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曹小妹
2021年11月5日,一位被称为“救命奶奶”的医生,去世了。应她生前的要求,丧事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遗体捐赠首都医科大学。没有热搜,没有喧哗,就像她曾说的那样:“我死后不用留名,人死了就死了,还留什么名?”
直到那句“为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我宁愿摘掉身上的全部器官”被传播开来,人们才渐渐了解到她波澜壮阔的一生。
她的名字,开始被越来越多人熟知——陈菊梅。
一位挽救了无数肝炎患者生命的医生,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20世纪50年代,中国深受肝炎问题困扰。由于当时医疗水平低,每年肝炎死亡人数达到30~50万,被外界扣上了“肝炎大国”这顶沉重的帽子。
而当时我们的肝炎防治工作,还是一片空白。没有医生,没有药物,也没有技术,面对肆虐的肝炎,可以说是束手无策。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1953年,中国政府在全国各地选拔人才,送到苏联学习传染病知识。
当时在浙江二院当医生的陈菊梅,因为专业能力优秀,工作刻苦,被选中前往苏联学习。从那时起,为中国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解决肝病问题,成为她毕生奋斗的方向。
去苏联前,要先在北京学习俄文。为了尽快出国,她废寝忘食,短时间内体重下降到47公斤。
到了苏联后,她更是一心扑在学习上,只想尽快学成回国,解决肝炎这一棘手难题。
睡不好没关系,打起精神学习;吃不好没关系,填饱肚子就行。在压缩了自己的休息时间,提前一年毕业的情况下,她每门功课都是满分,顺利取得传染病学博士学位。
1958年回国后,国家以32岁的陈菊梅为核心组建了解放军三〇二医院,即目前中国最大的传染病医院,正式投身到与肝炎的战争中。
以当时中国的医疗条件,只能查肝功能;把病人的肝功能降到正常范围是当务之急。
而肝功能好转的唯一指标,就是转氨酶降低。但当时国内尚未研制出有效药物,陈菊梅就一头扎进了对降低转氨酶的研究中。
为了从死神手里抢回尽可能多的病人,她开始和时间赛跑。每天把自己泡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工作,日均休息3~4个小时。经过8年艰苦的努力,陈菊梅利用传统中药五味子在治疗肝病上的作用,成功研制出护肝新药。
这在当时是一个医学上的奇迹。
在那之后,她的团队研制出的降酶保肝药物“六味五灵片”等十余种新药,以及在此基础上生产的50余种降酶药物,直到现在还是乙肝降酶的主要药物体系。
陈菊梅首创的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也让情况危急的病患得到救治,为后来的无数患者带来福音。
此外,她还创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模式。使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死亡率,从85%以上降低到38%。
这在中国肝炎治疗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她与病毒作战,弥补了中国乙肝药物的空白,挽救了无数肝病患者的生命。
而这一切的代价,是她自己的身体。
为了尽快研制出新药,陈菊梅一再压缩自己的休息时间。长时间熬夜工作,让她的身体状况变差,免疫力下降。在一次抢救病人过程中,她不幸被乙型链球菌感染,患上了严重肾炎,甚至出现尿血状况。
这时,若是身体其他部位再发炎,就会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一方面担心治疗上耽误时间,一方面担心炎症影响研究。她决定割掉自己的扁桃体,并摘除身上其他易发炎部位——阑尾和牙齿。
于是47岁的陈菊梅,分三次拔光了牙齿,戴上满口假牙。又争分夺秒投入工作。
旁人劝她爱惜自己的身体,她却从未犹豫:“如果能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即使摘掉全身的器官,我也乐意!”
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无数肝炎患者因为她的药物,重获健康。
有人认为,发明了这些药物,她已经功德圆满,可以休息了。陈菊梅自己却认为,还远远不够,她还要继续踏在这条治病救人的道路上。
2003年,非典来势汹汹。彼时78岁的她,又冒着生命危险走到防治一线,主持了北京地区第一次非典专家会诊。
为了及时让疫情得到控制,她带领团队不眠不休,仅用三天时间就编制出了《非典型肺炎防治手册》。
她还走到公眾面前,在电视媒体上开设了第一个“非典”专栏,向老百姓讲解预防非典的知识。
2008年,汶川地震。担心震后传染病蔓延,83岁高龄的陈菊梅又主动请缨,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冒着滑坡、余震的危险,她亲自走访各个灾区,指导传染病预防工作。
现场有记者问她:“不怕被传染疾病吗,为什么不戴口罩?”
她却没有丝毫犹豫地说:“这是灾区,不是疫区。”安抚了灾民的心情。
走访灾区返回后,她又紧锣密鼓投入工作,指导编写了《地震灾区医院院内感染预防指南》和《地震灾后传染病防治手册》。
这两本手册一直沿用到现在。
假如陈菊梅心中有一个天平,她一定把自己看得很轻很轻,把别人看得很重很重。
在中国肝病医学界,陈菊梅是无可非议的泰斗级人物。
即使做出这么多贡献,获得无数国家级嘉奖,陈菊梅医生却坚持认为:“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医生。”
因为她的初心,始终是坚持治好每一个病人,被患者称为“救命奶奶”。
在情况艰难的时候,不由分说挑起重担;在情况好转之后,她将她救治病人的生命看作自己的使命。
从医63年,从家里走到三〇二医院的那条看诊路,她每周都要走五次,雷打不动。
80岁还在坚持看诊,为了对病人负责,她规定自己提前20分钟就要到门诊。每天10个挂号,但是她会看将近20个病人。她给科室培养的一天三次查房的好习惯,让许多突发病情的患者转危为安。
86岁时,陈菊梅得了帕金森病。肌肉僵硬,走路不便,经常会摔跤。可她仍然坚持出诊,因为她知道多服务一个病人,就是多拯救一个家庭。而这些病人和家庭,需要她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充足的临床经验。
不只是让每一位重病患者“起死回生”,她还总能一眼看出病情根源,不让病患多花一分冤枉钱。
有一位名叫王永山的河北唐山农民,因被检查出肝肿瘤,每月药费花掉一万多块。等他慕名来到陈菊梅所在的医院,陈医生及时发现了他是被误诊:“不会有危险的,只要定期复查就可以了。”
还有一位肝硬化特别严重的患者,别处寻医无方,来到三〇二医院找陈菊梅看病。通过仔细检查,陈医生找到了他的病因——20年前寄生在他体内的丝虫,死后尸体堵塞了内脏的淋巴管。陈菊梅帮助患者清除了虫子尸体后,他的病情果然很快好转。
一次又一次,陈菊梅帮助病人排忧解难,将他们从疾病的阴影中解救出来。
看诊之余,她会竭力培养学生,每周组织研讨会帮学生答疑解惑。
让治病救人的薪火,传递下去。
她指导的第一个学生成军,首次发现了“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蛋白编码基因”,并促进了新疫苗的开发。
三〇二医院的赵景民医生在她的鼓励下,历时28年整理、3万例肝穿临床病例,绘制了我国的“肝脏疾病谱”。
她对病人的赤诚之心,传递到了下一代医师手中。但是陈菊梅,却始终低调。
几十年来,学生们在她的指导下撰写了近百篇论文,她从未有一篇挂名。她帮助学生研究申报了一百多项科研成果,从未拿过一本证书。
工作中,她拒绝医院以她的名字命名病区:“我喜欢安安静静地做事,不愿用我的名字命名。”
生活中,她拒绝了许多前来采访和报道的新闻媒体:“我活着,不愿意出名,能为病人服务就很快乐。”
她也拒绝了别人为她写传记的要求,因为她自认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工作。
“我是个普普通通的医生,做的是平平常常的事情,有好多工作還没做好,没必要为我写传记。”
2015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寻找最美医生”颁奖典礼上,91岁的陈菊梅获得“最美医生”荣誉。
她虽因为身体不适,不能到场领奖。
但是她治病救人的故事,与她舍己为人的精神,感动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正如那句节目组对她的评价:“人如菊淡,品若梅清。”
一直到2016年,91岁高龄的陈菊梅才退休。
2021年11月5日9时20分,陈菊梅逝世,享年96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