指导。比如做作业前,让他提前削好铅笔,备齐书本、橡皮,允许他写完作业后做自己喜欢的事;双休日可以与他共同计划学习的时间,然后安排他感兴趣的出游或游戏,到时候不要等他,让他自己在家磨蹭好了。

3.睡前提醒他提前准备好上学要带的东西。并与孩子商量好,次日几点起床、几点出发,看他次日会不会遵守自己规定的时间;如果不能,让他早起半小时,直到不迟到为止。

4. 改变对孩子说话的方式,多以商量和建议的口气,如:我们能不能……”而不用居高临下的埋怨、指责的语气,如:“你怎么又……”“你就不能……”“你看看你……”不要把“慢”挂在嘴头上,而要表扬他:“今天做作业只用了一小时,比原来快多了。”

5.给他一个钟表,让他把自己完成作业的时间记录下来。

故事四

为什么我的孩子成了小偷

我从来就没想过有一天会被老师单独叫到学校。东东从小就是个学习好、又听话的孩子,我和他妈工作都忙,经常一两个月不在家,东东特别自觉,不用我们操心就考上了重点初中,别提多懂事了。

当老师沉着脸跟我说东东偷了同学钱包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愣了,唯一的感觉就是我是不是听错了。十二三岁的孩子,要是贪个玩儿、跟同学打个架什么的我都觉得正常,但他缺什么就没缺过钱!从小到大吃的穿的全是名牌,玩具是乐高的,衣服是耐克、阿迪达斯的,用的文具也都是我从日本给他带回来的。他才上初一,一个月给600元零花钱,不够还能从保姆那儿要,他怎么可能去偷同学的钱呢?

从学校回来我特别生气,从来没觉得那么丢人过。我生意做得那么大,儿子竟然去偷同学钱包里那十几块钱,这叫什么事儿啊!我拿着笤帚狠狠地把他打了一顿,他也没哭,也没求我,就那么低着头站着。我看着他那个倔样儿更来气,冲他大声嚷嚷:“我和你妈到底哪儿亏着你了?你诚心丢你爸的人是吧!?”他嘀嘀咕咕地说:“我不是故意的……”“你还想故意当小偷啊!”我当时那个气,照着他就一通打,他后来也没吭声。

朋友跟我说,青春期的孩子都叛逆,可能就是找个刺激。我觉得被打了一回他肯定也能记着教训,而且他妈还跟他谈了话,对他讲了品德的重要性,还扣了他一个月的零花钱作为惩罚。

后来我又出差了,他妈妈也要出国一段时间,我还是有点儿担心东东的状况,每个礼拜给他们班主任打电话。班主任说从那次以后东东表现不错,而且还主动跟同学道了歉。老师跟我说东东最近有点儿沉默,不像以前那么活跃了。我也没多想,我觉得孩子接受了教训,能变得沉稳点儿,也是好事。

没想到没过几天,我又接到了班主任电话,东东竟然在超市里偷窃商品,出安检门时被抓获,学校说要给“记过”处分!我当天就飞了回来,没想到在老师办公室里看到的还是一声不吭的东东。我真是不明白,到底是亏着他什么了?家里样样都是名牌,他怎么就非得去偷别人的东西呢?

问题所在:

“我到底亏着他什么了?”父亲问得好,其实答案只有一个字:爱。

内心缺乏关爱的孩子,他们的情感世界始终处于“饥渴”状态,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填补饥渴。无形的情感他们寻求无望,这时候有形的东西就会成为他们填补情感空白的替代物,如食物、钱财、昂贵的商品、名牌服饰等等。可悲的是,这种替代无疑是饮鸩止渴。因此,他们会陷入无法自拔的恶性循环。有的指向自己—无节制地暴饮暴食;有的指向父母—无休止地向父母索取财物,挥霍无度;有的指向外界—偷窃或攻击他人。

但是,比起物质的付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与爱抚、沟通与理解、关爱和指导。否则他会下意识地“故意”犯错,被动地对父母的忽略进行抵制和攻击,以各种让你头疼的方式向你“索爱”,并且养成难以矫正的恶习,这些恶习很可能殃及孩子一生。忙于挣钱的父母,需要扪心自问,你的爱孩子接收到了吗?你所给予的和孩子所渴望的,是一种爱吗?

解决之道:

1.多给予孩子心灵的关爱,即使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与孩子单独相处。

2.与孩子相处时,多一些肢体的抚触,如拥抱、牵手、亲子游戏中身体的碰撞等肌肤之亲,满足孩子的情感渴求。

3.提高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质量。即使出差在外,也要通过每天的电话传递你对孩子的情感。回家后多与孩子进行亲子活动,如共同游戏、阅读、旅游、讨论,让孩子觉得你是他的知心朋友。

4.多与孩子聊天,了解他的心理需求,了解他在学校所处的困境和真实想法,给予孩子切实的帮助。

小贴士:肯定孩子的个体价值

箴言篇:

1.你施加给孩子的压力有多大,孩子的反抗力就有多大,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他们常常会选择令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来反抗。

2.家庭教育好比农时,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有了付出,方法不对,也不一定有收获;错误的付出,即使你种下的是“爱”,如果不会科学“种田”,收获的很有可能是恨、无尽的烦恼和追悔莫及。

3.家长的眼睛有时候是哈哈镜,你眼中的孩子不一定是孩子的真实全貌,很有可能片面、歪曲。

对策篇:

1. 戴上“童年”眼镜:尊重每一个孩子,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和我们平等的个体,而非我们的附属品。在和孩子对话前,要考虑到他们单纯的经历、狭窄的眼界、稚嫩的心灵,多尝试和孩子换位思考,用他们的方式体验这些事情和这个世界。

2. 理性分析孩子的性格气质:父母要先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再进行针对性地教育。比如,敏感细腻的孩子要多给予安全感,焦虑不安的孩子要让他多放松、多接触大自然,养成豁达的心境等等。

3. 给孩子选择权:在做每一件事之前,不要代替孩子做决定,从小事入手,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比如,让孩子亲自制定时间计划、让孩子自己安排待客方式等,让孩子有更多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意志,而不是一直屈从于父母。

4. 放下严惩手段,诱导孩子交流心声:父母要尝试放下身段,卸下严厉面具,诱导孩子说出心声,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以疏散。比如说:你做了什么什么样的事,妈妈现在感觉很难过,但让妈妈觉得更难过的是妈妈不知道你的想法,你能告诉妈妈吗?

句式篇:

换种说话的方式,你得到的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效果,而孩子听在心里,也会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1. 安全感:“虽然你……但是爸爸/妈妈永远都最爱你。”

2. 引导感:“比起骂你打你,爸爸/妈妈更想知道你的想法。”

3. 自主感:“如果让你选择,你会怎么做?”

4. 肯定感:“你真棒!”

本刊观点:

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总是这么近,又那么远。

因为离得太近,近到我们理所当然地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于是就把自己的“法则”套到了孩子身上。

因为当成了一部分,所以我们硬生生地忽略了孩子的“话语”,也因为当成了一部分,所以孩子的反击才会让我们痛彻心扉。

人与人,要留有尊重的距离。父母和孩子,也亦然。

跟孩子留出一个人的距离,我们才能尊重孩子的个体价值,才能真正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远离那些覆盖着多少孩子无奈与痛苦的被动攻击。

(责任编辑/王九)

E-mail:wangrong9413@vip.163.com

Tel:(010)5102639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