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老年大学叫座,文化养老喊“饿”养老呼唤“文化供给”多元化

时间:2024-04-24

梁芝芳

一方面是老年大学“火爆”,一方面是文化养老资源不足,如何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正成为时代之问,需要全社会一起来解答

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变老”。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1.9%。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规划,到2020年,各地以各种形式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应达到20%以上。

可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目前国内现有7.6万余所老年学校,包括远程教育在内的老龄学员共有1300万余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5%。而在陕西,这个数据仅为4%左右。

一方面是老年人旺盛的文化养老需求,一方面是捉襟见肘的教学资源,文化养老和老年教育如何完善?“一座难求”,为什么?

报名排长队、熬夜抢名额、提早“预约”、现场“摇号”……老年大学“一座难求”,早已不是新闻。有学校干脆用抽签的方式来缓解报名压力。还有的甚至开设了“入学考试”,择优“录取”。

本该属于老年人自己的文化养老权益,为何“挤破头”才能享受。究其原因。最根本的还在于供需矛盾。

据了解,在我省县级老年大学中,有人员编制的学校只有1/2,列入财政预算的不到50%。即使省市老年大学。在编人员的数量也无法满足学员的规模需要。

高建芳自1998年进入陕西老年大学任教,至今已21年。在这期间,她先后经历了学校的数次扩招。以及22所分校的设立,但迅速增加的学员人数总是不能让所有人如愿进入心仪的课堂。

最直观的原因是,教学场地实在有限。

目前,陕西老年大学在西安市内共有三个校区,在校学员1万人次,可教室仅有16间。这16间教室每天都满负荷使用:上午两节课,下午两节课,朝8晚6。

“小马拉大车”的情形不独出现在陕西老年大学。溜南市老年大学从2005年的400名学员,发展到如今的6132名,人数翻了十几倍,办学经费却没跟上。

“学校每年刚性支出缺口70万元,为此不得不撤掉一些办学成本较高的专业。像秦腔班原来有7个,现在只剩了1个,就是因为缺场地和伴奏乐队,费用太大”令渭南市老年大学校长惠水泉惋惜的是,“并非老师和学员不够专业。我们以基层村干部一心为民,脱贫攻坚、廉洁自律为主题创作的秦腔新编剧目《绝不马虎》,在全市比赛中打败专业剧团,荣获一等奖,成了当场比赛最大的黑马。”

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很多老年学员爱“留级”。“只读书不毕业”。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学员都报了2门以上课程,不少学员报了五六门课,一周5天“泡”在学校,上了10余年还不愿毕业的大有人在。

进来的不愿轻易离开。老学员不毕业,新学员难入学。许多老年大学均以老学员为主,新学员占比不足五分之一。陕西老年大学累计毕业学员33万人次,其中“留级生”有一大半。

此外,由于有财政补贴、场地提供、相关部门监管,公立老年大学不仅名师授课且学费低廉,成为事实上的公益行为。

作为全国示范老年大学,渭南市老年大學的收费标准也颇具示范性:一门课每学期100元,32个课时,算下来单节课3.2元,授课教师还是当地各专业领域的“大拿”。比起一小时动辄百元的兴趣班,无疑有极高的“性价比”。

质量高、收费低,让学员趋之若鹜,省、市级老年大学常年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而硬币的另一面是。随着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更多人不愿就近选择学科设置相对单一、学员总量较少的县和街道一级老年大学,学员无法下沉。

屡屡在幼儿园、中小学报名时上演的“择校热”。如今主角却是家庭的另一头——老人。

陕西老年大学是老年群体追逐的“名校”,一些老年人宁愿多转几趟地铁、公交赶来上学。虽然一些区、街道也有老年大学和老年活动中心。但条件不足。部分老人只能舍近求远。年逾花甲的老人专程赶火车到市里的老年大学去上课,并非个例。

“冰火两重天”,如何解?

老年教育前景光明,可由于优质资源有限,城市老年大学发展目前却陷入两极分化的窘境——公办校“挤破头”,一座难求;民办校“吃不饱”,勉强维持。

为了让更多有文化需求的老人享受到有限的教育资源,省市老年大学近几年都陆续实行了学年制,每个专业按层次分不同的年级,一个人在一个专业学习到规定的年限就要毕业。根据专业不同,学制2至6年不等。

“规范化管理,才能让更多老人有机会入校学习。”陕西老年大学副校长白向华认为,规范学制,可以有效预防“留级生”,化解“一座难求”问题。陕西老年大学立了新规矩:从2020年起,一名学员每学年报名的课程不能超过3门。

当然,“留级生”们也有新的活动平台——校内社团和志愿者服务队。渭南市老年大学成立常青艺术团等35个团队和8支志愿者服务队。定期组织采风、讲座、志愿服务等活动。“这样既能为新同学腾挪空间,也给老学员一个活动学习的出口。”副校长杨秦锋说。

对内规范的同时,对外共享,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

陕西老年大学的一些授课视频上了网。供老人免费下载、点播。西安老年大学则把课堂搬到了公园、社区等公共空间,在大明宫、兴庆公园等老年群体较活跃的地方设立校外辅导站,每周都有固定的授课时间,供学员免费学习。

与陕西老年大学等公办校备受热捧、软硬件升级有政府扶持相比,民营老年大学则举步维艰,惨淡许多。

民营老年大学没有来自政府的财政扶持,全靠学费支撑。然而,由于节俭的传统,或为防不时之需,或为儿孙考虑,大多数中国老人不愿在自身教育上投入太多。这导致民营老年大学在公立机构面前,既无价格优势,又缺优质资源,自然少有人问津。房租、水电、人工等,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西安音乐学院金花艺术培训学校成立于2014年,由西安音乐学院和金花集团合作办学。2017年,又设立了陕西老年大学西安音乐学院金花分校。

在这里,有视唱练耳、声乐、葫芦丝、二胡、摄影、舞蹈、形体模特等20余门课程。收费从300-600元/学期不等。除了日常授课外。学校还打造了一个小型音乐厅,用作汇报演出。

之所以有“底气”自收自支、自负盈亏。是因为背靠西安音乐学院这棵“大树”。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保证。

分校教学总监王平,是西安音乐学院原副院长,他称这是“借船出海”——与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等高校合作.借助其专业的师资“武装”自己,提升盈利水平。

老年大学公办校和民办校发展“冰火两重天”,除了提高老年大学的自身服务能力,破解之道更在于政府履行引导、监管职能,民营资本挖掘潜在商机、丰富模式和营销策略。形成解困的合力。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鼓励社会办好备类老年学校”。但是,一些法规还停留在鼓励、号召等层面,政府还需要在门槛准入、税费减免、教育监管等落地问题上出实招,为民营老年大学提供切实支持。

王平的观点是,对办得好的民办老年大学可以“见苗浇水”,推广成熟典型:“示范一些比较好的办学模式、比较新的办学机制,使老年大学向规范化、专业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得更快一些。”

政府主导,多方发力

不足90平方米的一间彩钢房,是榆林市榆阳区航宇街道办龙洋社区学校唯一的一间教室。

旗袍走秀提高班、太极班、手工课堂、圆梦作业辅导班、家政服务培训班、快乐学游泳……这间彩钢房,容纳了13个班524名学员。这是间多功能教室:摆上桌椅,上书法、声乐课;挪开桌椅,则成了一间标准的舞蹈教室,把杆、镜子、空调等一应俱全。还有全套直播设备,可以在快手上直播老年课堂。

作为上一级老年大学的分校,社区老年学校也有着自己的难题。龙洋社区总人口数不足1万,60周岁以上的老人就有近千人,文化养老需求旺盛。但直至2015年才始建可供老年人学习的社区学校,最初只有4个班,由“90后”大学生村官李婷任校长。

刚出校门不久的姑娘成了一校之长,可手里除了好不容易协调到的这间彩钢房,一穷二白。“社区没有专门的老年教育经费,而社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又决定了它的老年学校不能收取任何费用。”李婷双手一摊,坦承一开始是“有想法没办法”。

办学场地及设施严重稀缺,资金不足,老师不够。如何打破这个困局?李婷决定从吸纳社会资源方面着手。

学校与扬帆游泳俱乐部合办老年游泳班,俱乐部无偿提供泳池和教练服务,社区老人只要出具正规医院体检报告都可免费报名。考虑到游泳运动强度。加了一条年龄限制:40-60周岁。

“全面二胎”政策放开后,家政行业迎来了井喷。月嫂、保姆身价水涨船高。龙洋社区流动人口占七成以上,有些跟随子女进城的老人身体还硬朗,想谋个事,却苦于没技术。

龙洋社区学校的老年家政班一开班就火了。学校从医院、专业护理机构请来专家授课,由家政公司免费提供月嫂、育婴师、养老护理员等专业技能培训。学习期满通过考核后颁发上岗证,并帮助推荐工作。

学校老师不够用,李婷一面从市老年大学请“外援”,一面在学校内部挖掘培养。手工课的老师,就是李婷从学员中“挖”出来的。“先是有学员带了一两个人教做剪纸、编织、盘扣、饰品等手工活,因为做得精巧,学的人越来越多,我便索性动员那名学员开班授课。”

龙洋社区学校的脱困探索。正是文化养老工作的新方向——政府主导,多方发力。

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对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做出部署,其中明确提出要推动老年大学面向社会办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促进老年教育与相关产业联动。

“随着老年人口不断增多,文化养老已经变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单靠政府去单打独斗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养老资源不足问题。”榆林市老年大学校长惠振苏希望形成更完备的老年教育体系:分层次、分类别。搞好县、社区办学,解决普及性、基础性老年教育问题,让更多人能就近入学;省市老年大学则侧重老人“深造”需求,发展各自“优势学科”。此外,应充分调动民办机构和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用市场化的方式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扶持其探索健康可持續发展的模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