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马志国
去年冬天,一个早已河水冰封的日子,我照常晨练,走在公路旁的人行道上。雾气朦胧中,远远地看到前面拐过弯去的一段公路两旁,有人影晃动,还有树影晃动。是谁在植树吗?可这不是植树的季节呀!走近看清了,果真是植树,准确地说是换树——把原有的树移栽到别处,这里再换栽成新的树种。早就听说,有些地方为了美化,不顾客观情况盲目植树,没想到,这样的事就在眼前。
美化,本不是坏事,可是,为什么春天不动手偏要等到这冻天冻地的日子?这不是胡闹吗?您说,这样的事岂不是可气可恼?!心绪至此,虽然早已不再“愤青”的年龄了,也还是心里没了原来的平静。为了眼不见心不烦,我加快脚步急匆匆走过。此后,我的晨练再也没有从那段路上走过,再也没有看到那些树。
转眼,冬去春来,草木萌发,大地上又有了朦胧的绿。一天晨练,忽然又想到那些树:究竟怎样了?一念至此,鬼使神差般再次走到此处。只见那些树上满身鲜嫩的绿叶已经随风轻摇了,好像在向我招手,好像在悄悄告诉我:你看,我们真的活了。你没想到吧,千万不要轻易的又气又恼了。
难怪有个说法叫“有情众生”。这些情绪体验,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且消极的多,我们多容易对身边的人事物感到可气可恼。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那样的情绪体验?
按照心理学的说法,就知情关系说,情感过程依赖于认识过程。具体说来,还有个阿诺德情绪学说。阿诺德认为,一个人的情绪,与所处的情境,与对事物的认识,有密切关系。就是说,你对一个事物是怎样的情绪,就看你对这个事物有怎样的认识。一句话,是我们的认识支配了我们的情绪。人和人之间平时的许多情绪,也是这个道理。
北宋易学家邵雍,曾为寻找风水宝地在山里转了几天几夜,之后他来到一个村子借宿,急切地先要喝水,说自己口干舌燥嗓子眼都冒烟了。这家农妇舀了一瓢水,随手抓了一把喂驴的干草,扔到瓢里,递给他。邵雍感到受辱却不便声张,小心吹着干草,一口一口喝水。接下来几天,农妇一家待他倒也周到。他在附近看中了两块风水宝地,临告辞,把次一点的那块指给农家说:“葬先人于此,家必兴旺。”指点风水宝地,是对农家几天招待的报答;指的是次一点的那块,是对农妇撒那把喂驴干草的报复。很多年后,邵雍再次路过那山村,见当年借宿的那戶农家,已是本地最大的富户。见到当年的风水先生,一家人十分感激。邵雍忍不住问起农妇往水瓢撒草的缘故,人家才说明用意:当时他要是大口喝凉水,其身必伤,水里撒草,是为了让他细喝慢咽。知道了人家的好意,邵雍惭愧不已。
你看,认识改变了,情绪也就转变了。
但是,麻烦的是,人的认识常常是很难改变的。很多时候,明明是我们的认识有限,却常常认为自己什么都懂;还有很多时候,明明是我们的认识有误,却常常把自己错误的认识当成绝对真理。于是,就容易觉得身边的人、事、物,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于是,一不留神就又气又恼。
然而,事实一再警示我们:很少有人能像《易经》所说的,“知周乎万物”,我们的认识都是有局限性的,不仅有限,还会有误。何必动辄那么多又气又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