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3 种中药材好吃又健脾

时间:2024-05-14

◎ 徐惠芳 武汉市中医医院综合药学部 主任药师

王 剑 武汉市中医医院综合药学部 主管中药师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不可磨灭的瑰宝。中医药文化虽然历史悠久,但并不苍老。它仍然在中国大地乃至世界舞台上焕发着无穷魅力。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几味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的既能治病又好吃、好用的中草药。

▎不神秘的“仙草”

茯苓是一种原产自我国的真菌,常寄生在松树的树根上,最初,被取名为“伏灵”。“伏”字体现了它深埋于松树根下土里的生长习性,在古人看来,松树极具灵性,同松共生共存的茯苓,自然也是灵气的凝集,甚至将其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之一。

《本草纲目》中载有“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一说,表明茯苓作为中药已有很长历史。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日常被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与其他祛湿药不同,茯苓的利水渗湿功效,是通过健脾肺功能而达到的。茯苓伏藏土中而生,禀土气至厚,故能培补脾土、健脾益气。如果人体内水湿泛滥,阳气出不来,人就容易得病。而茯苓正好可以把人体多余、乱窜的水湿吸走,利于身体恢复健康。除了健脾祛湿,茯苓还能宁心安神,治疗缓解与神志有关的症状,如失眠、惊悸、心神不安等。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近半数的处方都用到了茯苓。中医公开流传可考证的方剂已有五十余万种,而茯苓是方中应用最多的药味之一。可以说,茯苓的使用在中医药的历史中从未中断。

茯苓也是美容保健的上品,《肘后方》中曾记载:“服用茯苓至百日,肌体润泽,延年耐老,面若童子。”茯苓入肺经,而肺经的气机正好来充养皮肤。面部若有长斑等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与湿气重密切相关,茯苓渗湿的功效也能帮助祛斑美容。无论是延年益寿、抗衰老还是美容养颜,茯苓的效用,都是有佐证依据的。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2 款茯苓食疗方,需要注意的是,本品性泄利,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 茯苓薏米祛湿粥

【材料】茯苓、薏米各25 克,陈皮5 克,粳米适量。

【做法】以上四物同煮粥食。

【功效】健脾行气除湿。

● 陈皮茯苓茶

【材料】陈皮2 克,茯苓5 克。

【做法】水煎。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

▎小茴香,不仅能调香

小茴香,远在汉朝时期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怀香,北人呼为茴香……茴香,宿根,深冬生苗作丛,肥茎丝叶,五六月开花,如蛇状花而色黄。”《本草经集注》的作者陶弘景认为它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奇效:“煮臭肉,下少许,无臭气,臭酱入末亦香。”此处提及的“臭”是指腥膻之气,而非变质后的气味。《本草正义》中也对小茴香做了记载:“调中开胃,止痛散寒……肴馔所宜,制鱼肉腥臊冷滞诸毒。”可见,小茴香在我国作为香料使用已有了较长历史。

小茴香既是烹制菜肴常用的香料,也是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材。早在《唐本草》中就有记载:“茴香善主一切诸气,为温中散寒、立行诸气之要品。”据《中国药典》所言,小茴香味辛、性温,归肝、肾、脾、胃经,有散寒止痛、理气和胃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寒疝腹痛、睾丸偏坠、痛经、少腹冷痛、脘腹胀痛、食少吐泻。

作为一味芳香类中药,小茴香也具有芳香辟秽之效,古往今来在防治呼吸道疾病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常常与其他中药一起用于中药香囊的制作中。小茴香的食用历史也很悠久,家常调味料五香粉、十三香中都有它的身影。北方地区常用小茴香的茎叶加五花肉做馅包饺子,食后满口清香。在我国南方地区,人们常用小茴香煮蚕豆,可以下酒开胃,武汉美食“热干面”的卤水中也使用了小茴香。除此之外,小茴香还能泡茶、做粥、煮汤等。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2 款小茴香食疗方,需要注意的是,小茴香温燥,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热病患者、阴虚火旺者忌服,患有干燥综合征、结核病、糖尿病、围绝经期(更年期)综合征等阴虚内热者亦忌食。

● 小茴香红茶

【材料】小茴香1 克,红茶3 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小茴香、红茶放入壶中,冲入开水,等待5 分钟,滤出茶汤,放入适量红糖调味,即可品饮。

【功用】本药茶具有温肾散寒、和胃理气的作用,适合消化不良、胃肠胀气、腹冷疼痛、宫寒痛经的人群饮用。

● 小茴香麦芽茶

【材料】小茴香1 克,山楂(切片)3 片,炒麦芽3 克。

【做法】将上述材料放入壶中,冲入开水,加盖焖5 分钟,滤出茶汤,即可品饮。

【功用】本药茶具有健脾消食、散寒止痛的作用,适合胃寒冷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的人群饮用。

▎不用嚼的“口香糖”

有一个成语叫“怀香握兰”;有一个典故叫“刁存含香”,其中的“香”说的都是丁香。丁香属于热带植物,主要生长于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岛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自汉代才开始由“丝绸之路”被带入中国。早在汉朝时期,丁香就出现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中,那时它被叫作鸡舌香。东汉学者应劭所著《汉官仪》记载:“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成语“怀香握兰”即出于此。东汉恒帝时,有一位名叫刁存的侍中,年纪大而有口臭,上朝面奏时让皇帝难以忍受。一天,汉恒帝赐刁存一个状如钉子的东西,命他含到嘴里。刁存入口后觉得味辛刺口,便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他退朝后便急忙与家人诀别,恰好友人来访,便让刁存把“毒药”吐出来看看。刁存吐出后,却闻到一股浓郁的香气。朋友认出这是一枚上等的鸡舌香,虚惊一场之余也,留下刁存含香的典故。明清之后,口含草药丁香可以避口气、增芳香,也成为朝臣和士大夫们的日常之事。文人雅士以丁香赠友,也成为常见礼节,诗词中也多有记载。由此可见,含丁香治口臭,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方法极类似于现在的嚼口香糖。

丁香入药始载于唐代本草《药性论》,其中记载丁香可“治冷气腹痛”。《本草撮要》中载有:“功专去胃寒……性热而燥,症非虚寒者忌用。”《本草纲目》载有“味辛,性温,无毒。温脾胃……治口气冷气,冷劳反胃,鬼疰虫毒:杀酒毒”。清代诗人邹升恒在《丁香和韵》中也有诗云:“傍檐结密人难折,拂座香多酒易醒。”诗句意为丁香树高茂密、柔枝交抱、难以拆分;浓郁的香气拂面而过,使多喝了酒的人酒醒神清,可以说是给《本草纲目》中提及的“解酒毒”做了注释。

我们常说的丁香又被称为公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功效。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丁香有一味姊妹药,名为母丁香,它们来源于同一种植物的不同药用部位。母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作用与公丁香相同,但药力较弱。

临床常用于胃中虚寒证的丁香柿蒂汤,有温中益气、降逆止呃之功效,所用为丁香;而用于主治气虚血瘀、风痰阻络证的人参再造丸,具有益气养血、祛风化痰、活血通络功效,用的则是母丁香。丁香馥郁芳香,做药用除了可以内服,也可以与艾叶、豆蔻、广藿香等药物配伍,制成香囊佩戴,具有健脾、醒脑安神、避瘟除秽的效果。

在这里给大家推荐2 款丁香食疗方,需要注意的是,丁香不得和郁金同时食用,且大量食用丁香,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胃热引起的呃逆或兼有口渴口苦口干者不宜食用,热性病及阴虚内热者忌食。

● 丁香茶

【材料】丁香3 克,水500 毫升。

【做法】将丁香置于养生壶中,水煎取汁,代茶饮。

【功效】健脾养胃。

【适用人群】适合于脾胃虚弱恢复期的人群。

● 丁香鸡

【材料】洗净整鸡1 只,丁香10 克,葱、姜、陈皮、 盐、料酒、胡椒粉、酱油、香油等 。

【做法】①洗好的整鸡切成块,姜切成片,葱切成段。②锅内放入底油,把丁香、陈皮放入锅内炸出香味,再把葱姜也放进锅中,然后放入鸡块进行翻炒均匀。③在锅里添加清水,水量没过鸡块,加好水后就改成小火炖20 分钟。④待汤汁收干之后,再加入胡椒粉、酱油和香油进行调味,翻炒均匀,即可食用。

【功效】益气补血。

【适用人群】适用于气虚不足、脾胃虚弱等人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