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清晨起床洗漱时如果突然发现耳垂附近长出一个黄豆粒大小的疙瘩你会紧张吗?会不会认为只是长痘痘,或者没休息好?心更大点或许以为是蚊子咬的?有的小疙瘩可以不用在意,但有的小疙瘩值得警惕。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案例。
刘女士是个女强人,人到中年,不仅没有大多数中年女性的“人生疲态”,还把自己的事业打理得很好。为了联系业务,她经常是全国各地飞来飞去,做活动、办展销。平时更是电话不离手,不是在发微信就是在打电话。3个月前,刘女士在洗脸时发现右侧耳垂附近有一个黄豆粒大小的包块,没有疼痛,但稍微有些硬,由于工作很忙就没有在意。直到近两个月包块越来越大,她才到医院就诊检查,确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肿瘤。
腮腺肿瘤是发生在腮腺的良性和恶性肿瘤的总称。根据我院近10年的8771例唾液腺肿瘤大样本数据分析,腮腺肿瘤中良性占83%,恶性仅占17%,其中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所有腮腺肿瘤的45%。女性患者较男性稍多,年龄最小的仅5岁,最大87岁,40~50岁年龄段多见。
根据目前的研究来看,腮腺肿瘤的确切成因并不明确,但其诱因包括多方面,如营养不良、曾经患有其他腮腺病、EB病毒感染等。此外,家族遗传病史、外界刺激、个人体质、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导致腮腺肿瘤的发生。
由于腮腺肿瘤病因还不是很明确,预防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及时发现、尽早治疗。病程越长,情况越糟糕。
案例中的刘女士所患的腮腺多形性腺瘤,又名腮腺混合瘤,属于良性肿瘤。这种腺瘤通常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椭圆形或圆形肿块,患者常无自觉症状,病史较长。肿瘤界限清楚,质地中等,多数直径在2~125px(肿瘤影像学图片像素)。小的肿瘤通常形成光滑、可活动的实性肿块;较大者倾向于隆起并影响表面皮肤或黏膜,扪诊呈结节状,高起处常较软,可有囊性变,低凹处较硬,多为实质性组织;多次复发者可形成固定的肿块。
由于腮腺发生肿瘤时会侵犯面部神经,因此治疗不及时或者治疗不佳易发生面瘫或面部感觉障碍。此外,有的腮腺肿瘤患者虽然发现比较及时,但是依然延误了不少诊疗时间,主要是因為腮腺肿瘤容易与耳垂附近的淋巴结核等疾病混淆。而且,这个部位也比较容易发生炎症,如流行性腮腺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等,缺乏经验的医生有可能误诊。
虽然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良性肿瘤,但是仍不可忽视。
这是因为:首先,多形性腺瘤通常包膜不完整,肿瘤细胞可通过出芽生长的方式累及周围腺体,手术不彻底易导致复发;其次,面神经分支呈网状分布于腮腺的深叶与浅叶之间,多形性腺瘤一般无自觉症状,但是长期缓慢增长,导致面神经推挤移位,肿瘤的异常增大则会直接压迫神经,也同时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和难度,面神经受损的概率增大。最后,多形性腺瘤长期缓慢生长可能会最终引发癌变,肿瘤直接侵犯面神经,导致面瘫症状,通常还会伴有疼痛不适等表现,建议一旦发现及时就诊。
随着人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及医疗诊断、检查水平的提高,就目前来说,很多腮腺肿瘤在较小的阶段就能够被及时发现或检出,使得大多数患者都能够早期就诊。但仍有部分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抱有侥幸思想或者惧怕手术,未能及时就医。如果长期放任不管,肿瘤体积增大明显,大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会受累,那么就会导致手术切口延长,能够保存的腺体组织少,而且增加了术中解剖对面神经的损伤,最终术后疤痕大,凹陷明显,且暂时面瘫的持续时间长,多数需要3~6月时间恢复。
所以,面对腮腺多形性腺瘤,越早就诊、越早手术,那术后的恢复也就越好、越快。建议如果发现腮腺区有肿块,要及时到医院检查,警惕有肿瘤性疾病的可能。确诊腮腺肿瘤后,应尽早进行外科手术。如果肿瘤位于浅叶,体积较小,尽可能小切口切除肿瘤,保留大部分腺体及减轻面神经损伤;如果肿瘤体积较大或者位于深叶,早期手术且术后配合以面神经康复训练,能够缩短患者暂时性面瘫的恢复时间,减轻患者生理及心理创伤。
截至去年底,我团队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积累和研究,已为大量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实施功能性外科手术,与传统的腮腺手术相比,手术切口小、隐蔽、美观;腮腺大部分腺体及导管能够保留,使腮腺的唾液分泌功能得以保存,也减轻了术区的凹陷畸形;同时,由于肿瘤体积较小,与面神经保持一定解剖距离,或者与面神经挤压粘连轻,术中解剖对神经的损伤减轻,术后暂时面瘫的风险大为降低;此外,由于大部分腺体和腮腺咬肌筋膜没有切开,术后也不易发生“涎瘘”(伤口流口水)和“味觉出汗综合征”(吃饭时耳前区流汗)。
对于案例中的刘女士,我们采用很小的耳后切口切除了肿瘤,完整保留了腺体、导管和面神经。切口隐蔽、美观,经过术后预防疤痕措施,几乎看不出,避免了原本可能需要半年以上的康复周期的暂时性面瘫,减少了心理和生理的痛苦和负担。经过2周短暂休息,刘女士就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继续她的辉煌事业了。直到现在过去那么久了,很多同事、朋友也仍然未发现她做了腮腺肿瘤手术。
杨雯君 主任医师,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外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中以头颈肿瘤的诊断、治疗及术后缺损畸形的功能重建为专长。对肿瘤手术或外伤引起的外周性面神经瘫痪的治疗亦有深入研究,在国内首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血管化上臂外侧皮瓣携带前臂后皮神经用于面神经功能重建,受到患者好评及国内外同行关注。主攻方向为“唾液腺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建立PLAG1唾液腺肿瘤转基因动物模型,并发现PLAG1基因中国汉族人多态性位点,这些研究对唾液腺肿瘤发病机制探索及临床新药开发、新疗法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