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3
盛文强
在传统鱼文化中,锦鲤有着丰富的含义。
公元前532年,孔子喜得一子,适逢鲁昭公派人送来鲤鱼,表示祝贺。其时孔子初得鲁昭公赏识,因为“荣君之祝,故名鲤,字伯鱼”,这就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得名的经过。国君赐鲤,在孔子看来是至高的荣耀,以此为儿子命名,即希望这荣耀长存。然而昭公送来这条鲤鱼似乎并没有带来好运,孔鲤早逝,比孔子先故,平生无建树,他的儿子孔伋倒是能广大孔子之学,曾作《中庸》,孟子就是孔伋的再传弟子。孔鲤对孔伋说:“你父不如我父”,对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留下了饶有趣味的文字游戏。
战国时有人乘鲤鱼而登仙,此人是赵国人琴高。《水经注》载:“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行彭涓之术,浮游砀郡间二百馀年,后入砀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曰:皆洁斋待于水旁,设屋祠,果乘赤鲤鱼出。”琴高成仙之后,常骑着赤红的鲤鱼出现在水上。作为仙人的坐骑,鲤也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它是通灵的生物,能导引人们进入仙境,陶弘景《本草》曰:“鲤鱼最为鱼之主,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跃山湖”,鲤能在人间和仙界之间来回穿梭。《神异经》中又有横公鱼,“似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这种鱼刀枪不入,用水煮也活蹦乱跳,若用两颗乌梅放在水中同煮,才会将横公鱼煮死,这已经是近似于妖的存在。鲤鱼的神异,在志怪故事中频频展露端倪,不断催生出新的枝杈。汉代开始出现了鲤鱼变龙的神话,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龙门位于今山西省河津市禹门口,因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这个地名也沾染了神异的色彩。《埤雅·释鱼》载:“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鲤变为龙,鳞片和胡须是二者相似之处,鲤在此一跃成为水族中的最高形态。
《太平广记》亦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鲤变为龙,居然还有天火从后面将鱼尾烧掉,这种外科手术当真触目惊心。鲤鱼跳龙门是科举登第的祝语,成为士子们心中的吉祥物,曾大量出现在杯盘、刺绣以及家具等日常用品之中。这些图像的使用,无非是为了讨个彩头,人人皆愿鲤鱼化龙的奇迹发生在自己身上。
李唐王朝时,李是国姓,鲤与李同音,据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这应该是鲤鱼最幸福的时代,当时五品以上官员要佩戴鱼符、鱼袋,谓之佩鱼,鱼符甚至可以用来调兵,这也是统治者笼络诸臣的一种手段,作为品级与荣宠的标志,朝堂上皆以佩鱼为荣耀。
张潮的《奚囊寸锦》中有一《鱼书图》,也是一种吉祥图案,其图作一鲤鱼形,鳞片上有字,可读作三言诗一首,诗云:“交與客,居京师,会元旦,有丽思,占此日,是昌时。”这首诗的每个字都可以加鱼字旁,颇具奇趣,诗的内容则寄托美好的祝愿,希望远方的朋友得以兴旺。这种心愿,看上去似曾相识。
如今受人们追捧的锦鲤,亦被看作是幸运的象征,锦鲤的祖先即常见的食用鲤,锦鲤的出现,是作为观赏鱼而培育的,岳飞之孙岳珂的《桯史》曾载:“今中都有豢鱼者,能变鱼以金色,鲫为上,鲤次之,贵游多凿石为池,置之檐牗间以供玩。问其术,秘不可言,或云以闻市垮渠之小红虫饲。凡鱼百日皆然。”当时的观赏鱼还以金鲫鱼为上,金鲤次之。
现代锦鲤源自中国,后来成熟于日本,因色泽鲜艳,成为观赏鱼的一大门类。在民间话语中,鲤代表“利”,鱼代表“有余”,而红色代表兴旺,金色代表富贵,在这一连串的置换之下,加之传统中的鱼文化沉淀,在网络上,锦鲤日益成为一种俗不可耐的吉祥物。一篇毫无内容的文章仅仅因为说转发锦鲤就能转运而爆红。这种新的民间信仰是巫术观念与选择意向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潜在焦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