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东庄水库:泾渭之“锁”

时间:2024-04-24

◎文/王化欣(本刊记者)

东庄水库:泾渭之“锁”

◎文/王化欣(本刊记者)

在一条世界上最浑的河流上,建一座秦淮以北最大的水库。这一“东庄之梦”,在历经65年6次搁浅之后即将成为现实。建成后的东庄水库,不仅拥有巨大的拦沙减淤容量,也将蓄满巨大的安澜泾渭能量。

在陕西水利史上,从来没有什么项目像东庄水库这样“慢”和“难”:项目申报耗时60余年,开发目标先后4次变更,而坝址选择又陷入长达20年的争论漩涡。

2014年11月,东庄水库终于拿到国家立项的“通行证”——国家发改委批复的《项目建议书》。2017年7月13日,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总投资154亿元,这标志着东庄水库即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定位:调水调沙

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而泾河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治黄必先治渭,治渭必先治泾”,早就是各方共识。

1960年前的渭河,本是一条微淤河,冲淤大体平衡,但是随着三门峡水库建成,渭河下游河床抬高、河道阻塞、泄洪受堵,成为地上悬河。最严重的地段,河床高出地面4米之多。

这就像一个人的头顶上方倾着一条河,随时都有灭顶的危险。

河床淤积,使渭河频现“小水大灾”的暴虐之气。1960年来,渭河先后发生过20多次洪灾,累计夺走100多人的生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元。

其实,渭河洪灾的罪魁祸首,并非洪水,而是淤沙。而渭河淤沙的罪魁祸首,则是泾河。据考证,泾河的泥沙含量为世界之最。

这条发端于宁夏泾源县的河流,不仅是渭河最大的支流,也是黄河流域三大“多沙粗沙”河流之一。常年每1立方米的水中就含有泥沙145公斤,是黄河的4倍。每年向渭河输入泥沙2.48亿吨,占渭河来沙的70%,占黄河来沙的1/6。

同时,泾河又是珍贵的水源。泾河所在的关中,既是陕西粮仓,又是经济重地。特别是俗称“旱腰带”的渭北旱原地区,更是水贵如油。然而,贯穿“旱腰带”数十公里的泾河,蓄水率仅为12%,88%的黄金之水长年哗哗白流。

所以,经过几代水利人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个不争结论:无论从防洪、减淤,还是关中解渴的角度,建设东庄水库都是必由之路、治本之策。

早在1950年,陕西就开始勘察东庄水库,不幸的是,东庄成为建国后提出最早、推进最慢的重大项目。在之后60多年时间里,这个项目曾经6次启动,却又因种种原因6次搁浅。期间,先后提出4个不同坝址,设计过高坝、低坝等多个不同方案。水库的主要功能,也随着不同时期的需求而在防洪、灌溉、拦沙、减淤、供水之间反复变更。

“为什么60多年不断受挫却始终痴心东庄?这恰恰说明不管在哪个时期,不管是重粮食、重防灾还是重生态,东庄水库都必不可少、无可替代。”在历次论证会上,尽管一些专家对岩溶渗漏等技术难题抱着迟疑态度,但是对修建东庄的关键性、重要性都高度一致。

直到2010年,渐渐无人问津的东庄项目被再度高调提出。当时,国家掀起新一轮水利建设高潮,并相继在《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把东庄水库项目列入国家层面大江大河治理规划。与此同时,我省经济实力、财政实力都显著增强,现代地质、水利勘测技术不断提高,加之具备60年的学术资料积累,重启东庄项目的时机和条件日益成熟。

当年5月,省委、省政府把东庄水利枢纽项目提升到事关建设富裕、和谐、美丽陕西的战略高度,决定重启东庄前期工作,并将其列入省委2011年“一号文件”和《政府工作报告》。

立项:一波三折

陕西水利界周知,重启东庄水库看似水到渠成,但操作起来绝不会顺风顺水,它不仅是苦活,而且是“险滩”。

说它“苦”,是因为重大项目建设工作量,前期要占到70%,勘探、实验、咨询,论证、审查、报批,建议书、可研报告、前置要件,样样都复杂难办。说它“险”,是因为论证难度太大,不利因素太多,随时都可能发生否决项目的情况。

在此之前的2005年,当第6次申报东庄项目时,国家三家规划、评估单位曾经分别用红头文件,对东庄的地质岩溶、泥沙问题和开发目标一一否定,造成项目有始无终。而这次再启东庄项目,实际上是来一次“否定之否定”,要让有关部门自己推翻自己先前的结论,难度可想而知。

比如,坝址之争。东庄水库的岩溶地质、灰岩坝址等条件十分罕见和复杂,曾被我省水利专家余光夏总结为“世界殊”。之前因为技术手段有限、勘察深度不足、缺乏实验数据等原因,加之东庄邻近曾有过两个漏库的教训,渗漏之争困扰立项数十年。1995年,因为可能出现渗漏问题,东庄项目被全盘否决。

所以,尽管省上连续发动地质会战拿出一些新的“不漏水”依据,但在2011年9月召开的咨询会上,来自全国的权威专家们仍然对东庄项目产生严重分歧,双方各持一词甚至发生争吵,最终未能达成一致。而11月份的水利部审查会上,这种反对声音更胜一筹。

再如,立项之争。2012年东庄项目开始进军国家发改委时,正值引汉济渭申请立项之际,这就形成“两个胖子一起进门”局面。一方面,一年内给一个省安排两个过百亿的大型水利项目从无先例,另一方面因为之前的坝址之争闹得纷纷扬扬,所以刚开始接洽时处处碰壁。

另外,按照规定,项目进入可研阶段前必备16个前置要件,包括水资源指标、土地占补、环境评价等等。这些“红线”,每一项都能决定东庄的生死,一项当关就全盘卡壳。而当时的具体情况是,水资指标超用、流域没有开发规划、巨额土地保证金没有着落。

这一切,都得一项一项过关,一趟一趟“跑部”。为了立项,省委书记、省长以及副书记、副省长多次分别进京沟通,而只有7人的东庄水库前期工作机构过着7年没假日、没周末、满负荷、高强度的日子,全办人员无一例外都累倒过。

令人欣慰的是,所有问题都“跑”出了结果。首先,水利部水规总院等权威机构得出结论:“该河段处于独立水文地质单元,与周边地下水系不联通”,“不会产生严重渗漏问题”,从而终结了困扰立项多年的渗漏之争。

紧接着,2013年2月,《项目建议书》通过水利部审查,2014年11月24日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日前,项目可研报告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

几份国家层面的批件都指出,东庄水库是“渭河防洪减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支流水库”。建库任务也得出正解:“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发电和改善生态等综合运用。”

一句话,就是建设东庄水库“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且具备修建高坝大库的条件”。

效益:安澜泾渭

按照规划,东庄水库总库容32.76亿立方米,相当于15个黑河水库。即使在设计的24年蓄沙期满之后,也相当于5个黑河水库,其容量之大堪称陕西之最。

实际上,东庄既是“沙库”又是“水库”,既是“防洪库”又是“生态库”。与其功能对应,东庄水库产生的效益是综合性的。

——防洪减淤效益。东庄水库将同渭河堤防工程形成完整的渭河下游防洪体系,不仅能彻底解除渭河下游小水大灾隐患,还可与渭河整治、引汉济渭一起构成“一线两片”现代化水利体系骨架。

按照设计方案,拦沙库容淤满年限24年。这期间可拦截泥沙20.53亿立方米,减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积6.05亿吨,厚度1.28米;可减少黄河泥沙25亿吨,相应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10亿吨。

同时,通过调水调沙、联合调度,冲刷渭河河槽,使渭河下游行洪能力、洪水削减、防洪标准成倍提高,确保渭河综合治理后防洪能力50年不降低,还将减轻黄河泥沙淤积。

就是说,渭河从此再无小水大灾的心腹之患。

——安全供水效益。东庄水库是渭北的“巨型水塔”,长期蓄水10亿立方米,每年可以给西咸新区、铜川、富平及泾惠灌区提供5亿多立方供水,还可为新增2000亿元工农业产值提供充足水资源支撑。因为是高水高用,输水采取自流为主,从而大大降低了供水成本。

一旦遭遇西南大旱极端气候,东庄水库便可开闸引水,成为缓解关中旱情的应急水源。

——清洁能源效益。东庄水库设计水电装机11万千瓦,年发电量2.56亿度,不仅优化陕西电网结构,而且每年减少煤炭消耗13万吨、二氧化碳气体排放30万吨,为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

据东庄项目可研报告计算,东庄水库每年能够创造效益15.5亿元,其中防洪效益2.2亿元,减淤效益5.8亿元,供水效益6.0亿元,发电效益1.5亿元。

这种算法,只包括了可量化效益的计算。实际上,东庄的效益远不局限于此。

比如,在生态环境效益上,东庄水库可确保泾河生态基流,改善泾渭河水环境,提高地下水位,蓄水后形成长98公里、面积6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可形成湿润的小气候,也有利于改善渭北区域性气候。

再如,东庄水库还将形成相关产业效益。据规划,东庄还将依托高山峡谷、广阔水面打造世界级水利风景区,突出水文化、人文历史、农家特色建设东庄新城,届时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些效益,难以估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