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个严重焦虑的中学生的心理治疗

时间:2024-05-14

顾 援

病人男性,19岁,高中三年级。家有4口人:他、父母和一个姐姐。父亲大学毕业,母亲小学文化程度。

主诉

病人称上高中以来,总觉得好象有许多该做的事都没做,但是又不知道要做什么,因而感到严重的焦虑和不安。白天上课昏昏欲睡,晚上常常失眠,学习效率极低。病人感到最大的问题就是精神苦闷,但是又说不出为什么苦闷。

据病人回忆,他幼时父母就两地生活,父亲在一省会城市的科研所工作,母亲带着他和姐姐住在另一省某市郊。直到小学六年级时,母亲才带着他和姐姐到父亲所在地全家团聚。父母两地生活期间,病人得到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并常同其姐一起玩且受到她的保护。这时他是一个学习好、听话的好孩子。与父亲到一起后,病人清楚地记得,父亲的脾气很暴躁,动辄训斥他姐弟俩或用棍子揍;另外父亲工作总是很忙,很少在家,还是母亲承担着家里的一切;父母很少在一起商量什么,更多的则是父亲要母亲做这做那。对父亲的做法,病人敢怒不敢言,只想有朝一日带母亲离开这个家。这时小学六年级的病人由于学习好和听话,被老师指定为班长,可是病人已经感觉到自己根本不敢管人。初三时,同桌一个聪颖又好看的女生主动接近病人,病人总是试图躲避她。后来病人说,我和你不熟悉,你怎么老想和我说话呢。当时这个女生并未气恼,只是以后不再与病人接近了。初中毕业后,这个女生考入了本厂的技工学校,病人对她未继续考高中感到十分惋惜,认为像她那样的人将来上重点大学是满有希望的,抱怨自己在感情上伤害了她,毁掉了她的前途,觉得自己连从感情上保护一个女孩子的能力都没有。接着便是一系列的内疚、自责。从这以后,病人认为再也没脸见她了,于是考了一所县城里的高中,以免再见到她。这件事给病人的打击很大,使他觉得自己没一点用处、没一点能力。上高中期间,有几个病人认为是理想的朋友(男性),但在与他们谈自己的看法和苦恼时,对方都不十分理解或仅表示出一般的同情,这使病人觉得连个朋友都没有,因而从此变得更加孤寂。高中的升学压力和父亲要他考大学的压力,加重他的苦闷,使病人终日心乱如麻,每天都感到十分紧张,总有一种不祥的感觉。病人甚至感到脑血管在跳动,听到心的跳动。

分析

病人幼时就只与母姐同住,受到两人的细心照料,而且一直持续数年。从心理发展上看,这已经属于“营养不良”了。通常男性幼儿都有一个亲近的同性成年人作为模仿的榜样,方能逐步进入其应具备的性别角色。如果男性儿童没有同性成人作为榜样而经常模仿、学习异性成人的行为和经验的话,那么他就很容易在心理发育上发生性别倒错,为将来心理的发展埋下祸根。从病人幼时的经历看,他正是属于这种情况。

另外,病人父亲粗暴的态度使得本来已很软弱的他又丧失了仅存的自信心,病人从此开始明显自卑。由于本来竞争性训练就少,再加上自卑,就使得病人对女生有了那种态度,这时由于其正常青春期性心理的萌动而确实对那女生有好感,因而更加自卑、自责。整个高中的经历则更加重了病人的自卑,进而形成了焦虑,神经衰弱。这里还有其父亲的压力,即命令他考大学,而这时从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上看,病人几乎不可能和别人进行竞争。这样,其父亲的命令对病人无疑是雪上加霜。在家庭方面,其父母间由于长期两地生活和文化程度的差异,而在感情和事业上都有较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也是病人产生自卑及一系列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建议

病人生病的根源在其家庭,而且主要是其父亲,为此笔者专与其父进行了长谈。我首先要求其应把病人当作一个独立的而不是附属他的人来对待,要尊重他,因为病人毕竟已经19岁了。第二,不要再逼病人考大学。第三、要重新考虑如何过好家庭生活、夫妻的情感生活,因为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子女心理正常发育的重要保证。

作为病人则首先要认识到发病的根源是自卑,自卑是一切心理障碍的起点。为此要看到自身的长处,比如自己细心、聪明、书本知识学得扎实,像这些特点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再者要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发展潜力,例如不要再在父亲或别人的压力和影响下考大学,因为这样即使是考上,对心理的发育也不会有什么益处。更实际的做法是考本厂的技工学校,然后走在职学习的路。这样就可以避开压力,较从容地走自己想走的路。本来么,并非上大学才能成才。第三,要客观对待青春期性心理的萌动。病人对同桌女生的态度以及对这一问题的处理,说明他对该女生确有好感。这本属正常的性心理发育,无可指摘。然而病人则出于自卑或家庭狭隘的性教育,粗暴地阻挠了这一正常心理的发展。这种“堵”的做法和正常的性心理萌动在病人内心形成了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进一步加重了他的自卑。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悦纳自己的“萌动”,把它看作是正常人的正常念头,然后把这种萌动转变成积极的学习动力。在此认识基础上,病人可以再和那位女生见面。如若她不愿再见,说明她已无意,病人尽可死心;如若她仍像中学时那样表现出热情,病人即可向她讲清自己当时的处境,并酌情重建友谊。当然,这些都是在病人充分恢复后才能做的。给病提出这样的建议,有益于解决他当前的内心冲突,建立自信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