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陈金伟
气虚型感冒多由于先天不足、后天补气乏力等原因引起体虚易感外邪、反复感冒或感冒后难以治愈的一种常见类型感冒。主要症状有平素体虚、自汗恶风、脸色苍白、舌淡胖、脉浮迟等。治疗气虚型感冒使用化学药物疗效不明显,且副作用多,而使用中成药却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并几乎无不良反应。为此,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就气虚型感冒使用中成药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
本药由黄芪、防风、白术(炒)组成,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临床上,本药用于表虚不固、自汗恶风、面色苍白或体虚易感风邪者所致的反复感冒、感染性鼻炎,以及平素体虚自汗、盗汗者的急性呼吸道反复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肾炎、肾性水肿等见上述症状者。近年发现,本药也可在流感流行季节用于预防流感,效果突出。
用法: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天3次;颗粒剂或袋泡茶,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天3次;丸剂,每次6~9克,7岁以上儿童每次4~6克,每天3次;胶囊剂或片剂,每次4~6粒(片),每天3次。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避风寒,忌生冷、油腻食物;偶见口干,多在服药前10天出现,以后可自行消失,可少量多次饮热开水。
本药由党参、紫苏叶、葛根、前胡、茯苓、半夏(制)、陈皮、桔梗、甘草、木香、枳壳(炒)组成,具有益气解表、理气化痰、疏风散寒、祛痰止咳的功效。临床上,本药用于体弱感受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逆等,以及在平素气虚、动则喘甚、自汗基础上的老年性风寒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口服,成人,丸剂每次6~9克;片剂,每次5片;颗粒剂,开水冲服,每次20克,每天2~3次。
注意事项:体质强壮者忌用;寒湿证(症见头身困重等)者慎用;单纯性痰热型咳嗽、气喘(症见咳嗽、痰黄等)以及风热表证(症见发热重、畏寒轻等)者不宜用;有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癫痫等病史者慎用。儿童用药不详。
本药由人参(党参)、茯苓、桔梗、枳壳、前胡、柴胡、羌活、川芎、独活、生姜、薄荷、甘草组成,具有益气解表、散风祛湿的功效。临床上,本药用于气虚、正气不足所致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困重、头痛项强,肢体酸痛,咳嗽、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等),平素体虚、自汗、易疲劳者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以及急慢性鼻炎、咽喉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口服,成人,丸剂每次9克;或用开水冲服散剂,每次1袋,每天2~3次。7岁以下儿童酌减;7岁以上同成人。
注意事项:但热不寒,口渴引饮,舌红少津等阳虚液燥之证禁用;孕妇慎用。
本药由细辛、黄芩、荆芥、防风、白芷、苍耳子、黄芪、白术、桂枝、石菖蒲组成,具有益气固表、祛风通窍的功效。临床上,本药用于肺气不足、风邪外袭所致的鼻痒、打喷嚏、流清涕、咽痒、痰多色白等症候,平素体虚易感冒、过敏性鼻炎、老年瘙痒症以及急性荨麻诊、风疹等出疹型皮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开水冲服,成人,每次1袋,每天3次,20天为1疗程,一般用药2~3个疗程。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忌饮酒、生冷食物、着凉,宜热饮、温热水澡以及注意保暖。本药分有糖型和无糖型,血糖偏高、肥胖者宜用无糖型。支气管哮喘外,其他疾病的儿童不宜。
本药由党参、紫苏、葛根、前胡、茯苓、半夏(制)、陈皮、枳壳(炒)、桔梗、甘草、木香、生姜和大枣组成,具有疏风散寒、祛痰止咳、益气解表的功效。临床上,本药用于体弱易受风寒、内有痰饮(症见咳喘伴肺不纳气等)或青少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易感冒、慢支肺气肿、老年风寒型感冒(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呕逆、肌肉疼痛,唾液鼻涕稠等)以及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口服,成人,丸剂每次6~9克,片剂,每次5片;或开水冲服颗粒剂,每次1袋;每天2~3次。7~12岁儿童用量减半;12岁以上同成人。
注意事项:体质强健者忌用;寒湿证(症见上述)者慎用;单纯性痰热型咳嗽、气喘及风热表证(症见上述)者不宜使用。本药分有糖型和无糖型,血糖偏高、肥胖者宜用无糖型。
本药由黄芪(蜜炙)、甘草(蜜炙)、党参、白术(炒)、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和大枣组成,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及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崩漏、泄泻、重症肌无力、乳糜尿,以及长期低热、慢性肝炎、低血压、失眠、白细胞减少、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心绞痛和放射病等;除此之外,近年发现对气虚型感冒有一定疗效,尤其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腹胀、便溏、反酸、嗳气和消化不良等)伴气虚感冒(症见上述)者。
用法:口服,成人,水泛丸每次6克,每天2次;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天3次。
注意事项:阴虚(症见潮热、盗汗、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发热,阳气欲脱(症见头晕眼花、大汗淋漓等)等实热证者忌用。
除此之外,治疗气虚型感冒的中成药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列举。希望大家举一反三,根据症候对癥用药,必要时咨询医生或药师。值得提醒的是,一般用药3天不见效或疗效不显,就应该到医院就诊,或一开始就到医院就诊,以确保早日康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