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有影响吗

时间:2024-05-14

徐新献

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脑梗塞等)是影响健康的头号杀手,并且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众多。人们已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但气温(气候变化)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人们还认识不足。

影响有3点

众多研究发现,气温(气候变化)对心脑血管病的影响主要有以下3点:

1. 短期波动影响大

有研究表明,气温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为,当温度低于或高于某一临界温度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或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升高。可见,气温急剧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当气温突然上升或突然下降时。

人的正常体温是通过机体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来实现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大多是老年人,老年人的温度调节能力和温度敏感性均较差,这就使老年人维持身体正常体温的能力降低,导致暴露于高温或低温中的危险性增加,而患有心脑血管病或循环系统障碍的老年人则更为严重。这是因为,一方面,老年人处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发时期,自身调节功能又难以跟上突然的气候改变,面对短期内气候变化,承受力弱,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另一方面,对于已有心脑血管疾病潜在危险的老年人,其动脉硬化、血管弹性下降以及各种脏器功能减退,对气候骤变的耐受性更差,极易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加重与恶化。

2.四季影响各不同

有人对北京市的研究表明,在控制污染物情况下,春夏秋冬四季,当日平均气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急诊影响最大,平均气温每升高1℃与心脑血管疾病急诊的比值比分别为1.282、1.027、0.661、0.960。

在春季,由于天气忽冷忽热、昼夜温差大,会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人是一种恒温动物,遇到气温变化时,有个适应的过程,在天气忽冷忽热时,年老、体弱的人难以适应气温的急速变化,便会发生不良的生理反应。这是因为,一冷一热极易导致血管痉挛,血管收缩强烈,造成血压波动大,血管的耐受性一时不适应,就应十分当心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在夏季,由于天气炎热,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易受夏季高温的影响而死亡。有研究发现,高温期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日死亡数是非高温期的1.92倍。老年患者全身机能状况衰退,皮肤松弛干燥、缺乏弹性、皮下脂肪萎缩变薄,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减弱;老年人对气温的变化和出汗等水分缺失不敏感,如不及时补充水分,会使得血液黏稠度增高,从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或心肌梗死)的发生。夏季的高温热浪对60~80岁的老年人群危害较大。

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气温较低时,寒冷会刺激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使血液流速减缓,容易形成小血栓,造成血管堵塞或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等疾病发作。同时,在寒冷刺激下人体内激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从而引起血管痉挛、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诱发心肌梗死、脑梗塞。此外,随着气温骤降导致人体血管收缩,血压突然升高,原来硬化脆弱的小动脉承受不了强大的内压,引起血管破裂,发生脑出血。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多发季节,心肌梗死、心衰、心源性猝死、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在冬季复发的概率比其他季节要高出2~3倍。

3.热岛现象需留意

在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居民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高于郊区农村。由于城市建筑物对风的阻挡、人口集中、交通拥塞、大气污染等因素,使得城市平均气温高于郊区。通常人在环境温度高于28℃时多有不适感;在高温环境下,可出现烦躁不安、精神波动、失眠、疲劳、中暑、疾病加重等状况;如果气温持续高于36℃,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则明显上升。在夏天高温季节,人们的体温调节系统处于“超负荷”状态,感受“热压迫”,增加死亡的危险。有研究显示,促使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死亡危险增加的日最高气温临界值为36 ℃。当然,死亡往往有一定的生理原因,单纯受热致死的是少数。但炎热天气可使原已受损系统的负荷增加,成为促成死亡的外因之一。上海市的研究表明,1998年的热浪期间,平均最高日死亡数是非热浪日的3倍。

应对有7招

那么,该如何有效防治气温对心脑血管病的影响呢?不防注意以下几点:

1.在夏季热浪来临时,城市应采取热浪预警,并改善居住环境,如增加空调使用、增加绿地面积等措施,以预防热浪对身体造成的损害(编者注:热浪来袭时不可能马上改善居住环境,增加绿地面积,关健是平时就注意采取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2.在寒冷天气,注意保暖,使身体适应气候的变化。春天和冬天更不要随意减少衣服。

3.及时了解和掌握天气预报。0℃气温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是一个危险温度,可当作年老体弱者的警戒温度。当气温骤降至0℃及以下时,最好能经常测量自己的血压,按时服用降压药,保持血压稳定,在医生指导下适量增加降低血液黏稠度的活血药,使血液稀释,血管通畅。

4.对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患者,一经发现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有规律的服药治疗。

5.心脑血管病具有发病急、难以预测的特点,但发病前也会出现一些先兆症状。如果突然出现肢体麻木无力、行动困难、视觉障碍、头晕、头痛、意识障碍、失语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6.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包括戒烟戒酒,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增加纤维膳食,如粗杂粮、米糠、麦麸、干豆类等。

7.注意劳逸结合,进行一些体育锻炼,选择运动强度较小的方式,如打太极拳、原地跑等,以促进血液循环。注意,剧烈运动会使血压增高、心率增快、血小板聚集,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发生猝死,需要提高警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