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张 帆(本刊记者)
陕西民生发展回眸
——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文/张 帆(本刊记者)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全省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五年,也是三秦百姓拥有获得感、幸福感最多的五年。
五年间,我省财政对民生的投入连年增长,民生支出占比始终高于80%,民生领域财政投入累计16031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分别增加10195元和4368元,衣食住行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就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高,13年免学费教育惠及更多家庭,城乡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大幅度提高,565万人实现脱贫……
“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多元投入”,这是五年来陕西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呈现的新特点,力度之大、进展之快、成效之好前所未有。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号工程来抓,从省委书记多次赴贫困地区解决脱贫攻坚重大问题,到四大班子把扶贫作为重点议题组织研究;从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夯实“五级书记”抓脱贫责任,到把脱贫攻坚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和干部管理“三项机制”;从省委常委会就精准识别扶贫对象集体约谈10个市委书记、安排10个督查组开展明察暗访,到建立脱贫攻坚督查制度、实行“一票否决”,层层明确责任,向下传导压力,全省上下攻坚合力持续集结。
在科学指导下,扶贫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出台的一系列《实施意见》和分工方案、修订完善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及制定印发的39个配套政策,逐步形成完整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五年来,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强,累计投入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0.6亿元,各级地方整合项目、整合资金,按每年不低于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的比例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人力投入更是空前,35个中央定点扶贫单位向我省56个重点县派出挂职扶贫干部80多人次,投入引进资金3.72亿元;省市县三级共选派扶贫挂职副县长56名,“第一书记”1.04万名,选派驻村工作队9580个,选派驻村干部4万余人次,组织20余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帮扶54万户贫困户,驻村工作队覆盖全省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
五年来,陕西坚持因地因户制宜,探索多种精准、有效的扶贫脱贫方式。
——移民搬迁。陕南地区实施“交钥匙工程”、陕北地区提高补助标准、关中地区突出“三无户”安置,全省“五保户”实行集中安置供养,特困群众优先得到安置。五年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3.53万户206.4万人,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抓扶贫、不再简单复制农村、从根本上挖掉穷根”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产业扶贫。出台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产业扶贫规划,2012—2015年投放信贷扶贫资金73亿元,仅2016年扶持贫困户12.4万户发展特色增收产业;开展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21个县组织36家涉农企业和合作社参与试点,带动1.88万贫困户7.82万人。同时,在2006个贫困村建立互助资金组织,开展光伏扶贫、旅游扶贫和电商扶贫试点。
——教育、就业扶贫。建立从学前到大学教育贫困生“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仅2016年,资助各类贫困生177.16万名,安排贫困县定向招生计划3015人,支持贫困县76所高中改扩建;依托实施“雨露计划”、阳光工程、人人技能工程等,扩大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加大劳务对接服务,72万贫困人口走出家乡创业创收。
不仅如此,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兜底扶贫等措施也在同步发力,因地制宜、依户施策,不断校准扶贫精准度,确保在脱贫攻坚路上“不落一人”。
陕西社会保障工作始终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聚焦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健全完善制度体系,拓宽社保覆盖面,不断提升待遇水平,精心为广大群众编织社会保障安全网。
这五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城乡一体、提高质量、健全体系、促进公平”的基本思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基本建成,出台了一次性抚恤金、部分专家生活补贴等20多项社保惠民政策,将“八大员”、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群体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失业保险功能由“保基本”向“促就业”转变,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生育保险制度基本做到了政策范围内的女职工生育孩子不花钱。
截至2016年底,全省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506万人、1248万人、352万人、442万人、283万人,比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前分别增加了443.23万人、158.8万人、13.7万人、115.9万人和72万人,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民覆盖。
2016年,陕西实现了全省各市参保职工到西安异地就医即时结算,部分地市间开通了职工医保双向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业务。同时,我省已与海南、青海、新疆、宁夏、新疆兵团及云南6省签订跨省异地就医合作协议,与海南、青海和新疆开展了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业务,目前累计结算职工异地就医患者25.7万人次,结算医疗费用24.53亿元。
五年来,人民群众得到的实惠远不止这些。城镇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2连涨,与省十二次党代会前相比,人均月增加856.95元,涨幅为52.86%;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连续5年提高,高于国家标准20元;建立相关群体社保待遇随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同步调整机制,自2014年连续三年对农村“八大员”、六十年代精简人员等群体的社会保险待遇一并调整;职工工伤保险待遇连续5年调整提高;全省失业保险金连续4次提高待遇标准,最高1110元/月。
住房、教育、就业、医疗……每一项都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五年来,我省将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实现中低收入人群安居梦的有力抓手,累计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89.18万套,其中公租房55.72万套,购置型保障房41.03万套,各类棚户区改造住房92.43万套,各项考核指标连续5年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西安市雁塔区第一幼儿园课间操 梁生树/摄
在教育方面,老百姓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公平。为此,我省已启动实施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支持2800多所薄弱中小学建设,建立从幼儿园到高校的生均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教育生均经费补助、贫困生资助和营养计划的“三个全覆盖”,并全面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方位的资助体系。同时,全省13年免学费教育的实施使“学有所教”惠及更多家庭。
五年来,我省始终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扶持群体就业的宏观政策,特别是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首位,“就业促进计划”“创业引领计划”、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等措施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基层一线就业,而同步配合的各类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也在多渠道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加上一系列改革措施带动下形成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性氛围,让更多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梦。据统计,近年来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均控制在4%以内,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比例均在87%左右。
为了让群众买得起药、看得起病,就诊更便捷,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综合医改试点,率先全面实施分级诊疗制度,率先探索医疗集团、医疗联合体和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综合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大幅度提高,改革经验被誉为全国的“陕西样本”。
如今,我省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了全覆盖,卫生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在城市,按照“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模式建立医联体,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到社区坐诊,将大医院门诊前移到基层,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服务;在市县,以三级医院为龙头,联合县级医院组成医疗集团,加快提升县域服务能力;在乡村,实现县镇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目前。全省已有40个县实现了90%病人在县域内治疗,“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就医新格局初步形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