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给宝宝喂饭的学问

时间:2024-05-14

范正江

给宝宝喂饭,对每位家长来说,似乎并非难事。但提到科学高度,使宝宝能吃得合理,真正达到吃饭讲营养、保健康的目的,就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了。首先必须坚持以下“四要”为前提条件:

1,情绪要愉悦。宝宝进餐时的情绪是愉悦还是忧郁,将直接影响进餐的质量。若情绪不好,大脑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消化液分泌量会减少,进而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减弱,食欲减退,直接影响机体对摄入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质量。因此,吃饭时,家长切忌训斥或打骂孩子,有问题留待吃过饭再解决,让其具有愉悦的进餐情绪和良好的食欲状态。

2,选食要渐进。由于处于婴幼儿期的宝宝的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健全,故给他们提供的食物应坚持由一种到多种,由少量到适量,循序渐进的添加原则。先从菜汁、果汁开始,稍大一些再提供自行烹制的捣碎食物、软食和粥类,如青菜蛋花粥、芝麻花生粉粥、枣泥粥或者蛋羹、豆腐脑等,以杂食获取多样化营养;待宝宝能耐受流体食物后,再吃些半固体或固体食物,如面条、馄饨、包子、蛋糕和饼干等;最后完全过渡到吃与成人一样的饮食。

3,口味要适宜。为宝宝提供的所有食品,一定要符合营养丰富、新鲜卫生、口感较好、花样常新、易于消化的原则,避免食源单一化、烹制简单化、花样固定化、口感成人化。在烹制食物的过程中,应忌用刺激性和带有特殊异味,能引起孩子拒食的调味品,以利增进食欲、提高进餐兴趣,促使宝宝吃好每一餐饭。

4,喂法要得当。为了避免宝宝养成跑食、玩食等不能专一进食的行为习惯,每次给孩子喂饭都应坚持在固定地点、坐下后进行,使饭菜能够置于宝宝的视野和嗅觉的最佳范围内。让食物固有的色、香、味、美对其产生最大的诱惑力,以激发食欲,建立起进食的条件反射。同时,在给宝宝喂每一口饭时都得注意量要适中,并留给足够的咀嚼时间,待咽下去再继续喂下一口饭,切忌采用一口压一口的狼吞虎咽式喂饭方法,从小就注意培养“要想身体壮,饭菜嚼成浆”的细嚼慢咽、饥饱适度、均衡文明的良好饮食卫生习惯。

由于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机体内的组织器官还未发育成熟,生理功能尚不健全,对营养素具有自己的特殊要求。因此,衡量给宝宝提供的饮食是否合理,不仅要看食物的组合成分的产热量总和是多少。还要看各种营养素的具体含量及其相互之间的构成比例,能否与发育期的儿童对营养的特殊需求相适应。这就要求在膳食结构组合上注意做到:以精为主,优化组合,保持动物脂肪、蛋白质,植物脂肪、蛋白质和新鲜蔬菜类三者比例均等,以防止动物蛋白多、豆类蛋白少;脂肪摄取多、碳水化合物吃得少;动物脂肪多、植物脂肪少;水果吃得多,蔬菜吃得少等影响营养平衡的不合理构成比例的情况出现。

当然,机体的营养平衡,是以平时对食物食用范围和摄取的数量为基础的,是以具体数据为指标的。但这种定量数据只能就一个周期大致而言,至于具体用餐吃得有多有少是正常现象,最好任其自然,在吃饭问题上多给孩子点“自主权”。人都有饿了要吃的本能反应,家长无需为宝宝食量暂时性减少而过于忧虑,更不能不顾儿童的消化生理特点和当时进食的情绪,教条地死搬硬套书本上的“克”或“焦耳”不放,每顿饭都像填鸭似地迫使孩子吃到限量才罢休。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胃肠消化生理活动,是具有严格的时间节奏与规律性的,消化液也是限量分泌的,若不加限量地吃得过快、过多和过饱。食物在口腔里还没来得及经过充分咀嚼、搅拌混匀就进入胃体,将造成胃部过于充盈而负荷加重,限制了胃壁正常的收缩蠕动,使摄入的食物无法与胃液充分融合、分解。变成易于消化的食糜,就被推送到肠道。这不仅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损害了身体健康,大大降低了摄取食物的营养价值,而且还会产生诸多有害物质。同时,这样迫食的结果,还必然会造成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碍,使其对吃饭产生一种很难矫正的厌恶情绪,而出现每当吃饭时都得“妈妈哄、奶奶骗、爸爸压、爷爷劝”的情况。这种令人尴尬的被动局面出现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长身上,是平时溺爱娇惯过度和喂饭方法不当造成的。任其发展下去,会使宝宝逐渐养成偏执、违拗的不合群的性格和挑食、偏食及不能好好吃正餐的不良饮食习惯。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生长发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