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郭述真
小芳今年28岁,有一个4岁的孩子。前段时间,小芳打算再要一个孩子,并开始备孕,可备孕一年多,一直没有怀上。去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她的盆腔内有一个5厘米×4厘米大小的包块,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卵巢巧克力囊肿”。看到这个报告,小芳百思不得其解,卵巢内怎么会有“巧克力”呢?
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是老老实实地待在子宫腔内的,医学称其“在位内膜”。倘若子宫内膜“跑”到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则称其为“异位内膜”。
不论“在位”还是“异位”,子宫内膜都会受到卵巢激素的影响,发生周期性变化,有增殖期、分泌期、月经期,会发生脱落、出血。不同的是,“在位者”走的是正道,月经血经由阴道流出体外;而“异位者”会出现在不同的部位,会扰乱该部位组织器官的功能,导致相邻器官的相互粘连,引发疼痛、月经不调、排卵障碍以及不孕等,成为一种变化多端的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
“卵巢巧克力囊肿”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多见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以30~45岁居多,发病率在80%左右,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高发的妇科疾病。
子宫内膜是如何“入侵”卵巢,并形成“巧克力囊肿”的?目前比较公认的学说之一是“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子宫的左右各有一条输卵管,它是连接子宫和卵巢的“浮桥”,其重要的生理功能便是输送过往的精子、卵子以及受精卵,没有这一通道,孕育生命的过程将受到阻隔。然而有了这一通道,在一定的条件下,子宫内膜便可以随着月经血,通过“浮桥”逆流至最近的“邻居家”──卵巢,这样一来,子宫内膜便仰仗自身的生长能力“种植”其内。
受卵巢激素的影响,“种植”在卵巢中的子宫内膜每月会有一次出血,月经血聚积在卵巢中,就会逐渐形成血性囊肿。如果积血越来越多,囊肿渐渐长大,陈旧的血液形成血块并与纤维化的子宫内膜及其间质混合起来,便会成为酷似巧克力的物质,“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名称也因此而来。
简单来说,就是“不本分”的子宫内膜,“动”了小芳的卵巢,并为其“灌装”了“巧克力”。卵巢因为“近水楼台先得月”,被子宫内膜“入侵”的概率高达80%左右,累及双侧卵巢的情况不在少数。
但是,“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很难解释子宫内膜是如何异位于盆腹腔以外的部位的,比如胸腔、气道、鼻腔等。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这种疾病的发生也与体腔上皮化生、淋巴播散、血源播散、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不论何种学说,卵巢自身也“脱不了干系”,因为只要卵巢功能良好,异位的子宫内膜就会在不同的部位“兴风作浪”。如果抑制了卵巢功能,异位的子宫内膜就会消停许多,绝经以后,子宫内膜异位症也就基本上消停了。
(1)做好月经期保健,确保经血畅通,防止经血逆流。月经前后,尤其月经期一定要避免性生活,认为月经期性生活能够怀孕是非常不科学的,且这样极易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器炎症等疾病的发生。
(2) 适龄结婚,适龄生育。尤其不可将人工流产、药物流产作为避孕的措施,宫腔操作可增加罹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风险。不论采用何种方法终止妊娠,都是避孕失败后不得已而为之的补救措施,除非有医学指征。
(3)认真进行孕期保健,减小妊娠期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及时控制合并症。要有信心在医生的指导下顺利经阴道分娩,避免不必要的剖宫产,规避医源性风险。
(4)放松心情,规律起居,强身健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婚后尽早怀孕,产后进行母乳喂养。凡有痛经、性交疼痛且有进行性加重的现象,以及婚后有正常的夫妻生活,但一年未能怀孕者,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约有0.6%的恶变率,定期进行妇科检查非常重要,首选阴道超声,一般都可以较早地发现病变。对于一些疑难复杂的情况,可以加做CT或磁共振,CA125(一种糖蛋白)可作为是否恶变的标志物之一。腹腔镜可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并辅助医生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
就“卵巢巧克力囊肿”而言,首選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可作为手术治疗后的补充,以防病情的复发。
( 编辑 杨小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