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脖子酸痛、头晕又手麻,或许不是颈椎病

时间:2024-05-14

赵非一

众所周知,自打上海首屈一指的脊柱外科精英团队——叶晓健主任团队加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后,该院骨科门诊就一路火爆至今。记者本次前往,就是想一探究竟,结果却碰到一件“怪事”——一位患者有着典型的颈椎病症状,却被叶晓健主任火眼金睛给排除了,并且介绍给了神经外科的李心远主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不妨跟着记者的脚步一起来了解事件的始末,也许能给您带去一些警示与启发。

典型症状,却指向“非主流”疾病

张女士今年48岁,3年前的一天莫名地出现左上胸、背部麻木,时不时还有灼痛感,间断性发作,每次持续数小时到数天不等。刚犯病时,张女士挺着急,辗转了几家医院,可一系列检查下来,只发现她的颈椎存在退行性病变。于是,张女士就相信自己是得了颈椎病,感觉不舒服就去治治,好好坏坏就这样又拖了2年。可是1年前,张女士的上述症状开始加重,出现双侧上肢麻木,晚间易发作,左上肢麻木较右上肢严重,严重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于是来到上海交通大學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挂了骨科的门诊号。可该科主任叶晓健一番检查后直接否定了“颈椎病”的诊断,推荐她去神经外科进一步确诊。

神经外科主任李心远主任医师通过体格检查和颈椎磁共振检查,最终证实了自己和骨科主任叶晓健的推测,原来,张女士所患的疾病真不是颈椎病,而是“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考虑到张女士的情况比较危急,且已经拖了很多年,随时可能瘫痪甚至危及生命,李心远主任决定立刻实施手术。术后没多久,张女士就感觉和自己“相伴”多年的那种麻木感已经消失,也没有出现任何新发症状;术后第3天,就能下床行走;1周后,张女士高高兴兴地出院了。

部分症状极像,却比颈椎病凶险

那么,张女士所患的小脑扁桃体下疝到底是种什么病呢?李心远主任给我们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不甘寂寞”的小脑,让脊髓承受不住生命之重。原来,这种病又名阿诺德-奇阿(Arnold–Chiari)畸形,是由于胚胎发育异常使小脑扁桃体“离家出走”,在椎管上“安家”,压迫了脑干等重要部位,进而导致一系列症状。患者会出现头痛、眼球震颤、看东西有重影、走路不稳、口齿不清、吞咽困难等症状。

除此之外,它还会引发前面提到的张女士所患的“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小脑扁桃体掉到椎管后,就像一个塞子一样堵在那里,使得脑脊液不能下流到脊髓中央管,导致脊髓空洞的产生。这类患者会出现上肢或肩颈部疼痛,没有了痛温觉,也就是说即使是烫伤也没有感觉,严重的情况下患者还可能会发生肌无力、肌痉挛、异常出汗、大小便异常,等等。

李心远主任指出,没有一个患者会出现上述所有症状,往往是以其中的一两个症状为主,而其他疾病也有可能对这些症状造成掩饰。比如,该病症状和颈椎病就很像,因此临床很容易发生误诊,也是误诊率相对比较高的神经外科疾病。不过,有经验的医生在接手看似“颈椎病”的患者时,一般都会在脑海中亮起警灯,随即给予影像学检查,用以排除是否存在小脑扁桃体下疝的问题。头颈部MRI检查可清晰显示小脑扁桃体下疝程度,以及是否合并有脊髓空洞、脑积水;颅颈交界区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对于明确有无合并其他颅颈交界区畸形及周围骨质情况也是必要的。

症状进展缓慢,术后恢复很快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不过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恰恰相反:这种疾病的发病比较缓慢,通常一开始小脑压迫可能并不明显,随着时间推移,压迫位置会越来越深,症状越来越明显、严重,甚至会在某一天突然出现全身瘫痪,或危及生命;而要真正治愈这种疾病,倒不需要像对付慢性病一样打长期战,一场手术就能解决问题。

李心远主任介绍说,手术的主要目的就是解除枕骨大孔和上颈椎对小脑、脑干脊髓、第四脑室及该区其他神经结构的压迫,分离枕大池正中孔和上颈髓的蛛网膜粘连,缓解脑积水和脊髓空洞,解除神经症状。现在多认为,显微镜下微创小骨窗+小脑扁桃体切除+枕大池重建术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最有效的手术方法。不过,由于手术区域位于脑干和颈髓周围,而脑干是人的生命中枢,颈髓是大脑命令的传递者,所以,手术对医生的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必须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以免损伤血管,造成术中难以控制的出血以及脑干和脊髓的损伤。“不过,只要能把手术做到位、病灶根除,所有症状就会即刻迎刃而解,而不会像慢性病那样需要很长的恢复期。一般术后几天,肢体麻木等症状就会消失。”

李心远主任特别提醒大家,一旦确诊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且符合手术适应证,应及早行手术治疗。“一般来说,症状出现2年内手术治疗效果最好。术后脊髓空洞影像学改善率可高达90%以上。”当然,如果拖得很久,延误了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比如已经出现严重的肌肉萎缩、肢体力弱,那可能改善效果就欠佳了。

李心远 神经外科主任,医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疾病诊治中心核心专家。上海市脑卒中诊治中心专家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委员、上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功能组及区县组委员,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创伤委员会委员。擅长微创治疗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顽固性眩晕和脑鸣、垂体瘤、脑胶质瘤、脑膜瘤、脊髓肿瘤等颅神经疾病。参与制定了国内首个面肌痉挛的诊治标准,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