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医疗决策要尊重病人的意愿

时间:2024-05-14

王含

百岁大舅从重症监护病房出来已经1个多月了。

气管切开的选择

1个多月前,大舅肺部感染,危在旦夕。医生在最短的时间里控制了病情。但是,稳定了几天就又有反弹趋势。医生找我交代病情:排痰不畅是关键环节,而不开放气道将无法做到有效排痰。

我明白,理性的选择是气管切开。但是我真的不确定,气管切开对大舅是最好的选择吗?

首先,他能承受气管切开带来的痛苦吗?麻醉药过后,他需要度过多长时间才能不再感觉到疼痛?在他所剩不多的岁月里,他会不会度日如年?

就算他扛过了气管切开的适应期,可是,他将无法进行语言交流。他该如何表达他的不舒服、他的不高兴、他的要求?除了点头、摇头之外,只能用无尽的沉默来面对这个世界。这种与世界断了输出的状态,对于他而言还有什么意义。

但是,大舅已经厌倦了两小时一次无止境的吸痰,进而厌倦了继续活下去。每次看到他,我都希望能尽快终结他吸痰的痛苦。我动摇了,怀疑气管切开是否是理性的选择。

负责气管切开的耳鼻喉科吕大夫,看了老爷子后劝我,“别做了。现在能说话,神志还清楚……”多的话需要我自己去揣摩,抉择。

其实,拿主意的永远是家属。医生希望引导你做一个尽量正确、并且不后悔的决定。但后不后悔因人而异。我还记得一个脑疝患者家属在终于决定手术后,看到患者被剃头的状态,很壮的山东大汉,哭得稀里哗啦,守着床头不让大夫靠近,险些延误了手术时机。

我求助肿瘤科倡导安宁疗护的宁姐姐,她说,病人自己的决定是我们必须要尊重的。

在反复思量后,我决定给大舅做气管切开。希望能解除他眼下的痛苦。我跟大舅用笔交谈:我想给您在喉部做一个小手术,这样您吸痰就不痛苦了,我们就能快点转回普通病房。大舅点头。

可是命运就是这么峰回路转。计划手术的当天,发现大舅没有停用会影响凝血的药物拜阿司匹林。吕大夫说,决不能冒险,必须停药5天。这期间大舅应转到普通病房。尽管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生表示可以留下,但是,大舅示意:“换病房!”清晰而坚决。

大舅就这样离开了重症监护病房,离开的时候甚至不肯跟照顾他多日的大夫护士说“再见”。我想,此时他一定会愿意签署不抢救协议吧。既然他如此决绝,我应该在一个老人最后的日子里,成全他的尊严。

宁姐姐后来听说大舅最终没有做气切而是选择了转出重症监护病房,拉着我的手说,太好了。

大舅从刚转到普通病房时的战战兢兢、左右为难、只能靠鼻饲肠内营养、时刻担心肺部感染反复,到现在已经可以配合下床、经口部分进食、精神状态日趋改善。我也终于可以回顾这一段历程,并且说,自己最终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

读过一篇英文文章,“你如何确定何时撤除生命支持治疗”,全世界的同行众说纷纭。抛开复杂的文化、宗教、社会资源等因素,有一点几乎是共识:医疗决策需要家属的参与和尊重本人生前的意愿。或许,未来医学需要更多解决的,不是如何延长生,而是如何尊严死。

那个时候医生可能是执行者,但不应该是唯一的决策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