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李长庆:用生命坚守脱贫攻坚“主阵地”

时间:2024-04-24

◎文/张 军(本刊记者)

李长庆:用生命坚守脱贫攻坚“主阵地”

◎文/张 军(本刊记者)

“这战场上有将军、团长、连长,但更多的是士兵,只要能坚守住阵地,完成好党交给你的任务,无名英雄也是英雄。”

2017年6月16日,星期五。下午4点多,周和琴习惯性地拿起手机,拨打丈夫李长庆的手机号码,想问问他这周能回家不。恍惚中,依稀听到话筒里传来丈夫熟悉的声音:“忙得很,这周又不放假,回不来了。现在正在开会,不说了。”

可是,电话铃声却在客厅里响起。“咋又犯迷糊了,人不在了,再也回不来了。”周和琴禁不住泪如雨下……

李长庆是山阳县王阎镇卫计干部兼口头坪村党支部书记。2017年4月24日,他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村上,先到下坪组催促施工队加快河堤修复进度,与群众协调施工道路占地补偿,再到食用菌产业园落实用地情况。中午11时许回到村委会,正在与村干部商量核实扶贫对象的事情时,突然心脏病猝发,倒在了脱贫攻坚一线……

扎根边远山区31年

王阎镇地处山势险要、道路崎岖的梅子岭脚下,距离县城95公里,是山阳县最偏远、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边远高寒山区。许多干部不愿意来这里工作。

“条件再艰苦,总得有人干。”自从1986年参加工作以来,李长庆先后担任原天桥乡、洛峪乡政府文书,中村镇、天桥镇计生干部,王阎镇卫计干部。31年来,他始终辗转奔波在山阳县东部边远山区,从未离开过乡镇一线岗位。

别人都想尽办法想调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李长庆却乐此不疲。“我清楚地记得他有两次调离的机会,一次是与长庆同在天桥工作过的领导调整到条件较好的漫川镇时,要带他一起去,他婉言谢绝了;另一次是县棚改办设立时有亲戚想调他去,他也没答应。”采访中,与李长庆共事22年的刘德永告诉记者。

“在底下呆习惯了,人也熟了,能够发挥点自己的作用,给群众办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心里踏实。”李长庆说。

“李长庆身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对工作的极端认真负责。无论给他安排什么样的任务,他从不挑肥拣瘦,总是尽心竭力做到最好。因此,30多年来,无论在哪里工作,他总能赢得良好的口碑。”王阎镇党委书记杨达贵说,李长庆有一句口头禅,“这工作交给我你尽管放心,我给咱干得美美的!”

2016年,镇党委安排李长庆主抓天桥社区脱贫攻坚工作。他一到村上,首先入户走访全村319户1457人,了解群众所想所盼,为全村制订脱贫规划打好基础。同时,对全村118户贫困户实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施策。

为了帮助村民寻找脱贫路径,发展致富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化解矛盾纠纷,他穿梭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挨门逐户帮着干农活、整理院子、打扫卫生、拉家常、讲政策。

村上修建文化广场,毁坏了村民石立喜地里的药材,石立喜索赔未果,阻挠施工。李长庆连续3次登门谈心。实施民居改造,涉及村上4户11间危房需要拆除,村民徐远梅就是不同意,李长庆6次上门做工作,并与其在广州打工的儿子反复电话沟通,终于做通思想工作。

全村380棵行道树,他拿着尺子一棵一棵丈量,株距、行距不差毫厘;挪电线杆,他和村干部一根一根往山腰上扛;发展油用牡丹基地,寒冬腊月,大雪纷飞,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连续奋战28天未回家……

“长庆的衣服、头发、胡子、眉毛上全是雪,白花花一片,那个画面,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与李长庆住在一个宿舍里的刘德永哭着说,那段时间,李长庆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0点多才回来,饭都顾不上吃,又开始筹划第二天的工作,经常是加班到深夜2点。“你不要命了!不敢这么干!”刘德永常常这样“训斥”李长庆。

“要是现在国家还打仗,我一定要报名上前线。”采访中,李长庆的女儿李玲回忆,父亲在家时,一家人会围在一起看电视。他喜欢看抗战剧和谍战剧,有一次,他感慨道,“玲玲,你看,这战场上有将军、团长、连长,但更多的是士兵,只要能坚守住阵地,完成好党交给你的任务,无名英雄也是英雄。”

2016年,天桥社区贫困户人均年收入猛增到4500元,实现了全村脱贫。如今,走进社区,整洁的村舍、通畅的水泥路、美观大气的文化广场,还有道路两边绿柳成行,田间的板蓝根、油用牡丹、魔芋、猪苓等生机盎然,处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担任村支书13天

“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要靠得住、冲得出、顶得上,李长庆就是生动教材。”王阎镇党委副书记宁远懿说。

由于包抓天桥社区成绩出色,2017年2月,镇党委将李长庆调整包抓口头坪村。

口头坪村是王阎镇面积最大、贫困状况最严重的村,全村11个村民小组677户2355人,有贫困人口226户740人,村子狭长20多公里,部分组尚未通水泥路,要跑完所有村组至少得五六天,脱贫攻坚任务重、压力大。

李长庆已经54岁了,且患心脏病多年,每天都要吃药,这在镇上大家都知道。调整前,杨达贵专门征询李长庆的意见,李长庆拍拍胸脯说:“我身体棒着呢,你就放心吧,我给咱把口头坪村的脱贫攻坚搞得美美的!”

人一旦有了充足的激情,就能产生强大的内驱力,激发起为目标献身的坚强意志和奋斗热情。一到村上,李长庆就扑下身子进村入户了解民情、组情,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中省市县领导讲话精神和脱贫攻坚政策,规划民居改造、环境治理、道路绿化美化……

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摆在李长庆面前。2015年底,口头坪村原村支书和村主任先后因身体原因辞职,村副支书和副主任也萌生退意。农村土地确权、移民搬迁摸底、贫困户数据核查等工作一件接着一件,村上长时间没有领头人,村“两委”班子如此涣散,这些工作怎么完成?李长庆虽多次走访摸排,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支书、主任人选。

李长庆坐不住了。4月9日晚,他找到宁远懿:“村上工作这么杂,不能没有村支书,我先撑上几个月,边干边培养,到今年换届时刚好能选出配强村班子。”

宁远懿担心他的身体,不同意。李长庆又找到杨达贵,再次拍着胸脯说:“我身体好着呢,你让我先试试,再不行就换人。”

4月11日,王阎镇党委下发文件,李长庆成为王阎镇第一个下派支部书记。

包村2个多月,能干多少事?规划建设占地12亩的香菇扶贫产业园、500亩核桃建园科学管理、800亩油用牡丹种植、1800亩连翘栽种……71个日日夜夜的奋战,李长庆与镇村干部为口头坪村绘出了一张绚丽的产业脱贫蓝图。

“这么多年了,很少见到工作这么扎实的干部!”口头坪村委会副主任吴代林给记者回忆着一幕幕场景:连续10天,与大家谈笑风生地完成移民搬迁表和土地确权登记表册;又连续10天,完成石埋子公路旁绿化柳树的栽植和“三书三长”核桃园科管工作;到大白岩查看规划通组水泥路、给贫困户发放仔猪、查看香菇标准产业园,与干部群众共商未来、分享快乐;苦口婆心拉贫困户入社发展油用牡丹;整理资料熬到凌晨一点吃泡面……

“李书记是累死的,像他那样没白没黑地干,铁打的人也受不了。”时隔数月,口头坪村的群众提起李长庆来仍是眼泛泪花。担任村支书后,李长庆更忙了。为了确保贫困户数据清洗的准确性,白天他入户走访调查,晚上召开碰头会安排次日工作,然后还要整理白天的工作资料,完成计生业务报表。每天休息都已经是夜里12点了,有时甚至忙到凌晨2点多,常常是忙得连晚饭都顾不上吃,只好啃个馒头,喝口白开水。就这样连轴转了13天!

“李长庆干工作实实在在,不搞虚的。他说几点开会就几点开会,当天能办完的事当天必须完成,就冲着他这种责任担当,这种工作态度,我们才有了继续干下去的心劲。”吴代林说。

群众芝麻大的事都记在心中

在王阎镇,很多人都存有李长庆的手机号码和微信,都能说出他给群众帮忙的事情。

“他把群众当亲人,芝麻大的事都记在心中。”天桥社区贫困户章世财患有腰椎病,干不了重活,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家四口的日子过得特别紧巴。李长庆自己出资让他到邻村学习养蜂技术,帮他争取到5万元产业扶贫贷款,种了4亩油菜和6亩苍术、天南星等药材,还替他买回了药材种子。此后,李长庆过几天就要来章家看看地里的草除了没有,药材出苗了没有,蜂箱保温咋样。

“多好的人啊!我这33箱蜂再过个把月就要产蜜了,还想着让他尝尝呢。”章世财说。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李长庆一生在乡镇工作,对农村的贫困境况有深入了解,对贫困户的致富增收也特别上心。来到口头坪村后,他针对每户情况制订增收措施,按照长抓核桃、板栗,中抓中药材、食用菌,短抓养殖、劳务的思路,做到户户有致富产业、有增收项目、有脱贫措施。

“李书记把给村上10亩油用牡丹锄草的活儿承包给我,一年下来光这项收入就有5000多元。另外,还帮我们制订致富措施,为我脱贫出谋划策。”贫困户杨华云说。

“谁能想到他走得那么急,出事十几天前才给我家送了头猪娃,前一天还到我家了解我的生活状况。”贫困户陈世凤眼含泪水,几度哽咽。

李长庆下乡,一个装着笔记本电脑的黑包包从不离身。他是镇上的卫计干部,村民们开一些证明需要找他办。他走到哪里,办到哪里,办好后,再给村民送到家里。夏宝荣的大病救助款是他不厌其烦跑路办下来的;郑久余的独生子女证是他办好后步行20多公里送去的;张杰孩子的贫困大学生救助证明也是他从村到县一手代办的;就在他出事的当天早上,还给村民黄得盛家开具了计生证明,并送到家里,办公桌上还留着为村民余坤坤女儿开具的户口登记介绍信……

“山里头路不好,你们办事不容易。我老下乡,你们不一定能找到我,我找你们肯定能找到,就不跑那些冤枉路了。”在李长庆看来,干好工作是最大的幸福,服务群众是最大的快乐。

奖状墙传承好家风

李长庆的老家在延坪镇白龙村,他是全村第一个“吃公家饭”的人,但他的日子过得还不如村里人。

妻子周和琴是农村妇女。两个孩子小的时候,周和琴在老家照顾孩子。孩子上中学后,一直在县城租房住。李长庆一个人挣工资,要养活全家四口人,日子实在难以为继,周和琴先后在矿上、小超市里打过工,在集市上卖过鞋底子,补贴点家用。

李长庆省吃俭用了一辈子,儿子李涛穿旧了的衣服,他舍不得扔,自己比儿子胖,穿着不合适。他就让周和琴改一改,穿在里面。“你不嫌人笑话?”“我穿在里面,别人又看不见,穿上不冷就行了。”

走进李长庆老家的土房,房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小房间的一面墙上,贴满了各种奖状。

“小时候,父亲常说,不要和别人比吃的穿的,只比谁得的奖状多。于是每次我们3个不管是谁得了奖状,都把它端端正正地贴到墙上。弟弟从小学习好,经常得奖,但最后比下来,还是父亲的奖状最多。”女儿李玲说。

懂事的李玲知道家里的经济情况,根本供养不起两个大学生。初中毕业后上了卫校,毕业后成为山阳县医院的一名临聘护士。李涛则顺利考上大学,毕业后在西安打工。

2013年,在女儿的再三说服下,李长庆办了按揭贷款,在县城买了一套房。“房子位置不好,一年四季见不上太阳,但总算有了一个稳定的窝,不用再搬来搬去了。”周和琴说。

李涛至今最后悔的是,他打听到石家庄某医院治疗心脏病效果好,3月中旬就给父亲打了电话,父亲答应说等忙完了再去。4月初再打电话时,父亲又说太忙走不开,等“五一”放假了再说,就匆匆挂断了电话。李涛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父子的永别!

在儿女眼中,李长庆既是好父亲,也是好朋友,尽管生活清贫,但他总是笑容满面,开朗乐观。“父亲经常教导我们做事就要做到最好,为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就好。当我因为在医院里遇到难缠的病人心情不好时,父亲总会安慰说,你只要把他们当你的亲人就不会生气了,要相信日久见人心、人心换人心,父亲说这是他在乡镇工作生活一辈子的深切感悟。”李玲说。

(责任编辑 计科宪)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