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4
毛道朋
最近,我们在为一些单位的干部,职工做健康体检时,发现不少人心脏有“早搏”现象。这些人平素并未介意,体检后,他们有些惶惶然,于是也学着医生的办法“摸脉搏”、“数心率”,结果发现心跳有时确实“乱七八糟”,由此怀疑自己患了心脏病。有的人还拿着心电图报告单来找医生“寻根究底”。下面我就将这个“底”略加整理成文,祈望对“早搏”者有所裨益。
心脏跳动是通过一系列生物电和机械的活动来实现的,这个过程由心脏的传导系统和心肌细胞来共同完成。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氏纤维。窦房结位于心脏上方,它是指挥心脏活动的“最高司令部”。浦氏纤维就象网一样密密麻麻地分布于心内膜下,与心肌细胞相连。由窦房结发出的电冲动,首先激动左右心房,然后沿着上述传导系统逐级下传,最终到达左右心室,引起心脏的机械收缩。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以每分钟70次左右的频率发放冲动,使心脏产生整齐、规则的跳动,这就是所谓窦性心律。
当某一原因(可以是生理性,也可以是病理性的)使窦房结以下的传导组织或某一区域的心肌兴奋性增高,在窦房结冲动到达之前“抢先”发出冲动(称异位起搏点),就会使心房或心室提前收缩,这就是过早搏动,也称期前收缩,简称“早搏”。临床上根据异位起搏点的部位不同,通常将早搏分为房性、房室交界性及室性三种,其中以室性多见。心电图能将这三种早搏准确地区分开来。
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国外有人用Holter系统对健康人作连续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发现约有50%受试者有早搏现象。可以说,人一生中没有不发生早搏的。发生早搏时,往往有心前区突然跳动或心脏停跳的感觉。但这些症状的出现不一定与早搏次数或原发病变的严重程度成比例,常常与早搏者的敏感性及其注意力有关。偶发早搏(每分钟5次以下)对健康无影响;频发早搏(每分钟6次以上)可使心排血量减少,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并出现相应症状如乏力、心悸、胸闷、头晕等。原有心脏病者,可因早搏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导致心房颤动、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室颤而危及生命。急性心肌梗塞者出现早搏,即使是偶发的,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健康人发生早搏,称良性、生理性或功能性早搏,常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劳累、消化不良、过饱、过度烟酒、喝浓茶咖啡等诱发,也有查无原因者。由某些疾病引起的早搏称器质性或病理性早搏,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心病、心肌病、瓣膜病、心肌炎等,还见于甲亢、电解质紊乱、急性感染、慢性胆囊炎等。某些药物如洋地黄、锑剂、奎尼丁等的毒副作用也能引起早搏。
防治早搏,首先要分清它是功能性抑或是器质性的。区分两者,即使是有经验的临床医师有时也并非易事,往往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分析临床资料,甚至需长期追踪观察才能作出结论。一般来说,功能性早搏多见于青年人或女性绝经期前后,多为偶发,运动后消失或明显减少。器质性早搏多见于儿童与老年人,持续时间较长,多为频发,甚至呈二联律(每隔一次窦性心搏出现一次早搏)、三联律(每隔二次窦性心搏出现一次早搏),活动后早搏增加,大多数患者可以找到某些原发疾病。早搏发生时,描记一段较长的心电图也有助于鉴别。当前国际上将室性早搏分为1A、1B、2、3、4A、4 B、5七级,3~5级为复杂性早搏,多为器质性。
对功能性早搏,一般不需药物治疗,但要消除引起早搏的诱因,必要时服用少量镇静剂,大多数可自行消失。对器质性早搏,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如风湿活动者应予抗感染、抗风湿;心肌炎者应使用心肌营养药或激素;冠心病者应使用扩冠药以改善心肌供血;心衰者应着重改善心功能;药物中毒者应及时停用有关药物等等。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适当使用抗心律失常药,就能取得较好疗效。治疗早搏的药物很多,对房性、房室交界性早搏,可选用异搏定、心得安、地高辛、乙胺碘呋酮、双异丙毗胺等,对室性早搏可选用慢心律、心律平、利多卡因、普鲁卡因酰胺等有时一种药物难于奏效,还可联合应用二、三种。在症状控制,早搏基本消失后再逐渐减量,并维持一段时间直至停用。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药物都有某些副作用及禁忌症,使用剂量及方法也往往因人而异,必须在专科医师指导下服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