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胡光曙
建国以来,高考的作文题目是大家一个很感兴趣的话题。纵观历届考试,不论是全国统一命题还是省、市自主命题,都在紧密结合现实,与时俱进上着眼,题目不断出新。至于建国之前的情况,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有一次,我与中学时期语文老师张嘉兴先生谈起了这个话题。
张老师虽已年届耄耋,却精神矍铄,记忆十分清晰。他回忆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1945年秋季招生时,张老师报考了国立师范学院(即今湖南师范大学前身),试卷发下,只见当时出的作文题共有两道。其一曰:
《礼记·月令篇》:“物勒工名,以考其成。”试申其义。
第二道作文题是:
孔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矣。”试申其义。
试卷说明中告诉考生,两道题目可任选一道。
张老师因此前尚未读过《礼记》,对第一道命题一时难于理解,他就选作了第二道题目。张老师说,过去这种题目,重在“试申其义”四字,这就要凭考生的感悟能力和文字功底,去尽力发挥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学识了。
对第一道题的题意,张老师感到迷惑。考完回家以后,一直耿耿于怀。一天,恰遇乡贤贺学海先生,就趁机向贺请教。贺解释说:“勒,刻写也。‘物勒工名,就是在其制作的物品上刻上制造工匠的名字,这不仅是留下工匠的署名,而且有彰显这位工匠的技能和成就的意思。”听了贺老的讲解,方才令人恍然大悟。
贺学海(1875年—1960年),隆回金石桥镇黄金井人,光绪癸卯(1903年)科举人。
张老师说,贺学海应举的那篇文章,当年的命题也是出自一段古代的典故——
夏少康以一成一旅致中兴论
贺学海本是吾乡一位饱学之士,哪样典故他不是烂熟于心!当年他纵横捭阖,挥洒自如,把这篇文章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举就高中了湖南乡试第十三名举人。他是隆回历史上的最后一名举人。因为当时新学已经兴起,清廷迫于形势,就在两年以后的1905年,宣布废除了科举考试。这样,贺学海就不能再去京城参加每三年一届的会试,失去考取进士的机会了。
张老师说,贺学海那篇中举的硃卷,曾经流传开来,风靡一时,过去隆回好多读书人都能背诵如流。但年代既经久远,古文不复提倡,现在也就不为人所记忆,业已湮灭矣。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