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文/陈荣景
西安国际港迈进自贸时代
◎文/陈荣景
以改革创新提升行政效能,甘做企业“店小二”,西安国际港务区依靠打造自身软实力,从国内众多“内陆港”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带一路”上的外贸“明星”。
造港开埠,西安国际港务区曾开中国内陆省份之先河。在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内陆城市“造港”,以开放姿态拥抱国际贸易,借助海铁联运,实现物流无缝对接,港务区成功将沿海口岸后移至西部腹地。九年中,港务区的发展愈加成熟和完善,借着“一带一路”东风,这一最初由地方策划的“内陆港”,正一步步站上国家层面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
2017年4月第三批自贸区挂牌,西安国际港务区站上自贸“风口”,迈进属于自己的自贸时代。
随着陕西、辽宁、河南等7地陆续开启自贸区建设,国内正逐步形成一个从沿海到中部再到西部的自贸战略新格局,借此冲刺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体系,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带来更多支撑。陕西作为“新丁”加入,意味着更多发展机会,同时,也将不可避免与邻近省份自贸区在交通、人力、金融等资源上产生竞争。
事实上,西安国际港务区参与这种省际间的新区竞争则要更早。2008年西安首造“内陆港”概念,通过建立综合保税区、公路铁路集散枢纽,拓宽货物进出口内陆通道。很快,伴随着“一带一路”春风,沿线各省纷纷效仿,争先恐后投入“内陆港”建设:郑州欲建成国际中转枢纽航空港;兰州欲建欧亚大陆物流枢纽;新疆拟打造以自身为中心的“内陆枢纽港”……可以说,从2010年起,每一个中西部城市都想以“造港”模式打通对外贸易通道,争夺“一带一路”物流枢纽核心地位。
截至2017年,国内在建“内陆港”多达70余个,作为先行者和引领者,其实西安国际港务区与诸多后来者相比并不占优。从区位上看,离东南沿海口岸更近的郑州显然更具交通成本优势,重庆坐拥长江航道优势,兰州和乌鲁木齐则离中亚更近。
在不利因素影响下,2016年,西安国际港务区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6亿元,同比增长59.1%;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63.8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8.7%。
“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加快简政放权,坚持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才能助推贸易转型升级。”陕西自贸试验区统筹办公室负责人、省商务厅副厅长李生荣认为,陕西自贸区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创新、效能提速,而国际港务区历经九年,在“内陆港”竞争中始终保持优势,也是得益于此。
造港易,运营难。自海关总署批复西安国际港务区开展跨境电商以来,园区入驻近百家跨境电商企业,大量出口企业依托邮政快递渠道出口货物,这其中海关国检按照要求需要对每个小包裹逐一检验,每天最多只能查验6000单。
对于一个以吞吐货物为生的港口,效率就是生命线,国际港务区进行创新,驻地海关实施“大包过关”机制,将需要通关的小包,按照品类整合成大包进行检验,通关处理能力一下从通常的每天五六千单,达到如今单日最高12万单,通关效率提升了20倍。
加入自贸区后,为进一步简化企业办事流程,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西安市率先在国际港务区实施“一口受理,19事项联办”,这比目前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联办制度还要多6项,并且将各项证件办理时间统一缩短为3个工作日。
当好企业的“店小二”,西安国际港务区依靠改革创新提升软实力,正推动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截至目前,西安国际港务区新登记注册企业1570户,同比增长67%,累计注册企业3790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3.3亿元,同比增长10.02%;实际引进内资56亿元,同比增长12%。
4月1日,载有41车集装箱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西安港,一路向西奔向9312公里以外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这标志着西安至布达佩斯的中欧班列正式开行。这是西安开行的第4条中欧班列线路,为推进贸易便利化,加快陕西自贸区建设,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构建起一条新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虽然是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港,但我们要以‘港’的形象和沿海港口站在一起。”西安国际港务区港口和口岸业务推进局副局长白秦滨说,港务区承担着丝绸之路陆上交通枢纽的建设目标,必须不断深化对外开放。
为助力对外贸易,自2013年11月以来,港务区先后开行西安至阿拉木图中亚班列和西安至华沙、汉堡、莫斯科的中欧班列,线路连接中亚、辐射欧洲。截至目前,班列已安全运行1220天,总开行班列317列,发运出口货物总重47.4万吨。
通过这种陆路联运、陆空联运、陆海联运,国际港务区为西部省市和周边地区提供了全新的物流解决方案。这一方案在嫁接互联网后,又形成一条“网上丝绸之路”——港务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
在“洋货码头”,一批批从国外运送的货物正在通过海关检验检疫,这是港务区管委会着力打造的跨境电子商务园区。西安国际陆港保税公司副总经理艾浩介绍,把跨境电商作为“内陆港”的核心业务之一,是港务区的一项商贸创新。西安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于2014年3月获批,今年2月开启直购进口业务,国内客户向电商下单订货,电商在境外直接采购通过空运回国,目前每天形成5到6吨货物吞吐量。
“洋货”运进来丰富了国人的日常消费,但助力陕西经济发展,关键是要让陕西的物资走出去换取外汇。由于目前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煤炭、石油化工、制造业等传统优势行业正在经历着一轮结构调整,作为西部地区大型机械设备制造、农副产品、煤炭生产大省的陕西,供给侧改革压力巨大。
西安国际港务区立足国家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面向陕西大宗货品提供服务。定位于中西部大宗商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就设在国际港务区,交易产品涵盖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黄金、棉花、煤炭等。在此基础上,港务区又获批了西北第一家进口肉类和进口粮食指定口岸。
“‘走出去’天地更加广阔。”西安爱菊集团董事长贾合义介绍,借助港务区进口粮食口岸,2016年西安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投资5720万美元建设小麦和油脂加工厂,不仅进口原材料,也出口成品,扩大多边贸易,增强陕西的国际产能合作,成为西安传统企业“走出去”发展的典型案例。2016年,西安国际港务区签约外贸项目50个,签约额达440亿元,同比增长30%。
对外贸易离不开金融支持,对于陕西自贸区的设立,各家金融机构都铆足了劲,早早布局,抢占自贸先机。其中,中国工商银行的陕西自贸区西安国际港务区支行在挂牌当日,即为自贸区某企业境外子公司开立了境内本外币账户,并办理首笔人民币跨境资金池结算业务,这也是我省自贸区成立后自贸金融创新业务的第一单。
中行、建行、农行等多家银行的相继入驻,对国际港务区的发展既是看好,又是一种肯定。“国际港务区对于进出口业务金融支撑起到的关键作用尤其看重。”陆港保税公司副总经理艾浩介绍,港务区积极对接银行平台,在跨境业务中率先完成支付平台和公共支付平台的系统对接,用户在家上网即可完成跨境支付,极大方便了交易。
港务区对国际经济合作产生的法律纠纷问题也十分关切。贾合义表示,由于各国法律体系不同、法律法规有差异,财务、商事纠纷必然频繁。作为西安一个老牌“土著”企业,走出去要冒极大风险,一笔钱投入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就此打水漂。针对困难问题,国际港务区积极与西安仲裁委员会沟通协调,在港务区设立起陕西自贸试验区仲裁院和陕西自贸试验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为自贸区企业提供法律风险防范、商事纠纷调解与仲裁等国际法律服务,极大便捷了入驻企业在商业活动中解决国际纠纷,助力企业及早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从物流到金融,再到法律服务,西安国际港务区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2016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打造的“金融小镇”建成落地,这一项目将通过引导大宗商品交易、保险、基金、融资租赁、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进出口企业落户,形成“千家金融企业、万名金融精英”的聚集地。未来,西安国际港务区将成为管理资产金额5000亿元人民币、年利润超过20亿元人民币,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物流金融中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