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宝树
今天的科幻小说影视里,人类和人工智能发生爱情或亲情关系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桥段了,譬如《AI》《机械姬》《真实人类》《西部世界》……故事中的机器人或优雅美丽,或风度翩翩,实在比一般人可爱得多;即便现实中,也有越来越多人迷上机器中的虚拟人物,比如游戏的主角,甚至Siri之类的助理程序。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忧虑:这么下去,人会不会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转移到机器上呢?如果人不再爱他人,只爱机器又会如何呢?
这种忧虑有其道理,不过许多人认为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圣的情感,不容被低下的机器玷污,不免有点狭隘。人类之爱并不是天赐的,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是为了保障种族的延续和发展才会产生和发展。
动物进化到比较高等的阶段,很难在胚胎阶段就发育完全,出生就能独立生活,从而需要一定照料。所以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中,母亲对子女一般都有强烈的母爱,譬如袋鼠从小住在母亲的育儿袋里,小熊长期跟着母亲学习求生和捕猎技能。有时候母亲不够还需要父亲,如很多鸟类都是父母一起孵化和喂食的。在群居动物中,因为必须作为共同体生存,爱的表现更加普遍和丰富,影响也更为深入。狼(狗)可以为首领奋不顾身地冲杀,猿猴会对伤心的同伴表示慰问,大象甚至会为死去的成员举行某种“葬礼”……没有这样一种相互之间的关爱,群体生活很难维持下去。
人也是群居动物,人类社会的庞大和复杂程度是任何动物群体都无法比拟的,所需要的爱也就更多,类型更加丰富。所以人真正的爱是指向“同伴”的,是对他人安全和幸福的关切,而不是对于物件的贪恋。当然也有例外,比如许多人很爱小动物。这种爱基本上还是来源于亲子之情,我们觉得很可爱的猫猫、狗狗以及大熊猫(当然这个没法自己养)等萌物,都是因为模仿了幼儿的形态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而豢养它们又比养孩子容易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人会把宠物当成孩子和同伴,也仍然是当成某种“人”去爱。
而说到机器,人类很难真心去爱它们。外观就是一个重大的障碍。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罗在1930年做了一个关于恒河猴的实验,哈罗和助手设计了两只假的母猴,一只是铁丝编成的,安有一个橡皮奶嘴,一只是仿真的布偶猴,发现小猴非常喜欢后者而疏远前者,即便前者有奶汁可以吃,也会在吃完奶后回到“妈妈”的怀抱。所以笨重冰冷的金属机器人,诸如《星球大战》中的C-3PO和R2-D2,虽然因为故事情节编排而显得很可爱,但这种造型的机器人恐怕得不到人类多少情感寄托。
不过,正如那个仿真的布偶猴那样,还有高度仿真的机器人。这种用生化材料制成,外貌拟人的机器人今天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过将来很可能会出现和人拥有难以分辨的容貌、仪态甚至对答如流的机器人。如果这样的“人”问世,我们的理智虽然可以分辨,但是感性上发生情感的羁绊是完全可能的。说不定我们会在一定程度上“爱”这样的造物,就像我们爱宠物一样。
不过这种爱仍然有一些限制,比如说我们对于人的爱具有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如果你爱你的父母、伴侣和子女,即便你知道有其他更好的对象,你也不会选择去换掉他们。但假如有一个更高级、升级版的机器人问世,你会想要换掉原来的那个吗?恐怕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地替换吧?你也许会说,你深爱这个机器人的外貌和性格设定,不想要更好的,但即使这样,也有无数一模一样的可以备用。是当它损坏甚至报废的时候,你也不会像亲友受伤、死亡时那样感到锥心的难过:花钱重新配一个就好了嘛。
另外一方面,机器人是出于商业目的制造出来的,它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服务和取悦人类。人类会爱对自己好的他人,那是因为人理解他人是和自己不同的个体,有独立的人格,这种“好”才弥足珍贵,我们也会想反过来回报他人。爱的进化心理学起源也表明,爱的终极实现不在于个人的心理体验,而在于行动:牺牲自我的部分甚至全部利益,去帮助和拯救他人。
但以自己为中心,忠心地服务于自己的机器人,我们会视为理所当然,感受不到它的人格和独立性,也就很难有真正的爱。如上面所说,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也不需要我们去牺牲自己,帮助和拯救它们。这种爱注定是不可能充分实现自己的。如此说来,也许会出现最糟糕的情况:我们不会真正爱机器人,但被机器“宠坏”了之后,也很难再去爱对我们没有那么好的同类了。
当然,假如像科幻小說影视中那样出现真正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思想的机器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拥有了人的灵魂,我们当然也就可以去真正爱他们了——不过那时候他们爱不爱我们,又是一个新的问题。
爱是人类数百万年来进化出的高级情感,有了它人类才能发展到今天,但今天它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科技提出的问题,我们没有确定的答案,惟愿对于人类的爱给我们以找到答案的勇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