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宋文佳
地处登封的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称为“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它是远古时期黄帝活动的中心,也是我国古代道家学说重要的发祥地和传播地。
古代帝王延续先人祭祀山岳神灵的传统,祈求国运昌盛、天下太平,嵩山的中岳庙就是古代帝王祭祀太室山神(俗称中岳神)的主要场所,也是道教在嵩山地区的最早基地。本文关注的重点,在于代表中岳道教文化中相对小众的“行宫文化”。行宫,原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在道教文化里,中岳神有时会出外巡察,其行至某处,古人为其修建庙宇,祈祷供奉,这里就成了中岳神的“行宫”。
作为中岳嵩山的主山——太室山和少室山的主要地界,登封在传说中是中岳神巡察的主要范围,百姓出于祈祷和供奉之便,在登封兴建了多座中岳行宫。据不完全统计,清代以前修建现仍保存于世的有3处:一是位于登封市颍阳镇冯沟村的中岳行宫,二是位于登封市石道乡李家门村的中岳行宫,三是位于登封市君召乡大泘沱村的中岳行宫。这3处中岳行宫,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国古代登封地区先民对于中岳神的崇拜。其中,建造历史更为久远,建筑原貌保存较为完好,历史、艺术价值较高的,非冯沟中岳行宫莫属。
冯沟中岳行宫,又称“借钱庙”,内祀“中王爷”,位于登封市颍阳镇冯沟东岭上,1996年8月14日被公布为登封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代为金至清。据1986年版《颍阳乡志》载:“借钱庙原名中岳庙,实为中岳庙的‘分号’,位于颍阳镇北10余华里的丘陵上。北依紫云山,西有冯沟村……庙内有正殿3间,南有山门。庙内外石碑林立,古柏挺拔,现已损坏。”该庙始建年代目前已无从考证,但通过庙内现存碑刻《重修中岳中天崇圣行宫之记》上“金泰和五年重修”的记载可知,该庙始建年代最晚不晚于金代,是“中岳中天崇圣帝行宫”。
冯沟中岳行宫坐北面南,现存山门、中王殿、三官殿、奶奶宫、东西掖门等。(图1)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山门和中王殿。多数建筑应是在早期建筑的基础上不断重修而成,现存建筑保留了清代建筑的风格。明清时期,行宫香火极旺,庙院周围有几百亩土地,庙内常有十几位高道,每年所收粮食和钱财颇丰。周边村民如遇饥荒,或家有不测,便拿上箔表香纸,前来此庙向“中王”借钱。此时,借钱人只要在纸上写上姓名、地址、借钱数目及还钱时间,烧香磕头后到庙外等上一会儿,回过头来,所求钱数已放在案上。待到还钱时,只许多还,不准少给。对还钱不足者,“中王爷”要给以惩罚。乡民们借到了钱,解决了困难,为感恩“中王”,便把中岳大帝行宫称为借钱庙。
图1 冯沟中岳行宫院落格局总平面图
中岳行宫内现存几处碑刻,记录了借钱庙的历史变迁。中王殿东山墙遗存碑刻记:“大明国河南府登封县柳东四里人氏见在借钱庙四围居住剙(创)立同弟冯善三官殿一所社首冯恩室人刘氏以同众信人(等)吉祥如意……”落款“旹(时)嘉靖三十九年岁次庚申孟春上旬二月十六日壬子石记立”。(图2)由此可知,三官殿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而借钱庙之称早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山门西山墙遗存碑刻记:“登封县柳东四里借钱庙冯家沟社首李万刘思厚樊子春三人买到冯世水本身地一计二十一亩起地东至李子香西至冯世富南至……”碑刻落款:“万历三十九年三月十八日立”。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三月十八日,是中岳大帝的生日。1986年版《颍阳乡志·传说·借钱庙》云:庙建于何时,无从确考。庙院几百亩,道士十几人。每年所收粮食、财帛,尽归“中王(中岳庙神)”。1994年3月,百姓整理了山门和部分厢房,平整了院内土地。碑记:“中王庙者,登邑颍北之名胜也。山环水抱,气势恢宏;卧龙宿凤,人杰地灵。盖造化只钟灵于斯,岂人力之所能为哉。世称借钱庙者,乃缘曩昔中王(中岳王)神灵显赫,普济众生之故也。考其庙史,传说始建于汉,鼎盛于元。历次重修,有案可稽者,元有至元、明有万历也。今日尚可记忆者,维民国初年白氏修葺正殿也……”
图2 中王殿东山墙遗存碑刻
冯沟中岳行宫的建筑,历经数百年的风霜洗礼至今依然挺立,足见古人高超的营建智慧,是窥视嵩山地区道教宫观建筑营造特点的一处实物例证。庙院现存殿宇整体结构仍保存着早期建筑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其地处儒、释、道三教荟萃之地,为研究嵩山地区儒、释、道宗教历史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实物证据,也为研究颍阳镇早期建筑营造做法提供了实物资料,彰显出重要的研究价值。
中岳行宫采用传统的合院式布局手法,中轴对称,布局严谨。由于年代久远,现存院落仅余一进四合院。建筑外观营造手法及构件制作上灵活巧妙地运用了许多地方手法。在材料上,不受限制,因材制宜,比较随意,没有严格的规定,制作技术粗犷。中王殿仍保持着木构件体系,以墙体做围护,这为研究早期的木构架建筑提供了很好的实例,反映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水平,是研究河南早期地方建筑手法的珍贵实物资料。殿内平板枋,用材巨大,额枋薄小,断面呈“T”字形,素面无纹饰,为地方特点。墙体采用了“里生外熟”的做法,既能节约砖料,还能起到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砌筑外墙,考虑到防水防潮的需要,采用当地特有的石料而不用青砖砌筑墙体的下部。利用石块能够阻止毛细水上升腐蚀墙砖,这一简单而又非常实用且能够节约砖料的做法,集中体现了古人的营造智慧,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原地区早期建筑风格的实物例证。
中岳行宫现存建筑的木雕、石雕、陶塑、彩画等,均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木雕的艺术,主要体现在装修上,绦环板以及裙板的花草、鹤造型及心屉三交六椀的雕琢,寓意神灵在掌握着天地之交的大事,是古人祈求神灵保佑,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愿望。陶塑的艺术,体现在垂兽、套兽、勾头、滴水、博风砖、垂脊筒、墀头等黑活装饰品所塑造的麒麟、龙、牡丹、荷花、卷草上,自然流畅,透出生机盎然的浓郁气息。中王殿的木构架,表面均施以彩画,两山墙内侧及前檐墙内壁还残留有壁画。木构架题材,多以龙凤、花草等为主,壁画以人物、老虎为题材,手法细腻,制作精良,造型逼真,绘画手法充分显示了地方特征,且保存相对较为完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早期的建筑绘画艺术风格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传统民俗的实用主义精神与道教山岳崇拜文化在嵩山地区以行宫的方式形成了完美的时空交汇,不得不说是道教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的具体反映,也是中国传统道教济世救民思想精髓的深刻物质化反映。它融入并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思想体系内涵,传统民间的营建技术与道教庙宇的使用功能相结合,兼容并蓄地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建筑艺术形象,这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挖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