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洪水
魏徵升任尚书左丞那年,有传言说魏徵偏袒自己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温颜博调查,证明传言不实。
可温颜博奏报称:魏徵身为朝臣,应该检点自己的言谈举止。虽然在情理上他并没有徇私,但也有应该责备的地方。于是,太宗命温颜博去告诫魏徵:从今以后,不可不注意自己行为的影响。
过了几天,魏徵入朝上奏道:臣听说君臣和谐默契,二者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哪有弃公道于不顾,只追求个人行为影响的,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
太宗问:“忠臣”和“良臣”有区别吗?魏徵回答:稷、契和皋陶就是“良臣”,龙逢、比干则是“忠臣”。“良臣”能使自己获得美名,君主也获得显赫的尊号,并且子孙相传;“忠臣”不但自己遭杀身之祸,还可能使自家、国家一同毁灭,只是空得一个美名。
可见,古代“良臣”的关键之处在于把为国、为君、为家融为一体。为江山社稷不惜粉身碎骨,是应有的品质,不该用来博名和钓誉。
长孙皇后是太宗的贤内助,去世后入葬昭陵。一天,太宗指着昭陵方向,问魏徵是否看清了。魏徵说“没看见”,太宗急了。魏徵回答: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原来是昭陵啊。
献陵是太宗父亲的陵墓。太宗听后,明白魏徵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着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忘了社稷。
唐太宗钟爱鹞鹰。一次,他在朝堂上把玩一只鹞鹰,看见魏徵走来,就把鹞鹰藏在怀里。
对于太宗的举动,魏徵看得清清楚楚,但他没有直接说出玩物丧志、耽误朝政之言,而是奏起事来,说了很长时间。待他奏完事后,鹞鹰已被活活憋死了……
做“良臣”,須有“良君”。魏徵说的稷、契和皋陶,那是遇上了尧、舜。如果换成商纣王,恐怕是做不了“良臣”的。犯颜直谏的魏徵也一样,遇上了一代明君李世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